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虛詞和現代漢語虛詞的比較 匿名使用者 1級 2006-05-06 回答

一、介詞

1、關於介詞。

介詞是從動詞轉化而來的,是“語法化”的一個研究重點。介詞和動詞的區別之一在於動作的離散性與持續性的區別。例如: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於:動詞,在。(或者理解為動詞詞頭,動詞為役)

古代漢語的介詞和現代漢語的介詞用法基本相同,但是,古代漢語裡的介詞的賓語更加靈活,可以倒裝(賓語前置)也可以省略,特別是省略的情況:其表現往往就是V。 V。連用,那麼:為什麼不是連動、為什麼不是V。+PREP。形式,而是PREP。+V。形式,舉例如下:

A、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之)遺之。

B、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文)收債於薛乎?

C、唉,豎子不足與(之)謀。

A、中共用一個形式上的賓語“之”(所指卻不同,賓語實際上並不同),“遺”是句子重心,“動核”結構。B、中省略自稱,賓語不同,不可能是連動結構。C、中“謀”為不及物動詞,不帶賓語,不可能是PREP,PREP必須帶賓語。

介賓結構的固定用法,賓語前置(倒裝)固化之後,整個結構又變為一個連詞,這部分CONJ的形成又是“詞彙化”的結果,例如:

所以、是以、於是、因此、因為(這個特殊,是PREP+省略的介詞賓語+動詞+省略的動詞賓語,不僅僅是介賓結構了)、所由……

介詞的研究並不容易,涉及“語法化”,又涉及“詞彙化”,還涉及省略、焦點等等問題。

二、連詞

1、注意一下一些特殊的用法就行了,如:

而,表示假設關係,視其缶,而吾蛇尚存,則馳然而臥。表示偏正關係(這裡,即通常所說的修飾關係),老婦侍輦而行。

且,表示選擇,表示假設,等等情況。

2、雖,雖然

雖,翻譯為雖然、即使兩類。

雖然,連詞、片語兩類。

3、然、然而、然則

然,連詞、動詞(?)、形容詞。

然而,片語,進一步虛化為連詞。

然則,片語。

4、之

最好不要歸為連詞。“連線作用”的理解。

三、助詞和嘆詞

1、助詞:結構助詞、語氣助詞、襯音助詞。

襯音助詞,如“之”: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

語氣助詞。由於古今漢語的差異,語氣的古今難以絕對對等,有一些問題難以把握,如“也”和“矣”在表達語氣方面的區別與聯絡。

語氣助詞,與語氣副詞的區別。如通常說的表敬語氣副詞“敢”“請”等等。

2、嘆詞

嘆詞、擬聲詞,是比較特殊的一類虛詞,有時侯可以把它們歸入助詞。

一、虛實概念問題

馬建忠的《馬氏文通》一開頭就給虛實正名,並批評了前人的說法。其實,前人的論虛實,與其說是語法上的界說,不如說是修辭方面的論述。一些詩話中所謂虛字,幾乎包括名詞之外的各類詞,但是範圍因人而異。《經傳釋詞》、《助字辨略》等字書,說法也不盡一致。馬氏提出“有解者為實字,無解者為虛字”的主張,學者對“有解”、“無解”可以各執己見,因而遭到責難。這樣看來,我們對於虛和實這兩個概念還缺乏統一的認識。

有人認為虛與實之間存在矛盾關係。目前通行的一些現代漢語教材把詞區分為虛實兩大類,就是這種認識的表現。有人認為虛與實是對立關係,兩個相反的概念之間有當中現象。具體地說,即認為有半虛或半實的詞存在。王力和張志公曾持這種看法,不過王力認為半實的(副詞),張志公認為屬於半虛一類;王力認為半虛的(指代詞),張志公認為屬於半實一類。當然,我們也可以認為虛實之間存在嬗變關係。正如大和小、高和低,從一端到另一端是逐漸演變的。在演變的軌跡中取其一點作為標準,就可以分出大小或高低的界限。標準改變,大可以成為小,低可以成為高。持這種觀點,認定從名詞到助詞有一條由實而虛的軌跡,可以根據需要劃定虛詞,如果認定名詞是實,則非名詞是虛;認定名詞、動詞、形容詞是實,則介詞、連詞、助詞是虛,如此等等。

不以意義為依據,著眼於結構功能,虛實問題也很難解決。最難處理的是副詞,把它列入實詞或虛詞都可以說出一大堆理由。其實它的內部情況很不一致,如語氣副詞“也許”、“難道”、“究竟”等不充當句法成分,十分接近語氣助詞;情態副詞“猛然”、“漸漸”、“特地”等很接近形容詞。

呂叔湘在《漢語語法分析問題》中說:“看來光在‘虛、實’二字上琢磨,不會有明確的結論;虛、實二類的分別,實用意義也不很大。”他又說:“倒是可列舉的詞類(又叫封閉的類)和不能列舉的詞類(又叫開放的類)的分別,它的用處還大些。”

我們這部詞典的收詞範圍正是可列舉的詞類,目的在於實用。然而我們仍舊使用了虛詞這一術語,一則為了從俗,再則含有承襲傳統的意思。當然,所謂封閉的類與開放的類也非絕對對立,不免有當中現象。量詞和情態副詞屬於這一類,我們把它們列為附錄。如果較起真來,數詞也該劃入封閉的類。數目是無窮的,而數詞卻只有十來個。我們只收了“一”,但它不是數詞,而是副詞。不收數詞,是認定它是一個見詞明義的類。當然,有些數詞可以表示“多”,不過都是用在固定組合之中。不妨說,我們的收詞範圍是除數詞以外的封閉性詞類。

二、與釋義有關的幾個問題

1.用法的說明與用例的使用

註釋虛詞往往要聯絡具體用例加以說明,因為在語句結構中更能顯示出它的特點。可是在分析用例時,很容易產生一種錯覺,那就是把不屬於虛詞本身的功能移植到虛詞的註釋之中。比如語氣助詞“啊”可以用於疑問、陳述、祈使、感嘆四種句子末尾,於是就認為疑問、陳述等語氣是隨著“啊”的新增而來的,這叫加法。用加法可以得出“啊”用在句末表示疑問、陳述等語氣的結論。我們也不妨使用減法,把疑問句中的“啊”去掉,句子往往仍舊錶示疑問;把陳述句中的“啊”去掉,句子往往仍舊錶示陳述,如此等等。用減法得出的結論是“啊”本身並不表疑問、陳述等語氣。把不用“啊”的句子與用“啊”的句子相比較,可以得出“啊”增添舒緩口氣的結論。這就是我們考察虛詞功能的一種方法。

2.詞的分類與歸類

有些副詞用在複句中起關聯作用,我們認為它們仍舊是副詞,不是連詞。例如“果然”,表示預期與事實相符,屬副詞。它常常出現在假設條件的複句中,有關聯作用,但是假設條件的關係不靠它表示。正如副詞“就”可以用在因果、目的、假設條件等複句中,它本身並不表示諸如此類的關係。“就”的基本功能是修飾動詞或形容詞,在複句中可以兼起關聯作用。

所謂關聯詞語,其實不屬於詞語的類別,而是句子中某些成分的名稱,稱之為關聯成分更符合實際。不過,大家都習用了,也不必更改。

副詞與形容詞的界限有時很費斟酌。我們認為形容詞修飾動詞當屬常規。例如“偶然”,可以修飾名詞,如“偶然現象”,也可以修飾動詞,如“偶然知道”,應歸入形容詞,不是形副兼類的詞,所以本詞典不收。

把具體的詞歸入某一類,有時也費斟酌。例如“身上”、“邊上”的“上”,“心中”、“途中”的“中”是方位詞,這是大家公認的。“上身”、“上邊”的“上”,“中心”、“中途”的“中”是不是方位詞,這就有不同看法。如果認為方位詞的特點是“附著於別的單位之後,組成名詞性短語”,那麼“上身”的“上”,“中心”的“中”,不能包括在內。呂叔湘曾把它們歸入非謂形容詞(見《試論非謂形容詞》),這是比較科學的。可是,為了敘述的方便,也為了方便讀者的查閱,全歸入方位詞不失為一種權宜的辦法。《現代漢語八百詞》也是這樣處理的,可見詞典的編寫,有時還得照顧一些成見。

3.個別詞語的註釋與一般規律的說明

一般語文詞典並不須說明用詞造句的規律,由於虛詞大都與語法密切相關,要求儘可能指明使用條件,以便察正誤、別異同。可是詞典的詞目分條排列,用法相同的詞往往不能集中在一處,例如帶“為”的副詞,如“頗為”、“甚為”、“特為”、“最為”等都要求接雙音節動詞或形容詞,分散註釋,只能重複這一特點,而無法指明它們的共性。即使如此,也無法全面描述。詞典畢竟不是語法書,它們各有所司。我們的詞典除了給一般讀者以參考之外,如能提供給語法研究工作者一些資料,間有所啟迪,那正是我們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