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城池都有城牆,一般一個城池有多少兵力?這些兵的頭頭是什麼軍職,屬哪個管?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7-01-19 回答

並不是每個城裡都有軍隊的。

司馬炎滅吳後,下旨每縣兵丁不超過百人。

唐朝實行“府兵制”,由各地養兵,由“節度使”率領,形成了“藩鎮割據”。

趙宋以唐為鑑,實行兵無常將,“杯酒釋兵權”。訓練士卒由“教頭”進行,用兵時臨時遣將,戰後交回軍隊。

清朝的軍隊分駐各地,由各種“將軍”統轄。

我的祖上曾任“襄紅旗步軍都統”、副將、授“武備將軍”,領兵駐黑龍江以北700裡。

古代的城池都有城牆,一般一個城池有多少兵力?這些兵的頭頭是什麼軍職,屬哪個管?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7-01-19 回答

要看是什麼城池了 自秦朝實行郡縣制後 把天下分為三十六郡 郡下設縣 一般情況下縣城僅幾個衙役而已 州郡就不同了 根據轄區的大小 兵力從幾萬到幾十萬不等 直接聽命於州郡最高行政長官 郡守 如三國時期的 荊州郡守劉表 益州郡守劉璋 等等

古代的城池都有城牆,一般一個城池有多少兵力?這些兵的頭頭是什麼軍職,屬哪個管?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7-01-19 回答

古代城池的佈局,衙門總是居城池中央。整座城市是以衙門為中心,安排功能,進行佈局的。中心區域是衙門官署,八字衙門朝南開,門前總有個小廣場,連線著該城的主幹道。緊鄰著衙門官署的主幹道兩旁分佈著“吃衙門飯”的一系列行業,主要是旅店、茶館、酒家、藥鋪四大“支柱產業”。

“不少衙門前尚有錢莊、米行、典當、果鋪等其他買賣,大多與衙署催徵糧賦、科罰敲剝等業務發生牽絲攀藤的聯絡。此外,專以‘做公人’及進衙辦事或訴訟者為服務物件的各色飲食攤檔,也是衙前的特色行當。”(以上引文據《天下衙門》)

衙門官署佈局分為中軸線(知縣衙、東側副線(縣丞衙)和西側副線(主簿衙)三大部分。中軸線建築有宣化牌、照壁、大門、儀門、公生明坊、大堂、軍械庫、三班六房、二堂、公署、三堂及其配房,銀局、稅庫、東西帳房、庫房、東西花廳等;東側副線建築有榜房、申明亭、寅賓館、巡捕衙、縣丞衙;西側副線建築有樓房、旌善亭、監獄、譙樓、吏舍、主簿衙等。

[司馬、大司馬]主管國內軍隊、軍需的職官。西周始置,為六卿之一。以後各代沿用,但其地位高低、職掌大小,各不相同。《周禮》六官中有夏官大司馬,其職掌為武事,屬官有軍司馬、行司馬等。秦、漢均以太尉總管軍事。漢武帝時,廢太尉,置大司馬,位居三公之道,實際上在朝廷掌握全部政務。東漢時,大司馬改為太尉;大將軍營五部,各部設定軍司馬一人。自魏、晉至宋,司馬均為軍府之官,在將軍之下,綜管軍府事務,參與軍事謀劃。唐代各州的佐官有司馬,後成為空名,用以安置朝廷貶斥的官吏。明、清兩代,稱府同知為司馬。

[柱國]戰國時楚國設定,原為保衛國都之官,後為楚的最高武官,也稱上柱國。其地位僅次於令尹。北魏、西魏設柱國大將軍,北周增至上柱國大將軍,隋設上柱國及柱國,以酬功勳。唐以後沿用作勳官的稱號,至清始廢。

[尉、太尉]春秋時,晉國的上、中、下三軍中都設尉,稱軍尉、輿尉。戰國時,各國多在將軍之下設中尉、國尉、都尉,職掌武事,管發眾使民。國尉是秦國的武官之長。秦朝,中央設太尉,主兵事,為最高軍事長官。漢武帝時改稱大司馬,東漢光武帝複稱太尉。以後各代時有廢置,且漸變為對大臣之加官,無實權。北宋徽宗政和年間,定太尉為武官官階之首。元代廢。後世多用為對高階武官的敬稱。又,秦、漢都設中尉,繳循京師。秦代在郡、縣分別設郡尉、縣尉,協助郡守、縣令,掌治郡縣武事。漢景帝時,將郡尉改都尉,東漢廢。兩漢以後,各代都設縣尉,明代始廢。

[統軍]唐北衙禁軍有左、右龍武軍,左、右神武軍,左、右神策軍,號稱六軍。各軍置統軍一人,位次於大將軍。又,金於河南、山西、陝西、益都置統軍司,督領軍馬,有統軍使、副統軍等官。

[大將軍]戰國始置大將軍。漢代沿置,為將軍最高稱號,職掌統兵征戰,事實上由貴戚擔任,掌握政權,職位甚高。三國至南北朝時大臣執政,亦多兼大將軍官號。隋代左右武衛、左右武侯等各置大將軍,為禁軍的高階武官。唐代左右羽林、左右龍武軍、十六衛亦均置大將軍,其職權與隋略同。宋代十六衛大將軍已成空銜。自唐至元,多為三品以上武散官,非實職。明、清兩代於戰爭時設大將軍,或於大將軍上再加稱號,如:清代的肅親王豪格為靖遠大將軍,惠親王綿愉為奉命大將軍,皆統兵作戰,戰後即廢。

[將軍]戰國始置將軍。漢代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及前、後、左右將軍等稱號。臨時出征的統帥有別加稱號者,如樓般將軍、材官將軍、度遼將軍等。魏、晉、南北朝時,將軍名號極繁,除沿襲漢代舊稱外,又有龍驤、驍騎等許多名稱,而常置並有專職的僅屬少數。唐十六衛、羽林、龍武、神武、神策等軍,均於大將軍之下設將軍之官。從唐到元都以將軍為武散官。明代的總兵官有掛印帶將軍號的。清代的將軍有四種:一為宗室爵號之一,如鎮國將軍、輔國將軍等。二為駐防各地的八旗最高長官,專由滿族人充任。內地各省將軍掌駐軍事及旗籍民事,在邊疆地區將軍即為全區的最高軍事和行政長官。三為臨時出征的統帥,如揚威將軍、靖遠將軍等。四為正一品到從二品武官封贈之階。

[執金吾]西漢武帝時,改中尉為執金吾,是掌管京城治安的長官。東漢、三國時沿置,晉後廢。清代設步兵統領負責京城治安,人們也稱其為執金吾。

[都尉]戰國時始置都尉,比將軍略低。西漢景帝時,改郡尉為都尉,輔佐郡守掌全郡之軍事。武帝以後,都尉有三種情況:一為皇帝的近侍官員,如奉車、輕車都尉等;一為職事官員,如水衡、治粟都尉等。一為郡國官員,如郡都尉等。唐、宋勳官中有輕車都尉、騎都尉等稱號。清代三四品武職之官亦以都尉為稱號。

[都督]軍事長官或領兵將領稱都督。漢末三國始設都督或大都督,為領兵官。魏文帝時設都督領諸州軍事,大都督為最高軍事統帥。晉、南北朝時沿設。南宋時,亦偶設都督、同都督。元代大都督府的大都督專管欽察等衛親軍。明代五軍都督府各設左、右都督,分掌全國衛所軍丁。辛亥革命時,各省都置都督,為地方最高軍政長官。袁世凱統治時期改稱某某將軍督理某省軍務。袁死後,改稱督軍。

[總督]為地方高階軍政長官。北周武成元年(559)改都督諸州軍事為總管。隋及唐初也在各州設總管,邊鎮或大州設大總管,出征時的軍隊主帥則稱行軍總管或行軍大總管。北宋的兵馬總管(或馬步軍都總管)由各級地方長官兼任,掌管路或府的兵馬。遼金各總管府的兵馬總管、兵馬都總管,元諸路總管府的“達魯花赤”(蒙語,即掌印官)都總管或總管,都兼管軍民。

[元帥]唐代有元帥、副元帥等戰時最高統帥,元帥常以皇子親王擔任,副元帥常以有威望之大臣擔任。宋靖康時以康王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以拒金兵;金侵宋時亦設都元帥和左、右事元帥,多由親王擔任,權任極重,非定職。元代於無邊遠地區設有都元帥府、元帥府或分元帥府,設達魯花赤、元帥等,為進行軍事控制的地區長官。元末地主武裝首領多稱元帥。

[節度使]唐睿宗景雲年間(710~711),始設節度使。玄宗天寶初,沿邊境設九節度使、一經略使。每以數州為一鎮,節度使即統轄該鎮軍、民、財政和監察大權。安史之亂後,戰將有功都授此職,內地亦多設立節度使,轄境大小不等。一些地區的節度使擁兵自大,割據獨立,世稱藩鎮。五代時,更為冗濫。至北宋初,中央收回兵權,藩鎮事務仍舊歸州,節度使成為將帥大臣和宗室勳戚的優寵職位,已無實權。遼、金均設此官,元代廢。

[都指揮使]五代始用作統兵將領之稱。宋代相沿,殿前司、侍衛親軍馬步軍司和各軍均設都指揮使。元置都指揮司,設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等官。明沿其稱,於各省置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設都指揮使一人,為地方最高軍事長官,隸屬京師的五軍都督府。此外,京衛及外衛均置指揮使司,設指揮使以下各官。

[都頭]唐代中葉,以諸軍總帥為都頭;唐僖宗入蜀後,招募神策新軍,分五十四都,每都的長官稱為都頭。宋代的都編制縮小,都頭、副都頭降為指揮使之下的下級軍官。《宋史

• 兵志》:“五百人為指揮使,百人為都,置正事都頭二人、節級四人。”又,州縣的捕快頭目也稱都頭。

[都統]東晉曾設少年都統,為帶領青年兵卒的將官。都統官兵,始於此。唐後期設行營都統,為各道出徵兵的統帥;以後因都統過多,又在其上設都都統。遼金亦有都統、副都統之名。清代都統是八旗組織中每旗的最高長官。順治十七年(1660)定“固山額真”漢名為“都統”,定“梅勒章京”漢名為副都統。清在各省建置駐防八旗,設將軍或都統為長官;在若干地區,都統即為該地區最高行政長官,如熱河都統、察哈爾都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在所謂特別區,如熱河、察哈爾、綏遠,設定都統為地方軍政長官。

[提督]明代駐防京師的京營設有提督,多以勳戚、大臣及太監充任。中葉後,巡撫多兼提督軍各銜,亦間有總兵加稱提督的。萬曆時始專設提叔,但不常置。清制設提督軍務總兵官,簡稱提督,從一品,職掌軍政,統轄諸鎮,一般為一省的高階武官,但仍受總督或巡撫節制。所屬有鎮、協、營、汛各級,所直接統轄的綠營兵稱為提標。沿江沿海地區心設水師提督。

[總兵]明代鎮守邊區的統兵官,有總兵和副總兵,無品級,無定員。駐守一方的稱鎮守,分駐一路的稱分守,其駐防地稱鎮。遇有戰事,總兵佩將印出兵,事畢繳還。以後漸成常駐武官。清代總兵為綠營兵高階武官,正二品受提督節制,掌理本鎮軍務,又稱為總鎮,所直轄之綠營兵稱鎮標。京城中之步軍統領下亦設左右翼總兵。

[副將]南宋武職有副將,位在統制、統領、正將之下。清代的副將,從二品,隸於總兵,統理一協軍務,又稱為協鎮。又,漕運總督下亦設副將,掌理催護糧艘等事。

[參將]明代鎮守邊區的統兵官為參將,無定員,位次於總兵、副總兵,分守各路。清代綠營的統兵官,正三品,位次於副將,統領本營軍務。清代京師巡捕五營,亦設參將防守巡邏。又明、清漕運官所轄武職職置參將,任防守巡邏,協同督催糧運。清代河道官的江南河標、河營都設定參將,掌管調遣河工、守汛防險等事務。

[遊擊]漢代有遊擊將軍,統兵專征,職權頗重。唐宋時遊擊成為武官的官階。明代邊區守軍設遊擊將軍,從三品,職位次於參將,分領營兵。此外四川、雲南等省的土司,又有土遊擊一職。

[都司]明代都指揮使司,為一省掌兵的最高機構,簡稱都司。清代綠營設都司,正四品,職位次於遊擊,分領營兵。

[守備]明代設南京守備,節制本區各衛所,為重要軍職。後於總兵下設守備,駐守城哨,地位次於遊擊將軍,無定員。清代綠營設守備,正五品,分領營兵,位在都司之下,稱為營守備。漕運總督轄下各衛分設守備,統率運軍,領運漕糧,稱為衛守備。此外,四川、雲南等省的土司中也有守備一職,稱土守備。

[千總]明代駐守京師的京營兵分為三大營,設千總、把總等領兵官。清代綠營軍制,守備以下有營千總,從五品或正六品。又,漕運總督轄下各衛和守禦所分設各總,統率運軍,領運漕糧,稱為門千總。又四川、雲南等省的土司官有土千總一職。

[把總]明代除駐守京師的京營兵,設有把總外,各地總兵之下,亦分設把總領兵。清代綠營軍制,營以下為汛,設把總分領,職位次於千總,正七品。京師的巡捕五營亦設有把總。又四川、雲南等省的土司官有土把總一職。

[外委]清制,指額外委派的武官。外委千總,正八品;外委把總,正九品;額外外委,從九品。

[統領]南宋武職有統領,位在統制之下。清制,八旗兵的前鋒營、護軍營分設前鋒統領、護軍統領。又,步軍營設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咸豐以後,各省招募勇營成軍,其統軍之官亦稱統領。清末新軍制稱一協(旅)的長官為統領,也叫協統。

[協統]清末新軍制,兩標(團)為一協(旅),協置統領,亦稱為協統。

[標統]清末新軍制,統轄一標(團)的長官稱為標統,亦稱統帶。

[管帶]清末新軍制,統轄一營的長官稱為管帶。海軍的艦長亦用此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