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50年代興起於法國。荒誕派因1962年由英國著名戲劇理論家艾思林寫的《荒誕派戲》而得名。

哲學基礎:加謬的“荒誕哲學”。荒誕派戲劇強調、擴大了存在主義哲學中有關“荒誕”的成分。

特徵:

①最大的特點是劇作內容的荒誕性。在《禿頭歌女》中,一座“大鐘”時而敲十七下,時雨敲九下,時而敲二十九下:一對男女在談話中確認了彼此之間的夫妻關係,但很快又被女僕介紹的情況推翻了。在《美好的日子》中,一位戴滿首飾黃土埋到胸部的婦女撐著花傘在回憶她年輕時美好的生活。《椅子》中演講者對著空無一人的“椅子們”慷慨激昂地演講。

②可以將荒誕派戲劇比喻成觀察西方世界的一種“哈哈鏡”。儘管“哈哈鏡”映出的印象是扭曲的,變形的,但並不妨礙它映出物件的某些本質特點。在《等待戈多》中,那個被等待的戈多到底是誰,無人知道。然而,我們從兩個主人公無望的等待中,確實可以感到,他們似乎除了“等待”外,生活已經沒有任何意義。《椅子》顯示惡性膨脹的物質文明使人們在社會中失去了立足之地。人與之間交流是如此困難,人們只能對著空椅子交流。

③人物塑造非理性化、非現實化、非性格化。

代表人和作品:

法國尤奈斯庫是荒誕派戲劇的奠基人,其戲劇《禿頭歌女》的上演,標誌著荒誕派戲劇的誕生。愛爾蘭貝克特:《等待戈多》、《美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