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無權無勢,也不是正統皇室後人,後來是怎麼當上皇帝的。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6-08-06 回答

這個問題非常複雜,要從西漢末年王莽新朝倒行逆施說起,王莽篡位後對全國實行暴政,由此引起全國各地接連發生民變,王匡王鳳的綠林軍與樊崇的赤眉軍從南面與東面圍攻王莽軍隊,劉秀劉演兩兄弟本就是南陽豪強,在王莽政權基本滅亡之時忽然加入綠林軍,劉秀在當時的風雲人物中應該居於王匡王鳳樊崇劉玄之後,並不算太起眼,他用的是韜光養晦之計,是後來更始王劉玄殺王鳳,逼得王匡反叛,又殺劉秀兄長劉演,劉秀當時的實力雖不如樊崇,但可以和劉玄有一拼,為兄報仇的,但他沒有,而是忍辱負重屈尊劉玄,得到更始王信任,這一點非常關鍵,進而也得到更大兵權,之後他撤出是非之地招兵買馬,樊崇攻打長安殺劉玄,劉秀坐收漁利,聯合各路豪強後發制人攻打長安逼降樊崇,。

劉秀之所以成功,第一,他師出有名,他自稱劉邦九世玄孫。是大漢正統。

第二,他基礎好,他是地方豪強,本就獨霸一方。

第三,他能征善戰,昆陽之戰以少勝多就是例子。

第四,他眼光長遠,他學歷很高,是太學生,。他能把握住軍伐混戰的時局。

第五,他個性隱忍,臥薪嚐膽。

第六,他懂得如何治理國家,他有治理地方的經驗,這一點比樊崇,王匡之輩強得多。

第七,最關鍵的一點,他代表的是西漢末年大地主,殘餘豪強的利益,地主與豪強一直是左右中國封建社會的主要階層。農民只是炮灰,或者說農民中的少數後來也轉化成新豪強了。

至於說到殺人,他比起王莽、王匡、劉玄、樊崇這些人來已經算是愛民如子了。

劉秀無權無勢,也不是正統皇室後人,後來是怎麼當上皇帝的。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6-08-06 回答

東漢的第一個皇帝光武帝劉秀,是西漢第一個皇帝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據《資治通鑑》第三十八卷載:西漢長沙定王劉發,生了舂陵節侯劉買,劉買的侯爵位被兒子劉熊渠一支繼承,到王莽篡奪帝位時,他們的封國被撤除。劉買的小兒子劉外,曾任鬱林太守,劉外的兒子劉回是鉅鹿都尉,劉回的兒子劉欽是南頓令。劉秀就是劉欽的第三個兒子。劉欽早死,劉秀兄弟幾個由叔叔劉良撫養。劉秀成年後,喜歡種田,估計是個優秀的農民。

從劉秀的世系來看,他們家可真是一代不如一代,由王而侯,再降為沒有爵位的太守、都尉、縣令,至劉秀這一代,已經成為平民。年輕的劉秀,在農閒時也做點販賣糧食之類的小生意,要多高的社會地位是沒有的。有一次,劉秀和姐夫去拜訪一個懂算命的人物蔡少公。蔡少公佔了一卦,說“劉秀當為天子”。在座的人馬上介面說:“那肯定是說國師公劉秀吧?”原來,當時的皇帝王莽手下有個位居“上公”的重臣也叫劉秀,他的級別,離皇帝也就差一檔了,所以大家認為肯定是說那個劉秀要當皇帝。糧販子劉秀和大家開玩笑說:“你們太小看人了吧,怎麼就知道不是我這個劉秀呢?”此話一出,引來鬨堂大笑———也難怪,你劉秀雖說祖上是皇帝、王侯,可現在連個幹部身份都沒了,還想當皇帝,太離譜了吧?何況還真有個那麼大的領導劉秀在上面呢。

國師公劉秀是誰?說起來也不是等閒人物,他父親劉向是著名大學者,他本人在學術上也是頗有建樹的。他本來不叫這個名字,叫劉歆。這個劉秀是王莽的老同事、老朋友,早在漢哀帝時,王莽推薦劉秀當上了侍中,後來又升為光祿大夫,成為皇帝身邊的紅人之一,也就是這時改名為劉秀的。公元9年,王莽去掉漢朝名號,正式當皇帝,在任命輔政大臣時,讓老朋友、死黨劉秀當上了國師,賜封嘉新公,與太師、太傅、國將並列為四輔,位列“上公”。西漢末年,自從王莽興起“符命”後,民間的各種流言也多起來,“劉秀將當皇帝”便是其中一種。對於相信這句話的人來說,心裡所指的劉秀,十有八九當然是國師公了,怎麼會是小糧販?

然而,人的命運就是這麼不可捉摸。就在糧販子劉秀被人鬨堂大笑之後,沒過幾年,他還真的成了皇帝,光復了漢室,在歷史上眾多皇帝之中,算是很有作為的一位。

糧販子劉秀能當上皇帝,是不是受了民間流言的激勵?不能完全排除這個可能。書中說,劉秀本來是個熱愛勞動、性格厚道的農民,不像他大哥一心想對王莽造反。劉秀的大哥正式動員家鄉子弟造反時,大家都嚇得逃跑,不敢跟他玩;可回頭一看,劉秀也挽起褲腿上岸穿起了軍裝,大家更吃驚:“這麼謹慎的老實人也敢造反呀?”於是放心跟著他們幹了。如果不是看了相算了命,劉秀這個老實人是否會將皇位立為自己的奮鬥目標?難說得很。

那麼,劉秀當上皇帝是完全靠這個所謂的“讖語”嗎?這麼說,未免太唯心而且太小看劉秀的內在素質了。根據《資治通鑑》第四十一卷的一段記載,王莽的國師公劉秀改名,也是因為當時流傳的預言書說劉秀可當皇帝,所以改名。王莽末年,道士西門君惠謀劃擁立國師公劉秀做皇帝,事情敗露,劉秀自殺,西門君惠在被綁縛刑場時,還對圍觀的群眾說:“預言書的話沒錯,劉秀確實是你們的皇上!”照這麼說,國師公劉秀也是有想法的人,可終究沒成功,名字算是白改了。這對後世那些指望透過改名(而不是努力奮鬥)來改變命運的人來說,也是個教訓呢。

劉秀當皇帝,終究是靠了自己出色的能力,以實力說話。可惜,劉秀本人也頗以為自己是應驗了民間“讖語”,命中註定要當皇帝的,以致在當上皇帝后,習慣於依靠符命來解決疑難問題,還大力支援這類封建迷信的出版物出版發行。到了劉秀晚年,這類宣揚迷信的出版物氾濫(衝擊了當時的精神文明建設)。光武帝中元元年(公元56年),給事中桓譚上書勸劉秀不要相信符讖,認為符讖預言即使與事實相符,也不過是巧合。此話觸及劉秀痛處,他當場發作,差點將桓譚斬首,後來雖然息怒,還是將桓譚從中央機關貶到六安當郡丞。結果,直言的桓譚沒有直接死在劉秀手上卻死在路上。沒過多久,劉秀也“永遠”了,其對待桓譚的一幕,讓人感到迷信思想使這個原本出色的光武帝失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