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一本書叫《一本小小的藍色邏輯書》,算是邏輯推理入門書籍,覺得不錯,推薦給大家。

這本書在微信讀書上可以找到,大概需要4個多小時的閱讀時間。

讀《一本小小的藍色邏輯書》:識別常見的邏輯漏洞

什麼是邏輯推理

在生活、學習與工作中,我們總是要運用到邏輯推理能力,甚至我們自己也經常掛在嘴邊,但若問什麼是邏輯推理呢,估計沒多少人能說清。

所謂”邏輯推理”,在廣義上被定義為”我們評估資訊的過程”。要想做出正確的決定,我們首先要佔有充分的資訊,而要想佔有充分的資訊,就必須提出正確的問題。所以那些擅長邏輯推理的人,往往也比較善於提出問題,蒐集相關資訊,用”正確的”方式對這些資訊進行評估。最重要提,他們可以在不受他人干擾的情況下獨立完成這一過程。

在我記憶中,整個學生時代,幾乎沒有過這門課程,大部分的邏輯推理能力都是基於以往的中學數學課程訓練,比如真假命題、逆命題、證明題等等,本書中也有講到這些。

也許我們的日常數學真的只需要加減乘除的運算,但以前的數學課程培養出來的邏輯思維,卻可以運用一生。

推翻前提找答案

這裡說的”推翻前提找答案”,其實是想說”

水平思考法

“,一種擺脫前提設想而進行創意思考的方式,不走尋常路,換個角度看待問題,而不是接受他人提出的前提條件。我們多數人一般都是使用“

垂直思考法

”,卻沿著原定的邏輯路線思考下去,就是我們俗語常說的“

直腦筋

”,多少略帶有點貶義。

下面是兩種思考方法的對比表:

讀《一本小小的藍色邏輯書》:識別常見的邏輯漏洞

可能還是太抽象了,因此作者講了一個故事:

許多年前,一個倒黴的商人欠了別人一大筆錢。由於沒錢還債,商人很可能會被債主投進大牢。

債主是個脾氣又壞又醜的糟老頭,但他卻看上了商人年輕貌美的女兒。於是他告訴商人:”我有個辦法,不僅可以把你的債務一筆勾銷,還能讓你的女兒免於因為你入獄而流落街頭。”

具體辦法是:債主把一黑一白的小石頭放進空袋子,讓商人女兒摸一塊。如果摸到白石頭,則她父親的債一筆勾銷,她也無須嫁給債主;如果摸到的是黑石頭,債務仍然可以一筆勾銷,但她必須嫁給債主。如果她不答應這個遊戲,那麼她父親會被立刻投進監獄。

商人父女別無選擇,只好答應。

於是三人來到債主花園內鋪滿鵝卵石的小路上,債主俯身撿兩塊黑石頭扔進袋子裡,他自以為神不知鬼不覺,卻不知這一切都被商人女兒看在眼裡。

如果是個”直腦筋”的人,可能就想到下面兩種做法:

當場揭穿糟老頭的陰謀,然後商人進監獄;

女兒認命,抽到黑石頭,嫁給糟老頭,債務一筆勾銷。

最後的結局是這樣:

商人的女兒摸出一塊石頭,但故意把它掉到地上,跟一堆鵝卵石混到一起。然後一邊假裝尋找石頭,一邊若有所思地說道,”但沒關係,只要看看袋子裡的那塊石頭是什麼顏色,就可以判斷我剛才摸出的那塊石頭是什麼顏色了。”

債主一時愣住了,不知道該說什麼,只好讓那個女孩拿出袋子裡的石頭,結果可想而知。

這就是水平思考法,我們可以回顧下這個故事,若要想免債的話,其中的”前提條件”是:

前提條件

:從袋子中摸出白石頭。

現在透過改變該前提條件來思考,比如這樣:

從袋子中摸出

石頭:現場改變規則,摸出黑石頭可免債。

摸出石頭後,

根據剩下的石頭顏色來判斷是否摸到的是白石頭

,正如故事中所做的。

日常生活中,阻礙我們進行創意思考的是,不假思索的程式性反應,就是不費腦子的事情,比如商店購物、開車等等,但有時遇到一些新情況,這些程式性反應就不靈了,這時就需要啟動非程式性反應。

書中還給了一道訓練”水平思考法”的題目,大家可以先試著做下,一開始我也沒做出來(答案見文末附錄):

用最多4條直線(筆尖不離紙)把下面的9個點連線起來。

讀《一本小小的藍色邏輯書》:識別常見的邏輯漏洞

還有另一道題,是當年面試微信支付時被問到的類似題目,但微信的更難一點(拿3個桶倒出想要的重量),答案亦見文末附錄:

馬戲團老闆派小丑去附近河邊打水給大象喝。因為想在裡面加入一種特殊健康濃縮劑。所以需要整整7加侖水,不能多,也不能少。他給了小丑兩個水桶,一個5加侖,一個3加侖,讓小丑去打整整7加侖水。請問小丑該怎麼辦?

效用機率做決策

如果大家經常逛知乎的話,會發現很多人在問:

做安全需不需要考研?

選擇什麼樣的學校和專業好就業?

選擇什麼樣的職業更適合自己?

其它……。

相信很多人做決策的時候,多會先分析出各項選擇的優缺點再打分對比,選擇出最佳方案,這叫

利弊分析法

有時,我們又會先列出在意的點,根據重要程度作個加權值,然後給個選擇打分,根據分數高低來排序選擇,這叫

加權排序法

還有決策法、矩陣分析法、機率樹等等多種決策分析方法,在我們在決策時,能夠給我們提供很大的幫助。

不過我在這裡,重點是想介紹下

效用分析法

,即分析某個結果對我們的價值,通常跟機率一塊使用。

打個比方,一名大四學生在規劃自己的人生。擺在他面前的有三種選擇:

成為旅行作家;

加入外交部;

成為公司銷售人員。

這裡肯定不能只從金錢回報來考慮這個問題,因為這名學生真正看重的並不是賺多少錢,而是自己從事這份工作時的內心感受。

若是以前,我可能會列出收入、職業前景、興趣、工作環境等多個維度來考慮。但是某些場景下,我們常常忽略實現這一結果的機率,比如我想當皇帝,這種不是靠努力就能實現的。

因此這裡最好的辦法就是去計算每份職業的期望值(Expected Value, 簡稱EV)。EV計算公式:

EV = 效用(某種結果帶給我們的心理滿足度) x 出現這種結果的機率

根據上述公式,我們得到:

讀《一本小小的藍色邏輯書》:識別常見的邏輯漏洞

這裡每種結果存在實現機率,是因為該結果要求一定的技能,而這名學生此時並不完全具備這些技能。

根據上面的分析,該學生選擇加入外部部的期望值最高,所以理性地說,他應該選擇這份工作。

五大常見推理漏洞

通常說的推理漏洞,大多是指那些跟我們所做假設相關的漏洞。書中列舉出五大常見推理漏洞:

比較和類比假設漏洞:偷換概念

把兩個雖然不同,但邏輯上卻相等的事物進行對比。

比如拿橘子和蘋果作比較。再比如說,醫學院校經常拿小白鼠做實驗,然後把在動物身上得到的實驗結果當作參考,但是若因小白鼠身上實驗某種藥物時發生某種併發症,就認為人類在使用這種藥物時也會出現同樣的併發症,就是錯誤的。

代表性假設漏洞:以偏概全

不能拿特殊案例來代表整體,統計的樣本要足夠多才行,否則它就會弱化我們的論斷。

比如《思考,快與慢》中曾舉過一個例子:

最近,某大醫院出生嬰兒1000人, 某小醫院出生嬰兒50人, 問哪家醫院生男嬰的比例大於60%的可能性較大?

我們都知道生男生女的機率分別是50%,統計樣本越多就越會接進這個數值,但如果你若去小醫院,它的波動機率就很大,可能生男80%,也可以40%,所以小醫院生男嬰的比例就越有可能大於60%。

“好證據”假設漏洞:對相關證據視而不見

當我們不經驗證就想當然地認為自己的證據有效時,就很容易犯此錯誤。那些比較客觀、相關、精確、真實的證據有利於強化我們的論述;而主觀、不具代表性、不精確的論據則只會弱化我們的論述。

比如,一個不願意戒菸的人總是會看到吸菸有利的一面,而對那些支援戒菸的事實會視而不見。

因果假設漏洞:混淆因果關係

當我們錯誤地做出因果假設,或者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就認定一件事會導致另外一件事時,就會犯這種錯誤。

比如,每個活過百歲的人都喝過白開水,所以就認定經常喝白開水就能長命百歲,這顯然是錯誤,它們不存在直接的因果關係。很多學術界的社會/生物健康調查相關的報導就經常出現這種錯誤。

實施假設漏洞:在執行計劃時沒有提前考慮可能出現的瓶頸

當我們沒有預料到計劃實施過程可能出一的瓶頸,或者盲目地相信自己的計劃會輕而易舉地得到落實時,我們就會犯這種錯誤。

比如,幾年前,西方某旅行雜誌曾登過一篇文章說:”因為如今搭乘飛機很方便,而且人們手頭餘錢也越來越多,所以很快大家都會去非洲看獅子了。”

這顯然就是錯誤的,去不去非洲看獅子,並非單純考慮金錢和交通就行,比如先問問你有沒有年假再說吧!

識別常見的邏輯漏洞

根據書中列舉的常見邏輯漏洞,我畫了張思維導圖:

讀《一本小小的藍色邏輯書》:識別常見的邏輯漏洞

附錄

1、9點連線的答案:多數人會受限於前提條件:只能在9個點內形成的長方形之內畫線,如果能夠擺脫該前提條件,那麼答案就會有很多種:

讀《一本小小的藍色邏輯書》:識別常見的邏輯漏洞

讀《一本小小的藍色邏輯書》:識別常見的邏輯漏洞

讀《一本小小的藍色邏輯書》:識別常見的邏輯漏洞

2、水桶題目的答案:先倒滿5加侖的水桶,再把它倒進3加侖水桶,把3加侖水桶裡的水倒掉,把5加侖水桶裡剩下的2加侖水倒進3加侖水桶裡,重新裝滿5加侖水桶(5加侖 + 2加侖 = 7加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