《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的故事誰知道?林芯雪 推薦於2017-12-15

【舜的生平】:

舜,歷來與堯並稱,為傳說中的聖王。《史記》說舜名重華,晉代皇甫謐又說他字都君。舜又稱虞舜,據說是國號有虞,按先秦時代以國為氏的習慣,故稱有虞氏。還傳說舜出生於姚墟,故姓姚氏,名曰“重華”,字都君。

相傳舜的家世甚為寒微,雖然是帝顓項的後裔,但五世為庶人,處於社會下層。舜的遭遇更為不幸,父親瞽叟,是個盲人,母親很早去世。瞽叟續娶,繼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頑、母囂、象傲”的家庭環境裡,父親心術不正,繼母兩面三刀,弟弟桀傲不馴,幾個人串通一氣,必欲置舜於死地而後快;然而舜對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順,因為能對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堅守孝道,故在20歲的時候,就以孝行而聞名。與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沒有絲毫懈怠。舜在家裡人要加害於他的時候,及時逃避;稍有好轉,馬上回到他們身邊,儘可能給予幫助,所以是“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常)在側”身世如此不幸,環境如此惡劣,舜卻能表現出非凡的品德,處理好家庭關係,這是他在傳說故事中獨具特色的一個方面。

舜家境清貧,故從事各種體力勞動,經歷坎坷。他在歷山(一說今永濟縣)耕耘種植,在雷澤(山東濟陰)打魚,在黃河之濱製作陶器,在壽丘製作家用器物,還到負夏做過小本生意,總之生計艱難,為養家餬口而到處奔波。

過了10年,堯向四嶽(四方諸侯之長)徵詢繼任人選,四嶽就推薦了舜。堯將兩個女兒嫁給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與全家和睦相處,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現出卓越的才幹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只要是他勞作的地方,便興起禮讓的風尚;“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製作陶器,也能帶動周圍的人認真從事,精益求精,杜絕粗製濫造的現象。他到了哪裡,人們都願意追隨,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縣為都)”。堯得知這些情況很高興,賜予舜絺衣(細葛布衣)和琴,賜予牛羊,還為他修築了倉房。

舜得到了這些賞賜,瞽叟和象很是眼熱,他們又想殺掉舜,霸佔這些財物。瞽叟讓舜修補倉房的屋頂,卻在下面縱火焚燒倉房。舜靠兩隻斗笠作翼,從房上跳下,倖免於難。後來瞽叟又讓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卻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將舜活埋在裡面。幸虧舜事先有所警覺,在井筒旁邊挖了一條通道,從通道穿出,躲了一段時間。瞽叟和象以為陰謀得逞,象說這主意是他想出來的,分東西時要琴,還要堯的兩個女兒給他做妻子,把牛羊和倉房分給父母。象住進了舜的房子,彈奏舜的琴,舜去見他,象大吃一驚,老大不高興,嘴裡卻說:“我思舜正鬱陶!”舜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順父母,友于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誠懇謹慎。

後來堯讓舜參預政事,管理百官,接待賓客,經受各種磨鍊。舜不但將政事處理得井井有條,而且在用人方面有所改進。堯未能起用的“八元”、“八愷”,早有賢名,舜使“八元”管土地,使“八愷”管教化;還有“四凶族”,即帝鴻氏的不才子渾敦、少皞氏的不才子窮奇,顓頊氏的不才子檮杌、縉雲氏的不才子饕餮,雖然惡名昭彰,但堯未能處置,舜將“四凶族”流放到邊遠荒蠻之地。這些措施的落實,顯示出舜的治國方略和政治才幹。

經過多方考驗,舜終於得到堯的認可。選擇吉日,舉行大典,堯禪位於舜,《尚書》中稱為舜“受終於文祖”。又傳說是舜代替堯攝行天子之政,雖有天子之權,而無天子之號。與此二說差異甚大的一個傳說是,舜將堯囚禁起來,還不讓其子丹朱與他見而,舜自己做了天子,類似於後代的宮廷政變,篡權奪位。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這樣記載: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愛後妻子,常欲殺舜,舜避逃;及有小過,則受罪。順事父及後母與弟,日以篤謹,匪有解。

舜,冀州之人也。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就時於負夏。舜父瞽叟頑,母嚚,弟象傲,皆欲殺舜。舜順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在側。

……

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堯乃賜舜絺衣,與琴,為築倉廩,予牛羊。瞽叟尚復欲殺之,使舜上塗廩,瞽叟從下縱火焚廩。舜乃以兩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後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與象共下土實井,舜從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為已死。象曰“本謀者象。”象與其父母分,於是曰:“舜妻堯二女,與琴,象取之。牛羊倉廩予父母。”象乃止舜宮居,鼓其琴。舜往見之。象鄂不懌,曰:“我思舜正鬱陶!”舜曰:“然,爾其庶矣!”舜復事瞽叟愛弟彌謹。於是堯乃試舜五典百官,皆治。]

傅說

傅說(說通悅)為古虞國(今山西運城平陸縣)人,為商朝武丁王中興名相,是比孔子還早一千多年的中國第一位“聖人”。

武丁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有確切記載的君王。武丁具有雄才大略,很想把天下治理好,但對身邊王公大臣都不滿意,於是微服出行,到民間私訪聖賢。當他來到傅險(傅巖,今山西平陸縣城郊東部聖人澗。)認識了一個叫說的人。當時說正與一群百姓在修築運鹽道路。殷商時期,傅險是虞、虢兩國交界處,是池鹽(解鹽、潞鹽)運銷黃河以南的交通要道。這裡兩山高聳,澗水中流,盛夏水漲,沖毀道路,商旅裹足不前,特別是鹽等易受潮溶化的物資更容易受阻。為防洪水沖刷,說發明了一種版築之法,即用兩塊木板相夾,兩邊各置兩根椽,用麥草捆纏,中間填滿溼土,或夾以石灰、草泥,以杵搗實築成土牆。(至今邊遠農村還有用此法築土牆建的房屋),這種版築法極大地加固了路基,有效地防止了洪水的沖刷。

武丁在此找到了版築的發明者——說,與之交談,則發現此人才華出眾,從版築之法談到如何夯實國家的基礎,從防治洪水談到如何興利除害,從運鹽的艱辛道出“非知之艱,行之唯艱”的哲理。透過交談,武丁認定此人是治國良才。回朝之後,武丁本想馬上提拔說,但恐眾人不服,於是想出一法,叫大家舉薦人才輔佐朝廷。眾人受命,推薦了許多人,無非是一些位高勢大、資歷較深的王公大臣。武丁對推薦的人一個都看不起,搖頭嘆息一陣之後,竟暈了過去,連續三年昏睡不語。三年後的一天,突然醒來,大笑:“我夢到聖人了!我夢到聖人了!”他借神託夢,並命畫圖尋找,最後在傅險找到說,請回朝廷,當眾宣佈:“這就是夢到的聖人。”並請求治國之道。說侃侃談來,對答如流,眾人驚服,於是武丁拜說為相。因在傅險(傅巖)發現的說,故又稱傅說。

傅說為相後,辛勤勞綠59個歲月,成為殷商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建築科學家,他還用鹽和梅調和鼎鼐,製作出鮮美的飲食,以致後人留下了傅說和羹的傳說。他一生留下千古不朽的宏文《說命》三管,使天下大治,武丁也因此而被譽為殷商“中興明主。”

《史記.殷本紀》中記載:

“帝武丁即位,思復興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決定於冢宰,以觀國風。武丁夜夢得聖人,名曰說。以夢所見視群臣百吏,皆非也。於是乃使百工營求之野,得說於傅險中。是時說為胥靡,築於傅險。見於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與之語,果聖人,舉以為相,殷國大治”。

膠鬲

膠鬲是孟子直接點出“舉於魚鹽之中”的名人。

膠鬲原為商紂王時的大臣。《封神演義》十七回寫膠鬲在文書房,官居上大夫,因蘇妲已造蠆盆,欲將宮女投入其中喂毒蛇,膠鬲不忍,上諫勸阻,使紂王大怒,欲將膠鬲與宮女一同投進蠆盆,膠鬲大罵不止,憤而跳摘星樓身殺。這段情景描寫不是歷史事實,但也歌頌了膠鬲大義凜然的氣概。

歷史上膠鬲原為紂王大夫,遭商紂之亂,隱遁經商,販賣魚鹽。昔日泰州祭祀“鹽宗”的廟裡供奉著三位鹽宗,膠鬲是其中之一,是作為鹽商的祖宗被供奉的,別處供奉的兩位,一是海鹽生產的創始人夙沙氏,一是食鹽專營的創始人管仲。膠鬲在販賣魚鹽過程中,十分辛勞,最後被周文王發現,擬舉為重臣。但膠鬲當時並沒隨文王入周,可能是受文王囑託,仍留在商朝策反作內應。後來,膠鬲官居少師,並作為上邦使團成員出使周朝,使團以紂王之兄微子為首,成員除膠鬲外,還有伯夷、叔齊等。時文王已去逝,由武王執政。武王兄弟分別給使團成員做工作,要他們反商助周,許諾微子世為長侯,膠鬲加富三等,就官一列。微子、膠鬲答應了,只伯夷、叔齊沒接受。不久,武王伐周:“選車三百,虎賁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紂為禽。”微子得知武王出兵的訊息後,馬上命膠鬲去周師聯絡。武王接見膠鬲,商定了十五日後,也就是甲子日到達朝歌,然後膠鬲速趕回去通報。武王揮軍東進,一路不斷遇到惡劣的天氣和險要的道路,行軍十分艱難,部下勸武王歇息緩進。武王認為:自己與膠鬲已約定甲子之期,如不能按時趕到,膠鬲將有危險,他不願失信於天下,也不願失信於膠鬲。於是催兵疾進,按期趕到,以4萬5千多人的兵力討伐紂王,紂王拼湊了70萬人迎戰於牧野。由於微子、膠鬲等人的策反工作成效顯著,紂王70多萬人一經接觸,士崩瓦解,很多士兵紛紛反戈衝向紂王,紂王大敗,自焚而亡。武王建周之後,“微子膠鬲,皆委質為臣”。

管夷吾

管夷吾即管仲。

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齊襄公被殺。襄公有兩個兄弟,一個叫公子糾,當時在魯國(都城在今山東曲阜)(也為後來齊魯兩國發生的長勺之戰埋下了種子);一個叫公子小白,當時在莒(jǔ)國(都城在今樹東莒縣)。兩個人身邊都有個師傅,公子糾的師傅叫管仲,公子小白的師傅叫鮑叔牙。兩個公子聽到齊襄公被殺的訊息,都急著要回齊國爭奪君位。

在公子小白回齊國的路上,管仲早就派好人馬攔截他。管仲拈弓搭箭,對準小白射去。只見小白大叫一聲,倒在車裡。

管仲以為小白已經死了,就不慌不忙護送公子糾回到齊國去。怎知公子小白是詐死,等到公子糾和管仲進入齊國國境,小白和鮑叔牙早已抄小道搶先回到了國都臨淄,小白當上了齊國國君,即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以後,即發令要殺公子糾,並把管仲送回齊國辦罪。管仲被關在囚車裡送到齊國。鮑叔牙立即向齊桓公推薦管仲。

齊桓公氣憤地說:“管仲拿箭射我,要我的命,我還能用他嗎?”

鮑叔牙說:“他是公子糾的師傅,他用箭射您,正是他對公子糾的忠心。論本領,他比我強得多。主公如果要幹一番大事業,管仲可是個用得著的人。”

齊桓公也是個豁達大度的人,聽了鮑叔牙的話,不但不辦管仲的罪,還立刻任命他為相,讓他管理國政。

管仲幫著齊桓公整頓內政,開發富源,大開鐵礦,多制農具,後來齊國就越來越富強了。

孫叔敖

孫叔敖是春秋時期楚國的著名賢相。昔時長沙大西門某鹽號上有一付對聯。

“膠鬲生涯,桓寬名論,

夷吾煮海,傅說和羹。”

這付對聯貼在鹽號上,記載了4位與鹽有關的歷史名人,膠鬲、夷吾、傅說已如前述,桓寬是漢宣帝時的學者,官至廬江太守丞,因生在孟子之後幾百年,不可能進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例子,但桓寬所著的《鹽鐵論》卻是古代鹽業史上最重要的文獻。《鹽鐵論》上記載有這樣一句話:“昔孫叔敖相楚,妻不衣帛,馬不秣粟”①,從這話中,可見孫叔敖當了楚相,但仍非常儉樸,連妻子也沒穿好衣服,馬沒吃好飼料。這樣的“平民總理”,理所當然會被孟老夫子看中舉例子。

孫叔敖早期是“楚之處士”,“期思之鄙人。”隱於海(湖)邊。因懷絕世之才,賢名遠播,被推薦給楚莊王。“王使人以王輿迎叔敖,以為令伊(宰相)”。之後,吏民皆賀,唯一父老穿粗衣,戴白帽來吊。孫叔敖忙正衣冠出迎。父老見他誠懇虛心,語重心長地告誡道:“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祿厚而慎不敢取,君謹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①孫叔敖拜領了這鄉村父老的教誨,從此嚴於律已,奉法自守,持廉至死,一心為民造福,他興修水利,發展農耕,富國強兵,親自指揮楚軍大破晉軍。精心“治楚三年,而楚同逐霸。”②孫叔敖治楚期間處處為老百姓著想,辦了不少利民便民之事。當時,楚國通行貝殼形狀的銅幣,叫“蟻鼻錢。”楚莊王嫌重量大輕,令將小幣改鑄成大幣。但實行之後,“百姓不便,皆去其業。”市令稟告孫叔敖:“市亂,民莫安其處,次行不定。”孫叔敖聽後,立即命令罷去新幣,恢復舊幣。然後向楚莊王稟報。莊王贊同,結果“下令三日而市復如故。”③孫叔敖在管理市場中,也涉及到了鹽的問題。鹽是生活必需品,應該怎樣計量呢。“漆千鬥,糱曲鹽豉千苔,或作臺,器名有,孫叔敖雲:、瓦器受斗六升。”④後人記載:“鹽十二兩七銖一黍十分之一為升。”⑤由此可見,孫叔敖事無鉅細都納入管理範圍,連裝鹽的器具計量也受到他的關注。把百姓的生活小事當成大事進行精細管理,因此受到老百姓的擁戴,經他治理的楚國:“道不拾遺,門不閉關,而資賊自食。”⑥後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由此將孫叔敖列為《循吏列傳》第一人。

①《鹽鐵論·卷一通有第三》 ①《說苑·敬慎》

②《孫叔敖廟碑記》 ③《孫叔敖廟碑記》

④《通典·食貨十一》 ⑤《通典·食貨十》

⑥《列女傳》

【原文】

孫叔敖為楚令尹,一國吏民皆為賀。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後來吊。孫叔敖正衣冠而見之,謂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盡來賀,子獨後吊,豈有說乎?”父曰:“有說:身已貴而驕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權者君惡之,祿已厚而不知足者患處之。”孫叔敖再拜曰:“敬受命,願聞餘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祿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謹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註釋】

①令尹(yǐn):楚國官名,相當於宰相。 ②國:指都城。

③吊:弔唁。 ④不肖:不能幹,沒有賢德。

⑤受吏民之垢:意即擔任宰相一事,這是一種謙虛的說法。

⑥患處之:災禍就隱伏在那裡。 ⑦意益下:越發將自己看低。

【譯文】

孫叔敖作楚國的令尹,一國的官吏和百姓都來祝賀。有一個老人,穿著麻布制的喪衣,戴著白色的喪帽,最後來弔喪。孫叔敖整理好衣帽出來接見了他,對老人說:“楚王不瞭解我沒有才能,讓我擔任令尹這樣的高官,人們都來祝賀,只有您來弔喪,莫不是有什麼話要指教吧?”老人說:“是有話說。當了大官,對人驕傲,百姓就要離開他;職位高,又大權獨攬,國君就會厭惡他;俸祿優厚,卻不滿足,禍患就可能加到他身上。”孫叔敖向老人拜了兩拜,說:“我誠懇地接受您的指教,還想聽聽您其餘的意見。”老人說:“地位越高,態度越謙虛;官職越大,處事越小心謹慎;俸祿已很豐厚,就不應索取分外財物。您嚴格地遵守這三條,就能夠把楚國治理好。”

百里奚

百里奚是秦繆(穆)公時期的賢相。他是虞國人,早年生活貧困。後發憤出去闖蕩,先在虞國聘為中大夫。虞國被晉國所滅,百里奚作為晉國公主的陪嫁小臣隨同前往秦國。他深感屈辱,半途逃到楚國,可得不到重用,被分配去放牛。後來因蹇叔推薦,秦繆公知道了百里奚賢智,想高價從楚國贖回百里奚,又怕楚人不許,就派人用五張黑公羊皮換回了百里奚。

“秦繆公使賈人載鹽於衛,徵諸賈人,賈人買百里奚,以五羚羊之皮,使將車之秦。繆公觀鹽,見百里奚”。①從歷史記載中可看到,百里奚是由商人買來負責運鹽到秦國的,因百里奚在楚國放過牛,運鹽過程中,他的具體工作則是負責照料管理拉鹽車的牛。秦繆公觀鹽時,見到百里奚,發現這些拉鹽車的牛,長途跋涉後,居然一頭頭膘肥體壯,很感興趣,就問百里奚:“‘任重道遠以險,而牛何以肥?’,對曰‘臣飲以時,使之不暴;有險,先後之以身,是以肥也。’穆公知其君子也,令有司其沐浴為衣冠與坐。公大悅。”②從百里奚照料管理牛的經驗中,秦繆公認定了百里奚是位治國的賢才,經過長談考查後拜其為相,將國家大事託付給他。

百里奚被重用後,雖居高位,但他勞作不乘車馬,暑熱不張傘蓋,在都城行走不用車馬隨從,不用甲兵護衛。這樣的好官,理所當然受到世人的讚許和尊重。百里奚死後“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春者不相許。”這感人的場面至今仍有極其重要的啟迪和借鑑作用。

百里奚相秦期間,內修國政,教化天下,恩澤施於民眾。同時在外交上施德諸侯,樹立秦國威信,使地僻處一隅的秦國逐漸強大起來,為秦國取得了霸主。

晉獻公滅虞,俘虜了虞公及其大夫井伯、百里奚,就將他們作為穆姬的媵人(隨嫁的人)陪嫁到秦國。百里奚不願忍受奴隸的生活,逃到宛(今河南南陽),被楚國人捉去。秦穆公胸懷大志,卻苦於無賢才輔佐。有人告訴他,穆姬媵人百里奚是不可多得的人材,他喜出望外,急忙去請,卻得知百里奚已經逃到楚國。秦穆公願以重金贖回百里奚,又怕楚人不給。於是派使者到楚,說:「中國的媵奴百里奚逃到貴國,請允許我方用五張公羊皮將他贖回。」楚國一看此人如此不值錢,也就答應了秦的要求。當七十餘歲的百里奚被押回秦國時,秦穆公親自為他開啟桎梏,與他商談國事。百里奚說:“我是亡國之臣,哪裡值得君公垂詢!”穆公說:“虞君不用你,才使你被擄,並不是你的過錯。”堅持向百里奚討教,兩人一直談了三天,穆公十分高興,以百里奚為國相。由於百里奚是用五張公羊皮贖回來的,所以人稱其為「五羖大夫」。百里奚辭讓道:“我不如我的朋友蹇叔。蹇叔賢能而不為世人瞭解。當年我在外漫遊受困於齊,不得已向別人乞討,是蹇叔收留了我。我因此想到齊君無知那兒做事,是蹇叔阻止了我,使我倖免與無知一起被殺。我到周地,見王子頹喜歡牛,就以養牛去接近他。後來,王子頹想用我,又是蹇叔阻止了我,使我免於被誅。我到虞君手下做事,蹇叔又阻止我。我也知道虞君不會信用我,只是為了那一份俸祿和爵位,暫時留下來,想不到就當了俘虜。從這三件事,我深知蹇叔的賢能。”秦穆公於是用很重的禮品,將蹇叔請來秦國,任命他為上大夫。

秦國要發展,首當其衝的是其東鄰晉國。在百里奚和蹇叔的輔佐下,秦穆公將注意力集中於晉。

晉獻公晚年,驪姬之亂,公子重耳和夷吾出逃。穆公九年(前651)晉獻公死,驢姬子奚齊繼位,旋即被其臣裡克殺死。秦穆公派百里奚帶兵送夷吾回國繼位,為晉惠公。後來晉惠公對秦國卻以怨報德,前648 晉國旱災,秦穆公運了大量粟米給晉。十四年(前646),秦國發生饑荒,晉國不僅不給秦國糧食救災,反而乘機出兵,於次年攻秦。雙方在韓原大戰,秦軍最終生俘晉惠公。秦國以晉惠公交換晉國河西(黃河以西)五城,把疆域擴充到黃河西岸。在百里奚和蹇叔的輔佐下,秦國開地千里,稱霸西戎,尤其是百里奚「謀無不當,舉必有功」。而且為人樸素,工作勤勞。雖身為秦國大夫,卻毫無架子。去世時,秦國男女悲傷留涕,孩子們停止唱歌,工役門都喊不出聲了。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的故事誰知道?704155422 2011-12-24

全解中,語文書中註釋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