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宮春曉圖有多少個仕女祈濃VJ 2021-05-22

《漢宮春曉圖》是明代畫家仇英創作的一幅絹本重彩仕女畫,縱30。6釐米,橫574。1釐米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仇英平生得意之作,被譽為中國“重彩仕女第一長卷’。《漢宮春曉圖》共畫115人,其中包括后妃,宮娥,皇子,太監,個個衣著豔麗,姿態各異,既無所事事又忙忙碌碌。生動地再現了漢代宮女的生活情景。其用筆清勁而賦色妍雅,林木,奇石與華麗的宮闕穿插掩映,鋪陳出宛如仙境般的瑰麗景象,極勾描渲敷之能,體現了作者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的人文思想,亦表達了他對宮廷浮華美好生活的讚美!

有朋友說我分享的影片很簡單,是這樣的,我分享這些影片,是讓那些沒有書畫基礎的朋友,有個瞭解美術的渠道,我知道這裡有很多大神,不過更深入的知識,咱們私下還是可以交流的,不管是儒釋道,還是契丹文,西夏文,梵文,書畫,瓷器,玉器,錢幣的鑑賞什麼,都是可以的。

據考證,仇英在《清明上河圖》中所描繪的事物與景象幾乎都有歷史依據可循,他並非憑空虛構,而是真實地再現了明代中期蘇州地區的“人間煙火”。與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相比,仇英的這幅畫究竟有哪些獨有的看點呢?

從右至左逐步展開長卷,城外郊野最先引人注目的是熱鬧的“迎娶圖”。前引有扛彩燈的隊伍和吹喇叭、敲鼓、吹簫的樂隊。緊隨著持燈籠、披紅帶的是當儐相的童男、童女。披紅戴花轎內坐著的是新娘,有四人抬轎,轎旁隨行的女子為伴娘。轎後的僕從拿著結婚物品。最後兩位是騎馬者,紅衣戴冠的是新郎,另一位是伴郎。這一迎親的場面真實地反映了明代蘇州婚嫁的迎娶習俗。

“春臺戲”是當時最受歡迎的娛樂活動之一。明代中期,南戲十分盛行,《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記》《殺狗記》被稱為南戲四大名劇,亦稱“四大奇觀”。南戲後來逐漸發展為四大聲腔:海鹽腔、餘姚腔、弋陽腔與崑山腔。《清明上河圖》中正在演出的是《白兔記》。仇英筆下的戲棚十分講究,木樁席頂、圍欄幔帳,隸書“今古奇觀”的匾額橫掛於簷下。臺上的演出精彩,臺下的戲迷看得津津有味。上百位觀眾神態各異,他們大部分在專注地看戲,也有議論的、舉手叫好的、與熟人打招呼的,還有抱著孩子遠道趕來看戲的。

在城外的大運河上,有許多行駛或停泊的漕運船、載客船、小快船等。最醒目的是一艘官船,在它前後有三艘護航船鳴鑼開道,中間的主船高軒寬敞,船身繪有龍紋,場面宏大威風,前艙掛的紅牌上寫有“大學士”幾個字。中艙內端坐著一名官員,神情肅穆,後艙的家眷正在喝茶。單國霖解釋說,明代中期,蘇州有不少文人進京為官,據時間推算,船中所坐的應當是文淵閣大學士王鏊。仇英很有可能見過王鏊船隊的排場,因而描繪得細緻生動。

岸邊“論辯”的人群也頗有看點。雖然觀者不知他們在論辯什麼,但從他們的表情可以看出是因發生糾紛而爭執。仇英在論辯人群的背後繪有一處鄉紳院落,茅舍內有一鄉紳與一位白髮老人在談話。這是在告訴觀者,鄉紳、老者正在解決論辯的事件,這是明代民間的一種“調解”機制。

明代蘇州地區的商業、手工業十分發達,仇英筆下描繪了各色店鋪,其中有多處描繪了售畫、作畫、書畫裝裱的場景。當時蘇州的字畫裝裱手藝高超,號稱“吳裝”,有“裝潢能事,普天下之,獨遜吳中”之說。這幅包羅永珍的作品還反映了明代蘇州政治、軍事、藝術、宗教、科技各方面的圖景。如圖中的巡檢司衙門、兵戎練武場等場景,均為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所未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