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寫過一篇關於光良的評價,其中對他在旋律寫作方面大加讚賞,同時我也是光良的老歌迷了,只是沒料到兩年後光良被邀到了芒果的《歌手》,從當時曝出的首發陣容就覺得光良老師估計要翻車,原因也不難猜測:

《歌手》對演唱技藝的要求很高,更側重對歌手自身機能的考驗

光良的《第一次》對我的意義很大,用科技圈的話講就是「情懷制勝」,他一開口彷彿時光就回到了十五年前他單飛後第一次發表第一張個人專輯的時候,光良的音色跟童年的回憶一樣沒有發生變化。

即便如此,這次光良在《歌手》的表現仍然談不上令人滿意,最明顯的是幾處歌詞的混亂和對拍的問題,雖然他音色上沒什麼變化,可是咬字的問題似乎比以前更嚴重了,對位不清的咬字和貌似即興的處理,我難講這究竟是「個性」還是「緊張」(事後光良自己承認是緊張)。何況初登場就選擇吸收80~90後青春回憶的經典原創曲目,有一點提前亮牌的味道,這種決策從長遠來看是欠妥的,也不排除是光良有自己的顧慮,比如先聲奪人+勾起青春。

但實際效果並沒有傳遞出光良曾經極具核心優勢的:

感染力

什麼是“感染力”,請你回想你第一次聽到《第一次》和《童話》的時候是什麼感覺,現在又是什麼感覺,而造成這種感覺的差異,就是歌手的“感染力”所致。如果字面上比較難理解,那麼可以對比對比林憶蓮對歌曲的處理方式,哪怕林憶蓮只唱一段,都可以讓你感受到什麼是「感染力」。

另外歌曲的編配情況也基本還原了原版的編曲,還是熟悉的鋼琴柱式,還是熟悉的歌曲速度,加入的絃樂和人聲和聲進一步豐富了歌曲的厚度,間奏鋼琴的變化有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最後部分的處理梁翹柏老師意圖讓編曲有一些“現代”的感覺,可是光良的人聲沒有跟上這種編曲行進的活力,反而有一種且行且珍惜、為了安全而安全的動機,說人話就是:極度缺乏演唱自信。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能再一次在電視上看到年近47歲的光良,這是這檔節目唯一可以滿足我的興奮點。如果可以,希望光良老師能再多寫一些高質量的歌曲,這可能是我這種老歌迷最期待的事情了。

最後,還是感謝那個逆生長的光良老師,也感謝那位讓我想起年輕時的光良的黑馬迪瑪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