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為什麼會幾次被安徽和江西劃出划進? 匿名使用者 1級 2008-11-24 回答

在中國行政區劃史上,“安徽”一詞的出現,大概始於十七世紀中葉的清康熙年間。當時是取境內最重要的兩個府之首字合作省名,其中,安慶府為安徽省的政治中心,而徽州府則以商業和文化著稱於世。

翻開清代的地圖,徽州府位於安徽省南部,該府的西南一角突出,深深地插入江西省,所以晚清地理著作《皇朝直省府廳州縣歌括》曰:“徽州府在省極南,所轄六縣歙為首,休寧祁門婺源角,績溪府北黟西守。”這是用詩歌的形式,對徽州一府六縣的地理位置做了形象的概括。徽州府所轄的六縣中,歙縣是首縣,為徽州府治所在,而婺源縣則恰恰處於整個徽州府的西南一“角”。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由於國共兩黨的紛爭,婺源兩度被併入江西。第一次是在1934年,蔣介石出於所謂剿匪的需要,婺源被第一次劃歸江西省管轄。這引起了徽州人強烈的不滿,婺源縣紫陽書院以及旅京、旅滬、旅(無)錫、旅休(寧)等處婺源同鄉會疾聲力呼,紛紛請求免於改隸。在呈給蔣介石的公開信中,他們強調:婺源位於徽州上游,是徽州的門戶。從唐宋以來就一直隸屬於徽州,歷時已千餘年,從文化、軍事、經濟及民生等各個方面來看,都與徽州融為一體,不可分割。朱熹是徽州人的驕傲,徽人潛移默化,徽州蔚為禮教之邦而蜚聲遠近。在這種背景下,朱熹的祖籍地婺源對於徽州人來說就顯得格外重要,其重要性猶如曲阜之於山東,洛陽之於河南,是安徽全省文化精神的象徵。明清以來,長江中下游一帶素有“無徽不成鎮”的說法,可見徽州商業發達,旅外同鄉很多,各地都有徽州會館的設定,這些會館都崇奉朱熹,以加強一府六縣商幫的精誠團結。一旦將婺源改隸江西,對於徽州的商業文化,無疑是一個嚴重的打擊,將會徹底瓦解曾執中國商界牛耳的徽州商幫。

上述各點被蔣介石逐一批駁,但婺源人的奔走遊說仍然是如火如荼。1946年,婺源縣參議會上下串連,發起“回皖運動”,透過胡適(徽州績溪人)轉交請願書給蔣介石,促使國民政府內政部派員來婺勘察。對此,唐德剛譯註的《胡適口述自傳》說:“婺源與安徽的徽州有長久的歷史淵源,居民引以為榮,不願脫離母省,所以群起反對;併發起了一個(婺源返皖)運動。”當時民間的反應異常激烈,婺源縣東北鄉虹關村有位村民告訴我,在1947年,他所就讀的學校大門口就有一副對聯:“男要回皖,女要回皖,男男女女都要回皖;生不隸贛,死不隸贛,生生死死決不隸贛。”有一些口號甚至說:“頭可斷,血可流,不回安徽誓不休。”“寧做安徽鬼,不做江西人。”當時,安徽有位宋專員到江西婺源視察,經過浙嶺時,婺源人將“吳楚分源”碑(為皖贛分界界碑,原碑現藏婺源縣博物館,複製品仍在浙嶺上)南北調了個方向,面對婺源的部分被改寫成“回皖去”。由於民眾的激烈反彈,1947年8月,婺源終於劃回安徽。據說,原先該縣買食江西鹽是2角7分,婺源回皖後,一下子就變成了1角9分,所以老百姓興高采烈,認為還真是回皖好啊!

1949年解放,婺源又再度被強制劃入江西,隸屬浮樑專區。近五十年來,徽州地區的建制屢經變化,現在是在屯溪設黃山市,除了婺源仍屬江西外,績溪縣也劃到毗鄰的宣城地區。舊徽州的一府六縣,已分隸兩省數區。儘管如此,婺源、績溪的不少人,尤其是上了年紀的老人,自我認同仍然是徽州人。他們認為婺源、績溪的文化是徽州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徽州仍是他們難以割捨的心靈故園。如今,從總體上來看,婺源遺存的明清時代之徽派建築雖然不及歙縣、黟縣等地精美,旅遊景點也比較分散,但自然山水及人文景觀均極豐富,而且,不少新建的粉牆黛瓦仍舊是徽味十足,較現在的徽州核心地帶有過之而無不及,令人極為直觀地看出婺源人對於傳統徽州文化的固守。

另外,茶是皖南的重要物產之一,早在唐代,歙州(即宋以後的徽州府之前身)婺源、祁門和鄰近的饒州之浮樑、德興四縣均盛產茶葉,這一帶的方茶曾大量銷往北方各地,白居易筆下潯陽江頭商人婦所說的“前月浮樑買茶去”之背景即在於此。及至清代,徽州的“祁紅屯綠”最為著名,“祁紅”是指產自祁門的紅茶,而“屯綠”則是由屯溪加工、出口的綠茶。在清代,屯溪是皖南的商業重鎮,從這裡出口的綠茶,有很大一部分便是來自婺源。所以,當代作家在安徽黃山茶與江西婺源茶之中品出“兩地的茶同,兩地的文化也近”的味道,絲毫不足為奇,因為兩者原本就是一碼事。

婺源為什麼會幾次被安徽和江西劃出划進? 匿名使用者 1級 2008-11-24 回答

當年(30年代)被國民政府剿共需要,歸於江西,四十年代縣裡怕在另冊,又力求劃歸安徽,再後來又劃了回去。

那是個被高層捧起來的地方:一個洞兩條溪三個民居村落,當地人員素質極差,沒看頭!說民風差是去時當地的駕駛員知道行情,停車在停車區線外30米,會上來一個土匪般的人收費,說你停在牌子下了,不出證不講理只要錢,否則說你黑車罰得更兇,想錢想到搶錢!

婺源為什麼會幾次被安徽和江西劃出划進? 匿名使用者 1級 2008-11-24 回答

政治。我們老百姓只能承受。 我績溪人,很感傷自己的命運 。徽州人確不能回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