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尉和大司馬有什麼區別呢?太尉、大司馬、大將軍三個職務哪個地位高一些?mianyangfish 推薦於2019-08-09

太尉、大司馬、大將軍是不同歷史時期的官職稱謂,在不同時期的職能也不盡相同,是無法準確進行橫向比較的。

1、太尉

中國秦漢時中央掌軍事的最高官員,但終秦一朝未任命太尉;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併為“三公”(秦朝無三公說法,御史大夫秦時為銀印青綬,為上卿,但非“公”,此處為後人對比總結)。後逐漸成為虛銜或加官。

2、大司馬

中國古代對中央政府中專司武職的最高長官的稱呼。類似於後世的“天下兵馬大元帥”,現代的“武裝部隊總司令”。

3、大將軍

是中國古代各朝經常設定的武官職名,多為高階軍事指揮甚至最高軍事統帥。

太尉和大司馬有什麼區別呢?太尉、大司馬、大將軍三個職務哪個地位高一些?

擴充套件資料:

1、太尉職能歷史沿革

(1)太尉之名最早見於《呂氏春秋》,漢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後不再設定。

(2)西漢早期,設太尉官多半和軍事無關,故帶有虛位性質,不同於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職。漢武帝時以貴戚為太尉,一變過去由立武功之臣充任太尉的慣例,而又和丞相同等,這也和西漢早期有所差別。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年),將大司馬改為太尉。

(3)東漢時期,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太尉管軍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監察,分別開府,置僚佐。後曹操撤銷三公制,自任丞相。魏文帝時期曾短暫恢復,後又撤銷。自隋撤銷府與僚佐,便漸次演化成優寵宰相、親王、使相的加官、贈官。

(4)元不常置。明廢。

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盧綰為太尉,後廢除。十一年,又以周勃為太尉,以後廢置無常。惠帝、呂后時周勃仍為太尉,文帝時以灌嬰代之,不久即罷去。景帝時周亞夫曾居此職,四年而罷。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又置,次年罷去,後不再設定。西漢早期,設太尉官多半和軍事有關。漢高祖劉邦為伐陳豨而以周勃為太尉,漢景帝劉啟為平吳楚七國之亂,而命周亞夫為太尉。

2、大司馬

(1)先秦時期

在唐虞商周時代,有武事則以大司馬掌之,而在平常則仍置大司馬以備不虞,負責日常的軍事行政事務。

(2)秦代

在中央政府中設立太尉,不置大司馬。

(3)西楚國

項羽封龍且為大司馬。龍且是項羽手下第一猛將,與季布、鍾離昧、英布等人為楚軍大將。官拜西楚國大司馬。

(4)西漢

西漢初在中央政府中設立太尉,不置司馬。

(5)東漢

東漢建立初期,東漢官制基本沿襲了西漢末年的官制,大司馬為三公之首,掌管軍事。

(6)三國時期

魏國:三國官制基本沿襲了東漢官制,魏國在三公之上另設大司馬,為上公,第一品,位在大將軍之上,一般由大將軍升遷而來。

蜀漢:大司馬位在大將軍之上,如諸葛亮的接班人蔣琬。

吳國設有大司馬和左大司馬、右大司馬,位在上大將軍之上,一般由大將軍或者上大將軍升遷而來。如呂岱、施績、陸抗、丁奉、朱然、全琮。

(7)晉代

基本沿襲了三國官制特點,大司馬在武官中排名第一。

(8)南北朝置廢不常

(9)南北朝以後

隋以後廢。明清時用為兵部尚書的別稱,統管全國軍事行政長官,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相當於2018年中國的總參謀長或者美國的國防部長。

3、大將軍職能歷史沿革

(1)漢之前,最高軍事武官稱為上將軍,如秦之白起,燕之樂毅,秦末之宋義,項羽,為一國之最高軍事統帥。陳勝,吳廣起義時,趙王武臣任命陳餘為大將軍。

(2)西漢時,劉邦在漢中拜韓信為大將軍,位在諸將上總理軍事,韓信被處死後即不常置。僅戰時臨時受封,戰畢即除。直到劉徹,才因衛青而復置大將軍,作為將軍的最高稱謂,位在三公上,卿以下皆拜。後又設大司馬,為將軍的加官。

因之前丞相的權力過大,自漢武帝起,章奏的拆讀與審議轉歸以大將軍為首的尚書。大臣有罪,由尚書劾奏;選任御史大夫,由尚書品定高下;官吏有功遷升,上報尚書;州郡官吏入朝奏事,則面見尚書。丞相若有過失,反由尚書問狀劾奏。由此,丞相的權力被一步一步的剝奪。(《漢書·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漢武帝改置大司馬大將軍領兵征戰,無征戰時便成為事實上的執政。大將軍實為中朝官領袖,武帝死時,遺命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輔政,后王鳳等皆以大司馬、大將軍預聞政事。漢成帝后期,改大司馬由加官轉為本官,設金印紫綬,去將軍之號。

(3)東漢時多由貴戚充任。亦有在大將軍之上冠以稱號者,具體名號有建威大將軍、驃騎大將軍、中軍大將軍、鎮東大將軍、撫軍大將軍等。

東漢的大將軍原位在三公下,到漢和帝時竇憲出任大將軍,由於權勢太大,朝廷震動,聯合奏請以大將軍位列三公之上。(《後漢書·竇憲傳》)。東漢末年,大將軍同樣位在三公之上,(魏武為大將軍,袁紹為太尉,紹恥班在下,魏武乃固以大將軍讓紹)。

(4)三國時大都繼承了東漢的體制,但曹魏青龍元年司馬懿曾由大將軍轉職為太尉,並非升遷。後來司馬師任大將軍時由於其叔父司馬孚是太尉,曾改大將軍在太尉下(《三國志·曹爽傳》)。孫吳有上大將軍與大將軍並設。四徵、四鎮、四平、四安等將軍資深者也在將軍前加大字,如徵西大將軍、安東大將軍,但位次不變。

三國時,大臣秉政,多加以“大將軍”之號,最高軍職,三軍最高統帥,夏侯惇、姜維、朱然都曾任此職。也有給勞苦功高的功臣追封大將軍的,如曹魏車騎將軍、都督雍涼州諸軍事、雍州刺史郭淮,在關右的雍、涼二州帶兵和從政三十餘年,為曹魏西部邊陲的建設發展和穩定做出了極大貢獻,在他去世後,魏朝廷追贈他為大將軍。

(5)到東晉十六國以及南北朝時期,大將軍除授甚濫,又增置柱國大將軍、鎮軍大將軍等號,逐漸失去過去總領軍政的性質和意義。

(6)北周時行府兵制,編24軍,每軍設開府1人以統領、二開府則由一大將軍統領。24軍共有12大將軍,兩大將軍由一柱國統之。南北朝時侯景自稱“宇宙大將軍”。

(7)隋代左右武衛、左右武侯等各置大將軍,為統率禁軍之高階將領。

(8)唐代,大將軍為十六衛長官之一,位居上將軍下。唐代之府兵12衛,每衛有上大將軍1人,大將軍1人,將軍2人,為職事官,統領軍隊。隨著府兵制日漸破壞,十六衛實際已經沒有軍隊,諸衛大將軍成為虛銜。禁軍之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等亦設大將軍,往往以宦官任之。

(9)宋代之16衛大將軍已屬空銜,無統兵實權。唐至元,定大將軍為武散官之首階。

(10)明初,明朝初年設定大將軍,徐達、馮勝、藍玉等都擔任過大將軍。

(11)明清兩代於戰爭時由皇帝特派大將軍統兵,或於大將軍上再加稱號,如清代,肅親王豪格為靖遠大將軍,惠親王綿愉為奉命大將軍,皆統兵作戰,戰後即廢。明·孫承宗《答袁節寰(袁可立)登撫》:“然乎,以大將軍旗鼓僅三千餘,自是難責。”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太尉

百度百科:大司馬

百度百科:大將軍

太尉和大司馬有什麼區別呢?太尉、大司馬、大將軍三個職務哪個地位高一些?小黑鴨01 推薦於2019-08-04

一、太尉和大司馬從職能上的區別:

1、太尉

理論上講,太尉是軍隊的最高指揮官,與另外兩公平級。但事實上是虛銜或加官。行政的領導靠丞相和御史大夫,軍事事務的指揮則委派給級別較低的軍官。

2、大司馬

司馬,主武也,掌管軍事之職。

職能:第一,管理國家軍賦

第二,組織服役人員進行軍事訓練和演習

第三,負責執行軍事法律

二、太尉、大司馬、大將軍地位上的區別:

大司馬官職大,大司馬是中央軍事最高長官,大將軍是領兵統帥。太尉與大將軍都是武裝部隊的最高階長官,一般認為,大將軍的職責相當於現代的武裝部隊司令官,而太尉大致類似於政府的國防部長。

太尉和大司馬有什麼區別呢?太尉、大司馬、大將軍三個職務哪個地位高一些?

擴充套件資料:

太尉之名最早見於《呂氏春秋》,漢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後不再設定。西漢早期,設太尉官多半和軍事無關,故帶有虛位性質,不同於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職。漢武帝時以貴戚為太尉,一變過去由立武功之臣充任太尉的慣例,而又和丞相同等,這也和西漢早期有所差別。

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年),將大司馬改為太尉。東漢時期,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太尉管軍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監察,分別開府,置僚佐。後曹操撤銷三公制,自任丞相。魏文帝時期曾短暫恢復,後又撤銷。自隋撤銷府與僚佐,便漸次演化成優寵宰相、親王、使相的加官、贈官。元不常置。明廢。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太尉

百度百科-大司馬

百度百科-大將軍

太尉和大司馬有什麼區別呢?太尉、大司馬、大將軍三個職務哪個地位高一些?匿名使用者 2010-07-27

漢初始置太尉,與丞相、御史大夫並稱三公

漢高祖拜韓信為大將軍, 韓信死後即不設

武帝時,才因衛青而復置大將軍,作為將軍的最高稱謂,位在三公上。

又改太尉為大司馬,併成為虛銜,作為大將軍、驃騎將軍的加號

如衛青為大司馬大將軍,霍去病為大司馬驃騎將軍。

漢武帝死時,遺命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輔政,開外戚以大將軍身份干預朝政先例。

漢哀帝時,廢丞相改為大司徒,取消作為加官的大司馬,設立單獨的大司馬職位。與大司空同屬三公之一,共掌朝政,

========================

東漢時大司馬又改為太尉。與司徒、司空為三公。

東漢時大將軍原位在三公下,到漢和帝時竇憲出任大將軍,由於權勢太大,朝廷震動,聯合奏請以大將軍位列三公之上。

東漢末年由於政治混亂

大司馬、大將軍、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並設

尊位順序應該是大司馬>大將軍>三公

========================

漢亡後,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基本都成為虛銜,用以封賞高位大臣

魏晉南北朝時不定期會設有大司馬之官,多授予有權勢的大臣,一般由重號將軍如大將軍或上大將軍等升遷而來。

近世以來的兵部尚書有時也稱作大司馬。明清以大司馬為兵部尚書的代稱。

明初,僅徐達為大將軍,統帥全軍。徐達死後,廢大將軍一職。

清朝,有重大戰事的時候臨時派遣大臣出征,授大將軍號,事畢即除。

太尉和大司馬有什麼區別呢?太尉、大司馬、大將軍三個職務哪個地位高一些?richin39 2010-07-27

太尉:東漢時期,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太尉管軍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監察,分別開府 ,置僚佐。後曹操撤銷三公制,自任丞相。魏文帝時期曾短暫恢復,後又撤銷。

大司馬:為掌管軍政和軍賦的最高官職,即全國最高軍事長官。漢末位在三公之上。 魏晉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之上。大司馬一般為加官,以示尊寵。

大將軍:戰國時始置,是將軍的最高封號,東漢時多由貴戚充任。具體名號有建威大將軍、驃騎大將軍、中軍大將軍、鎮東大將軍、撫軍大將軍等等,除驃騎大將軍之位稍低於三公之外,其餘均在三公之上。

如曹仁

三國志記載:(魏)文帝遣使即拜(曹)仁大將軍。又詔仁移屯臨潁,遷大司馬,復督諸軍據烏江,還屯合肥。黃初四年薨,諡曰忠侯。

可見曹仁是由大將軍升遷為大司馬的。而大將軍又為在三公(太尉)之上。

所以:大司馬>大將軍>太尉

太尉和大司馬有什麼區別呢?太尉、大司馬、大將軍三個職務哪個地位高一些?深院鎖清秋76 2010-07-27

大司馬

官名。西漢武帝(劉徹)時罷太尉,置大司馬,與大將軍聯稱為大司馬大將軍,西漢一朝,常用為加官,授與掌權的外戚,也有不兼將軍號者。光武帝(劉秀)又廢大司馬為太尉。南朝曾沿置,事實上為兼握政務與軍事重權的高官。明清時用為兵部尚書的別稱。

東漢時與司徒、司空並稱三公。

大將軍

古代領兵之最高統帥。始於戰國,漢代沿置,職掌統兵征戰。事實上多由貴戚擔任,掌握政權,職位甚高。漢武帝時以大司馬為大將軍所兼官號,其後霍光、王鳳等均以大司馬、大將軍預聞政事,為中朝官領袖。亦有在大將軍之上冠以稱號者,如驃騎大將軍之類。三國至南北朝時,大臣秉政,多加以“大將軍”之號。北周時行府兵制,編24軍,每軍設開府1人以統領、二開府則由一大將軍統領。24軍共有12大將軍,兩大將軍由一柱國統之。隋代左右武衛、左右武侯等各置大將軍,為統率禁軍之高階將領。唐代之府兵12衛,每衛有上大將軍1人,大將軍1人,將軍2人。禁軍之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等亦設大將軍,往往以宦官任之。宋代之16衛大將軍已屬空銜,無統兵實權。唐至元,定大將軍為武散官之首階。明清兩代於戰爭時由皇帝特派大將軍統兵,或於大將軍上再加稱號,如清代,肅親王豪格為靖遠大將軍,惠親王綿愉為奉命大將軍,皆統兵作戰,戰後即廢。

大將軍:戰國時始置,是將軍的最高封號,東漢時多由貴戚充任。具體名號有建威大將軍、驃騎大將軍、中軍大將軍、鎮東大將軍、撫軍大將軍等等,除驃騎大將軍之位稍低於三公之外,其餘均在三公之上。三國時夏侯敦、姜維等人皆為大將軍。

太尉

中國秦漢時中央掌武事的最高官員,後逐漸成為虛銜或加官。太尉之名最早見於《呂氏春秋》。西漢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後不再設定。西漢早期,設太尉官多半和軍事有關,故帶有虛位性質,不同於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職。武帝時以貴戚為太尉,一變過去由力戰武功之臣充任太尉的慣例,而又和丞相同等,這也和西漢早期有所差別。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將大司馬改為太尉。東漢太尉實為丞相,與西漢早期掌武事的太尉名同而實異。魏晉以後,太尉作為三公之一,位居極品而實權甚少 。開始依然開府,置僚佐,自隋撤銷府與僚佐,便漸次演化成優寵宰相、親王、使相的加官、贈官。元不常置。明廢。

同大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