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取了哪些經olaus 2011-01-23

根據《慈恩傳》的記載,玄奘法師“具錄所翻經論。合七十四部。總一千三百三十八卷。”

我們知道玄奘法師的絕筆六百卷的《大般若經》已經佔了總經數的近一半,其餘的一半基本上是瑜伽學派的經律論。那麼玄奘法師究竟取來了哪些真經呢?以下我根據《國學數典論壇 » 徵集目錄 » 現存唐人著述書目》,將玄奘法師的翻譯著作列如下表。(不包括其它非佛教經律論的翻譯作品)

(二)佛藏

△經藏

▲寶積部

《大乘大地藏十輪經》十卷 (唐)玄奘譯 (泰)

《解深密經》五卷 (唐)玄奘譯 (泰)

《佛地經》一卷 (唐)玄奘譯 (泰)

《分別緣起經》二卷 (唐)玄奘譯 (泰)

《稱讚大乘功德經》一卷 (唐)玄奘譯 (內)

《說無垢稱經》六卷 (唐)玄奘譯 (泰)

《商主天子問經》一卷 (唐)玄奘譯 (房)

《天請問經》一卷 (唐)玄奘譯 (泰)

《量無比經》一卷 (唐)玄奘譯 (泰)

《甚希有經》一卷 (唐)玄奘譯 (泰)

▲般若部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六百卷 (唐)玄奘譯 (泰)

《能繼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一卷 (唐)玄奘譯 (泰)

《般若波羅密多心》一卷 (唐)玄奘譯 (泰)

《寂照神變三磨地經》一卷 (唐)玄奘譯 (開)

▲華嚴部

《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一卷 (唐)玄奘譯 (泰)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一卷 (唐)玄奘譯 (圖)

▲阿含部

《緣起經》一卷 (唐)玄奘譯 (圖)

《本事經》七卷 (唐)玄奘譯 (泰)

《緣起聖道經》一卷 (唐)玄奘譯 (泰)

△律藏

▲律部

《菩薩戒本》一卷 (唐)玄奘譯 (開)

《菩薩戒羯磨文》一卷 (唐)玄奘譯 (泰)

《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一卷 (唐)玄奘譯 (泰)

△論藏

▲釋經論部

《佛地經論》七卷 (唐)玄奘譯 (泰)

▲宗經論部

《廣百論本》一卷 (唐)玄奘譯 (泰)

《廣百論釋》十卷 (唐)玄奘譯 (泰)

《掌珍論》二卷 (清辯造) (唐)玄奘譯 (泰)

《瑜伽師地論》一百卷 (彌勒造)(唐)玄奘譯 (泰)

《王法正理論》一卷 (彌勒造)(唐)玄奘譯 (泰)

《辯中連論》一卷 (彌勒造)(唐)玄奘譯 (泰)

《辯中邊論》三卷 (世親造)(唐)玄奘譯 (泰)

《顯揚聖論頌》一卷 (無著造)(唐)玄奘譯 (泰)

《顯揚聖教論》二十卷 (無著造)(唐)玄奘譯 (泰)

《大乘阿毗達唐集論》七卷 (無著造)(唐)玄奘譯 (泰)

《阿毗達磨雜集論》十六卷 安慧糅 (唐)玄奘譯 (泰)

《攝大乘論本》三卷 (無著造)(唐)玄奘譯 (泰)

《攝大乘論釋》十卷 (世親造)(唐)玄奘譯 (泰)

《攝大乘論釋》十卷 (無性造)(唐)玄奘譯 (泰)

《大乘成業論》一卷 (世親造)(唐)玄奘譯 (泰)

《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造)(唐)玄奘譯 (泰)

《成唯識寶生論》五卷 (護法造)(唐)玄奘譯 (泰)

《唯識二三十論》一卷 (世親造)(唐)玄奘譯 (泰)

《成唯識論》十卷 (護法等造)(唐)玄奘譯 (泰)

《觀所緣論》一卷 (陳那造)(唐)玄奘譯 (泰)

《因明正理論》一卷 (陳那造) (唐)玄奘譯 (開)

《因明入正理論》一卷 (商羯羅主造) (唐)玄奘譯 (開)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十二卷 (大采菽氏造) (唐)玄奘譯 (泰)

《阿森達磨集異門足論》十二卷 舍利子說 (唐)玄奘譯 (泰)

《五事毗婆沙論》二卷 (法救造) (唐)玄奘譯 (圖)

敦煌本

《阿毗達磨界身足論》三卷 (筏蘇密多羅造) (唐)玄奘譯 (泰)

《阿毗達磨識身足論》十六卷 (提婆設摩造) (唐)玄奘譯 (泰)

《阿毗達磨發智論》二十卷 (迦多衍尼子造) (唐)玄奘譯 (泰)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二百卷 (唐)玄奘譯 (泰)

《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一卷 (世親造) (唐)玄奘譯 (泰)

《阿毗達磨俱舍論》三十卷 (世親造) (唐)玄奘譯 (泰)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八十卷 (眾賢造) (唐)玄奘譯 (泰)

《阿毗達磨顯宗論》四十卷 (眾賢造) (唐)玄奘譯 (泰)

《入阿毗達磨論》二卷 (塞建地羅造) (唐)玄奘譯 (泰)

▲附疑偽目

《勝宗十句義論》一卷 (慧月造)玄奘譯 (泰)

唐僧取了哪些經匿名使用者 2011-01-23

唐僧為世俗對玄奘法師的稱呼。唐僧取經即指玄奘法師渡天竺求經而言,獨異志曰:‘沙門玄奘,姓陳氏。唐武德初往西域取經,行至罽賓國,道險,虎豹,不可過。奘不知所為,鎖門而坐。至夕,開門見一老僧,莫知所由來。奘禮拜勤求。僧口授心經一卷,令奘誦之。遂得道路開闢,虎豹潛形,魔鬼藏跡。至佛國,取經六百餘部而歸。其心經至今誦之。’雙樹幻抄曰:‘玄奘以貞觀三年冬,抗表辭帝,制不許,即私遁出玉關,抵高昌。高昌王奉奘行貲護送達於罽賓。隨歷大林國僕底國那伽羅國祿勒那國,至麴闍國。麴闍王有勝兵十萬,雄冠西域。其俗以人祀天。奘至,被執,以風度特異,將戮以祭。俄大風作,塵沙漲天,晝日晦冥。彼眾驚異,釋之。至中天竺,入王舍城。彼已預聞奘至,具禮郊迎,安置那蘭陀寺,見上方戒賢論師。賢時春秋一百有六,道德為西土宗師,號正法藏。奘啟以求法意。賢諮嗟曰:吾頃疾病且死,忽夢文殊謂曰:汝未應厭世,後三年,震旦有大沙門從汝受道。自爾以來,今三稔矣。於是慰喜交集。奘從賢窮探大乘,曰益智證。至貞觀十六年,乃發王舍城,入只羅國,國主迎問而國有聖人出世,作小秦王破陣樂,可為我言之。奘粗陳帝神武大略。其主大驚,即以青象名馬助奘,馱經而還。以貞觀十九年至長安。文皇驚喜,手詔飛騎迎之。親為經文作序,名聖教序雲。’通俗編三十七曰:‘唐藝文志,有王元策中天竺國行記,十卷。法苑珠林謂元策官金吾將軍,奉詔扈玄奘往西域取經,歸,撰此記。今佚不傳。’

玄奘法師於西域所得大乘經二百二十四部。大乘論一百九十二部。上座部經律論一十五部。大眾部經律論一十五部。三彌底部經律論一十五部。彌沙塞部經律論二十二部。迦葉臂耶部經律論一十七部。法密部經律論四十二部。說一切有部經律論六十七部。因論三十六部。聲論一十三部。凡五百二十夾。六百五十七部。共請回佛經梵文原典共六百五十七部。 師歸後,為太宗、高宗所欽重,供養於大內,賜號‘三藏法師’。太宗且曾兩度勸其棄道輔政,師均以‘願守戒緇門,闡揚遺法’而固辭之。帝唯從其志,助其譯經工作,建長安譯經院,詔譯新經;師先後於弘福寺、大慈恩寺、玉華宮譯經,凡十九年,共出經論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譯出之主要經典有:大般若經六百卷、瑜伽師地論一百卷、大毗婆沙論二百卷、俱舍論、成唯識論、攝大乘論等。師於印度所學遂盡傳至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