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類文明被摧毀,只剩下 1000 人和一些資料,該如何重建文明?阿甘2015-05-09 10:41:41

整日整夜的幹

歡迎關注 阿甘的百寶箱

如果人類文明被摧毀,只剩下 1000 人和一些資料,該如何重建文明?董恩威2015-05-11 09:08:42

哎~沒人提臨高啟明嘛?

這書嚴肅的論述了在只有五百人的情況下,一群人在相對沒有那麼苛刻的條件下(不但有資料還有大概10000噸的現代物資,準備了一年時間,有在現代程度下不違法的最大便利),穿越到不算荒蕪的明朝末年。

開了教育10倍金手指,明朝土著用六個月時間可以初步講普通話,有基本讀寫能力。就這樣還是缺人,缺人,缺人。重要的事情要說三遍

實際上,對於重建一個文明這樣級別的事情,幾百人幾千人根本不夠用。現代專業技術是建立在極度細分的社會分工,和整體完善的工業文明基礎之上的。在任何一個領域內的專家,稍稍跳出自己的專業細分領域,對本專業其他分支所知道的內容可能並不比一個本科畢業的優秀學生多。

如此,怎麼可以依靠專家們去重建工業文明呢?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你讓專家們從鑽木取火開始,我相信做的不一定比原始人好,甚至死得更快。

另外現在很流行的觀點是工業文明只要有技術資料就可以重建。技術資料有了,但還有人來實現。產業工人可不是那麼好培養的。

很多現代人看來是常識的東西,在古代人看來可能都非常難以接受,比如精確的時間觀念,前後左右基本方向等等。很多時候這種類似空氣一樣存在於現代社會的東西,都需要花大力氣來普及。

歷史上,唯一接近的狀況應當是tg所改造的社會了。第一共和國的魅力在我看來就是這種建立行在地上的天國一般的對工業化,對現代社會的嚮往了

如果人類文明被摧毀,只剩下 1000 人和一些資料,該如何重建文明?張浩2015-05-12 16:56:06

參考凡爾納的《神秘島》,很典型,一共就五六個人吧,但是各人的知識技能點剛好合適。

如果人類文明被摧毀,只剩下 1000 人和一些資料,該如何重建文明?知乎使用者2015-05-13 01:38:23

1。

突如其來的一場瘟疫幾乎殺死了地球上所有人,僅存的一千倖存者躲在地下,希望等瘟疫過去了重新回到地面生活。他們等待著,不知過了多久,大地似乎平靜下來了。他們檢視了一下自己有的工具,把僅存的少數防護器具交給了幾位具有防疫知識的專家,請他們先回到地面探路。

大地一片死寂,屍橫遍野這個詞一點也不為過。瘟疫來的太猛烈,人們來不及研究病原體到底是什麼人類文明就被摧毀了。是病毒,細菌還是寄生蟲?亦或者是某處洩漏的生物武器?回到地面的防疫人員們無法得知,他們唯一確信的是,要讓所有人都能回到地面,必須處理掉這些遺體。因為人類幾乎是一夜之間被毀滅的,那麼多遺體完全來不及腐爛,禿鷲、野狗甚至是細菌都來不及享受這盛宴。必須火化,站在地面的人們如此想著,否則疾病一定會重新散播。

鑽木取火從來就不是一件易事,而找到合適的打火石本身就和生出火來一樣難。要是有個火柴該多好啊,所有人都是這麼想的,然而人類文明早已是歷史。火柴?只能靠想象力。

躍動的火焰升了起來,先行者們開始搬運屍體。每移動一具,人群中的情緒就低落一些。”TMD以前怎麼就有這麼多人呢?“有人開始不滿。其他人只是沉默,要清理出能供一千人生活的土地,至少也得清理掉這麼多具屍體。鮮紅的火焰從未顯得如此殘忍,哭泣、恐懼、絕望。焚燒肉體的氣味並不好聞,先行者們面對好不容易打到的野兔下不了口。有人在嘔吐,更多的人繃緊了神經在天人交戰。

”啊!“有人受傷了。因為虛弱與精神壓力,他生火的時候在手掌上割破了一道口子。同伴們讓他休息,但鮮血直流的他除了身上的衣物沒有其他的止血材料。勉強扯了一段布包住了傷口,止住了血。過了幾日,他忽然感覺身體裡有些不對勁。這是得病了,羸弱的身體更加的虛弱,迷離的眼神更加恍惚。耳聽得一聲驚呼,“看!他開始變得和那些屍體一樣了!”。人群開始恐慌,沒有與感染者接觸的人紛紛逃往之前的地下避難所。剩下的人,有的沉默,有的狂笑,還有的開始了更加瘋癲的舉動。凡人皆由已死。

————————————————————————————-

“7346號,組織上對你的人類實驗結果很滿意,希望你儘快提交報告。”

——reference《瘟疫公司》

2。

“人類的可笑之處,要比喻的話就好比是一個嬰兒在學會走路之前先學會了如何自殺。大概30年前的核戰爭便是最好的證據吧。

曾經,我們馳騁大地;

曾經,我們翱翔天空;

曾經,我們穿越大海;

曾經,我們的高樓大廈鱗次櫛比,我們的農田籠蓋四野,我們的工廠永不停歇;

曾經,我們主宰一切。

然而,愚蠢的戰爭抹去了一切。政客們按下了按鈕,數十個太陽一齊升起,一齊湮滅。地面上的一切都被破壞,躲在地下的我們默默哭泣。我們,是那場核戰爭一千倖存者的後代;我們,是人類最後的機會。”

我的父親就是那一千倖存者之一。據他回憶,當時那一千人似乎都是各方面的頂尖人才,他們將所有的知識彙集起來藏在了一個檔案館裡。那個檔案館比我們所居住的地鐵站更深的地下。他告訴過我,如果有人能夠組織起所有人一起研究這其中的知識並加以運用,要恢復以前的文明也不是不可能。然而三十年過去了,我們依然在為生存而掙扎。當初的倖存者的大多已經去世,剩下的也垂暮老矣。孩子們喜歡去聽老人們講以前的事情,彷彿是聽傳說或者是神話一般。至於那個檔案館,我去過一次,裡面的書籍檔案浩如煙海,每一個字詞我都認識,然而其中講述的知識我卻完全不能理解。畢竟我的父母在教會了我識字之後就沒有教給我更高深的知識了。比起那些,如何在地下獵取可食用的動物,如何穿上防護服在地面進行短距離活動之類的事情更加重要。他們經歷過饑荒,經歷過水源短缺,偶爾有那些受輻射而異變的怪物入侵。每一次都有人熬不過去而死掉。我常常感到慶幸自己的父母沒有在饑荒的時候把年幼的我吃掉。畢竟,經過冷靜而理性的計算後吃掉我很有可能是捱過饑荒的最好方法。

因為打獵、自衛等重要活動都需要武器和彈藥,而這些東西在沒有工業能力的地鐵站裡真的是極度稀缺。高質量的武器的彈藥完全無法制造,只能靠到地面探險來獲取。地面上的輻射塵至今沒有完全消除,而因輻射而變異的怪物時刻等待著下一頓飯的到來。彈藥到還有些匠人會做一些土製的子彈和弓弩之類的武器,勉強能用,不過依然比不過戰前的軍用級裝備。無論是地上還是地下的怪物都長著一身堅硬的外殼,土製的子彈有時用起來很吃力。軍用的彈藥往往只在最危險的時候才拿去裝填武器發射,平時都是當作貨幣來進行交易的。

最早所有的倖存者都是聚集在一起的,後來當發現其他可用的地鐵站的時候,人們就開始分開居住。利用地鐵的軌道倒是可以進行站與站之間的溝通與貿易,不過潛伏在洞穴中的怪物往往會讓商人們望而卻步。物資原本就已經和緊缺了,溝通與貿易的匱乏讓問題雪上加霜。

我父親說當時的那些倖存者都是十分高尚的人,他們不會為了一己私利而與人爭執,從來都是為了全體的利益而犧牲小我。很遺憾,我不相信。我現在知道的是,我每天很努力都只能吃到一點點東西,喝到那麼一點水。要是王二麻子要求我把自己的食物分給他,我肯定會揍他。我父親那會情況應該更加惡劣才對,怎麼會想到與人分享呢?

我去過幾次地面,那裡非常危險。不僅僅是那些怪物,如果防護服有破裂地上的輻射塵也能很快致你於死地。那麼多年過去了,現在就算能找到以前遺留下來的食物也都不能吃了。而要是運氣好找到武器彈藥什麼的,往往也是鏽跡斑斑,拿回來得好好擦拭修補。但是,我們沒有選擇,必須活下去。人類文明覆興什麼的我不感興趣,高樓大廈上天入地那更是騙小孩的東西,我只關心下一頓飯在那裡。至於那個檔案館,按照我父親的說法是該傳給後人的。只不過那裡現在已經沒什麼人去了,至於裡面有多少難纏的怪物和多少難懂的書籍,這都不重要。我會告訴我自己的孩子我所知道的一切,至於信不信,隨他們吧。就如同我也不完全相信我父親所說的一切。

——reference《地鐵2033》

3。

農業、工業與商業的發達,科學與技術的進步讓人類的足跡遍佈大地,有的甚至還登上了天空,潛入了深海。直到有一天,巨人出現了。

這些身形高大殘暴無比的生物似乎以捕食人類為生,他們所到之處人類只有被殺一個結果。無論動用多麼先進武器多麼精銳的軍隊,就是無法消滅巨人。倖存的人類瘋了一般地逃跑,在甩開身後的巨人後,他們用僅存的機械構造起了三層高大的牆壁。這些牆壁都有50米高,用的是能找到的最好的材料和工藝。因為工程量異常的巨大,時間特別的緊迫,完工之時所有的機械都損壞了。但至少,巨人進不來,他們安全了。

驚魂未定的人們重新審視了周圍,壁內是一片未開墾的土地,有樹林與河流,也有山脈,似乎能夠生存。失去所有工具的人們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求生。幸好這些倖存者都是各領域的精英,他們的聰明才智幫助他們度過了最困難的時候。在閒暇之餘,他們把自己能回憶起來的知識都彙集到了一起,建成了類似圖書館的東西。他們約定,一定要把這些知識教給自己的孩子們。

事實卻是,新誕生的一輩人因為缺少實物對照,對父母所教的知識只有一知半解。唯一明確的就是那座圖書館的存在。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代人更多的投入到了捕獵,耕種和採掘中去。

八百年過去了,壁內的人們安居樂業,他們用木頭建起了房屋,建立了村莊和城市,用鐵質的工具勞作,也算能自給自足。沒有人關心壁外有什麼,只知道那些巨人在壁外遊蕩。這八百年間牆壁屹立不倒,巨人也從來沒有嘗試入侵過。人們也就滿足了。至於那個圖書館,現在是王的私人財產,只有獲得特別許可的學者才能出入進行研究。

一切風平浪靜,直到那一天,體長超過60米的超大型巨人和鎧甲型巨人出現在牆壁邊,人類才回想起被捕食的恐懼和被困在牢籠中的羞辱。

——reference《進擊的巨人》

如果人類文明被摧毀,只剩下 1000 人和一些資料,該如何重建文明?鹽選成長計劃2020-11-19 16:44:28

用一本書來回答這個問題再合適不過了:《世界重啟》,書中詳細介紹了人類文明毀滅之後,應該如何重建現代文明。

《世界重啟》是一本科普書,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人路易斯·達特內爾。達特內爾生於 1980 年,2007 年在倫敦大學學院獲得天體生物學博士學位。他現在是威斯敏斯特大學科學傳播學教授,同時也是一位非常活躍的科普作者、媒體科學顧問和科普節目主持人。本書於 2014 年首次出版,2015 年被聯合天際引進到中國大陸,我是其簡體中文版譯者。

文明覆滅的方式各種各樣,能夠留下來的生存資料或多或少。即便舊文明的廢墟中有足夠的「寶」可挖,倖存者們也需要足夠的知識進行取捨和合理利用,而更重要的是,倖存者必須儘快學會自己創造生存條件,擺脫對舊文明廢墟的依賴。

衣:

人類起源於炎熱的東非,憑藉這一點,我們可以認為人類是一種熱帶動物,然而現在人類的蹤跡已經遍佈全世界,包括那些最寒冷的地方。在征服世界的過程中,遮身蔽體的衣服功不可沒。它們是人類在自己的身體之外構築的第一道防線,幫助我們儲存寶貴的熱量,使我們得以冒著寒風冷雨,走到祖先不曾踏足的地方。

文明一旦遭到毀滅,暖氣和空調不再執行,身體的保暖將再次成為溫帶和寒帶居民的重大課題。如果缺少保暖的手段,身體必然要消耗更多的熱量才能維持體溫,這就意味著對食物有更大的需求。我們差不多可以斷定,社會一旦崩潰,饑荒是必然會發生的。在這種情況下增加對食物的需求,可以說是雪上加霜,足以加重社會動盪甚至進一步崩潰的隱患。從個人的角度說,暴露在寒冷環境中的時候,我們的免疫力會下降,更容易遭到病原體的侵襲。今天不愁填飽肚子的我們尚且有這樣的生活經驗,那麼可以想象,在醫療體系已經崩潰的情況下,讓食物短缺、營養不良的倖存者們衣不蔽體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請。

災難發生之後,倖存者們應當立刻到最近的購物中心搜刮合適的衣服。這裡所說的「合適」應當以實用主義作為衡量標準:要寬鬆、耐磨、保暖,最好能找到防水夾克和堅固的遠足靴。不過,從廢墟里回收只是權益之計,倖存者們必須儘快學會自己從頭開始製作衣服。現代人往往會意識不到,採用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做衣服,其實僅僅是最近七十年內的事情。如果化學工業隨著整個文明被災難摧毀,很長一段時間內,除了從舊文明中回收來的衣服,人類將不得不再次依賴動植物纖維或者皮革來遮羞與保暖。具體來說,植物纖維的來源包括大麻、黃麻和亞麻的莖,劍麻、絲蘭和龍舌蘭的葉,棉花或木棉種子周圍鬆軟的纖維,動物纖維則包括哺乳動物的毛髮和蠶絲等等。

將這些蓬鬆而雜亂的原材料製作成衣服,需要多個步驟,第一步顯然就是清洗和理順。無論哪種纖維,都有可能混雜著塵土或者其他碎屑,需要全部剔除。如果是動物纖維,還需要在溫暖的肥皂水中去除油脂。清洗之後就可以用鑲著釘子的漿片不斷梳理,直到纖維順直而平整,不再有毛團。經過這些處理的纖維,我們稱之為「粗紗」。

將粗紗擰成紗線,道理非常簡單,無非就是讓鬆散的纖維相互纏繞起來,從而增加整體的強度和長度。細線還可以進一步纏繞成更粗的線,這個「越來越粗」的加工過程完全可以超越製作衣服的需要:捆紮貨物的麻繩和揚起風帆的索纜也都是由一根根又細又短的纖維構成的。

得到紗線之後,要將它們織成布匹。值得指出的是,任何布匹和織物都是由兩組成直角的絲線交織而成的,一組叫做經線,在織布時被抬起或者放下,另一組叫做緯線,被機械構件引領著穿過經線之間的空隙。如果說在布匹的紋理上看到了帶有其他角度的圖案,那是因為在織布時對經線進行了更加複雜的分組,並刻意編排了各組被抬升和放下的次序。倖存者們應該不必考慮那些花哨的織法,僅僅採用最普通的平織就夠了。

紡紗機和織布機都是倖存者們應當儘快復原的機械,而且他們還應當考慮將這兩種機器與水車、風車等動力機器連線起來,節省寶貴的人力資源。

與前面的步驟比起來,將布匹做成衣服倒顯得簡單得多了。在這裡,紐扣的重要性值得一提。有了紐扣,衣服可以做得更加合身,而不必全部做成套頭式的罩子、袍子等。

食: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不管人類文明經歷了多少滄海桑田,這句話恐怕都會是不變的真理。末日剛剛降臨之時,在果腹的問題上,倖存者們首先也應該考慮回收利用。這時候他們需要牢記兩項事實:首先,食品包裝上標註的保質期都是留有一定餘地的,是對實際保質期的低估;其次,不同型別的食品有著不同長度的保質期,懂得合理安排食用順序可以儘量延長維持的時間。

依賴舊文明留下的資源暫時穩住腳跟之後,倖存者們應當儘快展開食物的生產,力圖儘早實現「手中有糧,心裡不慌」。作者從基礎原理開始介紹了農業生產的方法,包括耕作、收割和保持肥力的操作規範,以及根據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發展輪作制,並在最後一節指出了農業發展的最終目標:以一養十,也就是說,將人口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開展其他行業的生產,提高整個社會的複雜度和產出能力。

食物的生產受到動植物生長規律的制約,是無法完全按照市場需求規劃產量的,因此人們必須掌握加工與儲存的方法來解決這個矛盾。作者介紹了食物的幾種加工手段和穀物的製備方法。在這裡,作者點明瞭各種食物儲存方法共同依賴的一條基本原理:阻礙微生物在食物中的繁衍。具體來說,微生物的生長離不開水,而且其細胞中酶的活躍需要溫度、鹽度和酸鹼度維持在一定的範圍內。那麼,只要以上四個條件中的任何一個或者多個被推離了適宜微生物生長的範圍,儲存食物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比如,風乾、曬乾都是為了讓食物脫水,從而讓微生物難以立足。這種方法適用於肉類和一些水果,穀物在送入穀倉儲存之前,也應該先乾燥一下。事實上,為了儲存而乾燥的做法不僅適用於食物。我們都有這樣的生活經驗:冬去春來的時候,厚被子在被收納之前,應該先挑一個陽光明媚的天氣好好曬一曬,這樣就能減少發黴的可能。除此之外,利用高濃度的溶液也可以析出微生物細胞內的水分,將絕大部分微生物殺死。這就是用食鹽醃製和製作果醬背後的道理。

雖然酸鹼度——也就是 pH 值——無論朝哪個方向變化,都可以抑制微生物生長,但是在生活實踐中,人們還是更多地用酸而不是鹼來處理食物。這是因為,鹼會將脂肪皂化,從而極大地影響食物的風味。要想理解具體是怎樣的影響,不妨參考一下肥皂的味道,因為肥皂的活性成分就是皂化的脂肪。用酸來處理食物,除了用醋來浸泡,還有一種更加巧妙的思路,那就是促進排洩酸性物質的細菌的生長,讓食物自發地變成一片酸性的環境。泡菜和酸奶的製作都是基於這一原理。

在今天的社會中,製作和品味美食被認為是一種文化。但是透過上述的介紹,我們應當已經看出來了,很多口味獨特的食品,比如肉乾、燻魚、果醬、酸奶等,當初之所以被髮明出來,其實是為了滿足一個非常現實的需要:食物的長久儲存,而美味只不過是這一目標之外的副產品。由此可以推測,隨著倖存者們努力實現食物的充足穩定供應,他們的味蕾也一定不會太寂寞。

住:

在某些情形下,逝去的文明可能會留下大量房屋甚至高樓大廈。然而,有幾個原因使得城市不再是值得貪戀的地方。首先,災難可能會在人口密集的城市留下了大量的屍體,隨著屍體的腐敗,這會造成嚴重的衛生問題;其次,離開了電力、供水等基礎設施的支援,城市生活將毫無便利可言;第三,城市環境並不適宜開展對於重建至關重要的農業生產,離森林、岩石、河流等其他自然資源也太遠。

無人居住和維護的建築都會在最初幾十年內無可阻擋地腐爛坍塌。當人口開始增長,倖存者們需要新房屋時,他們或許會發現,建造新房屋要比試圖修復舊文明腐朽的外殼容易得多。《三隻小豬》的故事告訴我們,房子還是儘可能地堅固一點好,不過在選材這方面,倖存者也不可照搬故事中豬老三的做法,用石頭蓋房子。開採岩石,再切割、打磨成合適的形狀,將非常耗費時間和體力。更加合理的方案是,利用容易獲取的材料,投入合理的時間和人力成本,打造出堅固程度足以媲美岩石的材料,比如磚頭和砂漿。

那麼如何來製造磚塊呢?方法是:取一些黏土,在模具中填成立方體形狀,然後在燒窯中烘烤。我來大致介紹一下其中的原理。原材料黏土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材料,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的表層土下面都有分佈。黏土由非常精細的矽鋁酸鹽礦物構成,如果被加熱到三百至八百攝氏度之間,黏土就會失去結構中的水分, 進一步加熱到九百度以上時,黏土分子本身開始相互融合,少數的雜質熔解。這些雜質滲透到整塊黏土中,冷卻之後固化成玻璃狀的基質,將黏土晶體緊緊融合在一起,填充掉所有空隙,形成一種堅硬而不透水的材料,磚塊就這麼做成了。

有了磚塊,還要有合適的材料將它們拼接成牆壁。我們剛剛說過,用天然岩石做磚頭並不合適,不過要製作用來粘合磚頭的砂漿,倖存者們必須開採石灰石或者大理石。事實上,在整個重建過程中,由上述兩種石頭燒製而成的物質是很多生產過程的中間原料。不過在這裡,我們只說它們在建築中的應用。

石灰石或者大理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鈣被加熱到九百度時會生成氧化鈣,也就是生石灰,生石灰與水化合,會生成氫氧化鈣,也就是熟石灰。混入一點沙和水之後,熟石灰就會形成砂漿。在我們自己的歷史中,這種材料幾千年來一直被用於把磚牢固粘合在一起,建成堅固而承重的牆。將它與較少的沙子混合,或者攪入一些馬鬃之類的纖維材料,就生成了一種用來抹平牆面的灰泥。

等到掌握了獲得更高爐溫的方法,倖存者們就可以在特製的燒窯中,將石灰石和黏土的混合物加熱到大約一千四百五十攝氏度,在由此生成的堅硬爐渣中摻入少量柔軟蒼白的礦物石膏並一起碾碎,便得到了常見的普通矽酸鹽水泥。水泥最奇妙的特點是,它遇到水之後會發生複雜的化學反應,凝結成一種成不怕水的形態。將水泥、沙子和足夠的水混合起來,倒入木頭做成的模具中凝固,便形成了灰色的人造岩石:混凝土。混凝土的一個問題是,它抗壓而不抗拉,如果被施加上延展的力量,它就很容易崩潰。在澆築混凝土的模具中加上鋼筋,便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不過倖存者需要先越過兩個技術門檻,一是鋼筋的鍛造,二是透過不斷實驗找到合理的配方,使生成的混凝土具有與鋼筋一致的熱膨脹係數。

行:

使用 App 檢視完整內容

目前,該付費內容的完整版僅支援在 App 中檢視

App 內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