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攝合口字不多。《方言調查字表》收字如下:

庚二:礦,虢;橫,橫

耕二:轟揈,轟;宏,獲劃

庚三:兄;榮,永,泳詠

清三:傾,頃檾;瓊;營塋,穎,疫役

青四:螢滎,迥

這些全是牙喉音字。其中“橫”“轟”各出現兩次,聲調有平去之別。《廣韻》或《集韻》“傾”“頃”也有平上二讀,不過《方言調查字表》衹收一讀。

熊正輝《南昌方言的文白讀》提到南昌話梗攝合口字有文白之分,認為南昌話梗攝合口字文白讀應該是下面這樣:

二等白讀uaŋ/uaʔ 三四等白讀iaŋ/iaʔ (↽yaŋ/yaʔ)

二等文讀uɛn/uɛt 三四等文讀yn/yt

因為南昌話的語音構造規律不允許有[ yaŋ/yaʔ ]這樣的撮口呼韻母,故讀如相應的齊齒呼。

其他江西贛語梗攝合口字文白讀的情況與熊正輝說的差不多,衹是在細節上有所差異。這裡簡單羅列一下。舉例以黎川為主,福建建寧因為表格放不下另外說明,剩下的讀音見所附表格。

一、文讀

文讀主要包括幾種型別:

1、讀如曾攝合口字

主要是梗攝二等合口字。比如:

“橫=弘”(~直)餘幹꜁ɸuɛŋ

“橫”(~財)黎川fɛŋ꜅

“虢=國”黎川kuɛʔ꜆

“轟=薨”臨川꜀fen

“宏=弘”餘幹꜁ɸuɛŋ

“獲=或”黎川fɛʔ꜇

“劃=或”臨川feʔ꜇

《臨川音系》還收了“觥”(《廣韻》古橫切)=“肱”꜀kuen。

熊正輝《南昌方言的文白讀》提到贛語“轟”字的讀音:

“轟”字在南昌話衹有[ ꜀fuŋ ]一種讀音,而在周圍的臨川、奉新、高安等地還保持著跟南昌話[ ꜀fɛn ]相應的讀音。臨川話讀[ ꜀fen ](羅常培《臨川音系》,科學出版社1958年新一版,78葉)。奉新話讀[ ꜀huen ](餘直夫《奉新音系》,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初版,66葉)。高安老屋周家話讀[ ꜀fɛn ](顏森《高安(老屋周家)方言的語音系統》,方言1981年第2期,112葉,114葉)。高安老屋周家話“轟”字還有一個跟南昌話[ ꜀fuŋ ]相應的讀音[ ꜀fuŋ ]。這個讀音是文讀,而[ ꜀fɛn ]是白讀。

元代《中原音韻》“轟”有東鍾韻、庚青韻二音。目前所見,江西贛語“轟”字的讀音衹有文讀,讀音主要相當於通攝,這一讀音與《中原音韻》東鍾韻讀音一致;其次是梗攝文讀,與《中原音韻》庚青韻讀音一致。除了熊正輝提到的臨川、奉新、高安“轟”的梗攝文讀外,江西安義、東鄉、南豐、宜黃等地也存在梗攝文讀。江西餘幹、鉛山、南城以及福建建寧等地“轟”讀如見母字,比如餘幹꜀kuɛŋ(~~烈烈)。這與廣州的讀音꜀kwɐŋ相對應,可能來自南方一個不見記錄的文讀音。

福建《建寧縣志》所記建寧梗攝三四等合口字文讀儲存完整,極為罕見:“兄”꜀fiŋ、“榮瑩塋螢”꜁viŋ、“永穎”꜂viŋ、“詠”viŋ꜄、“泳”viŋ꜅、“疫役”vik꜇、“迥”꜂kuiŋ、“傾”꜀khuiŋ、“瓊”꜁khuiŋ。

2、讀如曾攝開口字

這是比較新的文讀,主要是普通話讀開口的一些字。比如“穎”黎川꜂iŋ。普通話“坑人”的“坑”李榮認為來自“傾”,這個字各地一般照字面讀成開口。又如現在新派“橫”讀如“衡恆”。

劉海陽《韻圖三四等對立在現代方言中的反映》認為,一些北方方言中,部分韻圖四等見系合口字變為開口,而韻圖三等則不發生此音變。主要包括“傾,頃檾,營塋,穎,疫役,螢滎”等字。受此影響,這些普通話讀開口的字贛語容易讀成開口。

3、讀如臻攝合口字

來自梗攝三四等合口字。

“永=允”黎川꜂vin

“泳詠=運”黎川vin꜅

“傾頃”黎川꜀khyn

“瓊=群”黎川꜁khyn

“疫役=域”黎川uəiʔ꜆

“迥”黎川꜂tɕyn

黎川、餘幹、安義都屬於臻曾有別的方言,在這個層次上讀如臻攝字,與建寧讀如曾攝的情況有別。

這屬於老一點的文讀。類似現象也見於湖南和西南地區。明末江西新建人張位(1534—1610)《問奇集》提到三楚“永為允”

[1]

顏森所記黎川這麼讀的字比較多。顏森所記高安老屋周家次之,“瓊”꜁tɕhyn、“頃”꜂tɕhyn、“營螢”꜁yn、“永”꜂yn、“泳”yn꜅、“疫役”yt꜆。羅常培《臨川音系》衹有“泳詠”“疫役”。熊正輝《南昌方言同音字彙》衹有“永”꜂yn、“泳詠”yn꜅,《漢語方音字彙》陳昌儀已將南昌的“疫役”記為it꜆。陳昌儀《餘幹方言同音字彙》衹有“疫”一個字。

4、讀如通攝合口字

這是相對較新的文讀。主要見於“轟宏兄榮永泳詠傾頃瓊營迥”等字。讀音與普通話差得大一點的“榮傾頃營”感覺要老一點。比如:

“榮營塋螢=容”臨川꜁iuŋ

“榮營瑩螢=容”餘幹꜁iuŋ

“榮營=容”黎川꜁iuŋ

“傾頃”餘幹꜀tʃhuŋ

“傾頃”臨川꜀tɕhiuŋ,“頃”又꜂tɕhiuŋ

《黎川方言詞典》收有一個“傾下來箇雨”(傾盆大雨),“傾”꜂khuŋ(=“孔”)。類似說法也見於撫州其他地區。廣東梅縣有一個꜂fuŋ,有人寫成{西+乏},《廣韻》方勇切。二者可能對應,看起來不像是“傾”。

5、讀如宕攝合口字。

主要是“礦”,跟普通話一樣讀如《廣韻》苦謗切的“曠”。比如:

黎川“礦=曠”khuɔŋ꜄

二等麥韻胡麥切的“獲”可能讀如一等鐸韻胡郭切的“穫”。《漢語方音字彙》南昌“獲穫”fɔk꜇。

南昌

安義

高安

奉新

餘幹

黎川

臨川

꜂khuɔŋ

#꜂khɔŋ

khoŋ꜄

#kuɔŋ꜄

khuɔŋ꜄

khuoŋ꜄

kuɛʔ꜆

kuɛʔ꜆

kueʔ꜆

fɛn꜄

꜁huen

꜁ɸuɛŋ

꜁fen

fɛn꜅

ɸuɛŋ꜅

fɛŋ꜅

fen꜅

꜀fuŋ

#꜀həŋ

꜀fɛn

꜀huen

꜀kuɛŋ

꜀fɛŋ

꜀fen

fɛn꜄

꜁hɛŋ

꜁huen

꜁ɸuɛŋ

꜁fɛŋ

#꜁fen

fɔʔ꜇

fɛʔ꜇

fɛt꜇

hueʔ꜇

ɸuɛk꜇

fɛʔ꜇

feʔ꜇

feʔ꜇

꜀ɕiuŋ

꜀ɕiŋ

꜀ɕiuŋ

꜀ɕiɯŋ

#꜀ʃuŋ

꜀ɕiuŋ

iuŋ꜄

꜁iŋ

꜁iuŋ

꜁iɯŋ

꜁iuŋ

꜁iuŋ

꜁iuŋ

꜁iuŋ

#꜁iuŋ

꜂yn

꜂in

꜂yn

꜂iən

꜂iuŋ

꜂vin

#꜂yn/꜂iuŋ

yn꜅

꜂in

yn꜅

iən꜅

꜂iuŋ

vin꜅

yn꜅

yn꜅

꜂in

iən꜅

iuŋ꜄

vin꜅

yn꜅

꜀tɕhin

꜀tɕhiŋ

꜀tɕhiɯŋ

꜀tʃhuŋ

꜀khyn

꜀tɕhiuŋ

#꜂tɕhin

꜂tɕhiŋ

꜂tɕhyn

꜂tɕhiɯŋ

꜀tʃhuŋ

꜀khyn

꜀tɕhiuŋ/꜂tɕhiuŋ

꜁tɕhiuŋ

꜁tɕhiŋ

꜁tɕhyn

꜁tɕhiɯŋ

꜁tʃhuŋ

꜁khyn

꜁tɕhiuŋ

in꜄

꜁iŋ

꜁yn

꜁iɯŋ

꜁iuŋ

꜁iuŋ

꜁iuŋ

꜁iŋ

꜁iɯŋ

꜁iuŋ

#꜂in

꜂iŋ

꜂iən

꜂ȵiŋ

꜂iŋ

꜂in

#it꜆

iʔ꜆

yt꜆

iʔ꜆

ut꜆

uəiʔ꜆

yt꜆

#it꜆

iʔ꜆

yt꜆

iʔ꜆

#ik꜆

uəiʔ꜆

yt꜆

#in꜄

꜁iŋ

꜁yn

꜁iɯŋ

꜁iuŋ

꜁iuŋ

꜁iŋ

#꜁iuŋ

꜂tɕiŋ

꜂tɕiɯŋ

꜂tɕyn

꜂ɕiuŋ

二、白讀

如熊正輝《南昌方言的文白讀》所言,贛語梗攝合口字的白讀一般是如下情形:

二等白讀uaŋ/uaʔ

三四等白讀iaŋ/iaʔ

比如:

吳城“礦=梗”꜂kuaŋ

有個別贛語“礦”還保持梗攝合口讀法。肖萍《江西吳城方言詞典》記有“梗灰”꜂kuaŋ fi(生石灰),“梗”為同音字,本字即“礦”。梅縣客家話也有“礦=梗”꜂kuaŋ。跟吳城一樣,吳語口語“礦灰”的“礦”也保持梗攝合口讀法。

張惠英《音韻史話》:

礦,《廣韻》上聲梗韻合口字,古猛切。按規律今北京音應讀gǒng。北京的老年人過去不衹讀書時讀為gǒng,連不認字的人說“金礦、銀礦”,都說gǒng,但現在,無論讀書還是說話,一律讀同“曠”kuàng。《新華字典》(1962年修訂重排本)就註有kuàng和gǒng兩音,可見“礦”讀kuàng是近幾十年的事。同樣,今吳語崇明話,把石灰叫做“礦灰”,“礦”讀陰上調[ kuã ],符合古反切,這是老百姓口耳相傳,都這麼說話,也不知道這就是“礦灰”這兩個字。一到讀書,碰到“礦”字,就讀同“曠”了。聲母、聲調都越軌而成例外了。

孫旭昇《鄉音漫話》:

1181【梗灰】周作人《知堂集外文〈亦報〉隨筆·煥強盜和蔣二禿子》:“因為不知道梗灰市灰的區分,把好灰賣了次灰的價錢,大為父親所不滿。”石灰的一種。範寅《越諺》卷中“屋宇”下有“石灰”一項說:“石塊燒成,用以堊。佳者謂梗灰,即礦灰。”

“橫”黎川꜁uaŋ。這是贛語的常見白讀。福建邵武꜁faŋ,跟贛語的零聲母讀音有別。

高福生《安義方言同音字彙》“橫”去聲有二音:uaŋ꜅、khuaŋ꜅,皆指凳上橫木。萬波《贛語安義方言匣母字讀音的歷史層次及一組相關本字的考釋》說安義khuaŋ꜅有桌子或椅子上的小橫木、絆住兩種意思,他認為來自《廣韻》去聲戶孟切。桌椅上的橫木有的贛語或客家話說成꜀kuaŋ,比如崇仁、梅縣,這個說法應該也跟“橫”有關,俗或作“桄”,衹是這是宕攝字。《集韻》姑黃切有“桄”,“一曰舟前木也”;又有{車黃},“車下橫木”;又有{爿黃},“床下橫木”。

“宏”黎川꜁uaŋ。這個音用於地名“~村”,《黎川方言詞典》指出原作“橫村”。

“劃”黎川faʔ꜇、uaʔ꜇。

“榮”臨川꜁iaŋ,用於地名“~山”。萍鄉“榮”有類似白讀꜁iã,用於姓和地名。

對於梗攝三四等合口字,江西贛語少數地方存在fiaŋ、viaŋ等相當於合口的音節,其他基本上都讀開口,蓋因韻母uiaŋ的介音ui難以維持,絕大多數情況下保持i而脫落u。江西贛語一般沒有yaŋ之類的梗攝白讀。

黎川讀成合口的有“兄”“縈”“營”“塋”幾個字,福建建寧有“兄”“縈”“營”“螢”,湖北東南部的崇陽有“兄”꜀fiaŋ、“縈”꜀uiaŋ、“螢”꜁uiaŋ,福建邵武、光澤見著記錄的有“兄”꜀fiaŋ、“螢”꜁viaŋ。其他地點比較零星。

“兄”黎川꜀fiaŋ。《新建縣志》大塘、象山꜀ɸuiaŋ。《客贛方言調查報告》꜀fiaŋ還見於寧化、寧都、建寧、邵武。湖南茶陵“兄”꜀ɕyã,與“星”꜀ɕiã韻母不同,非常少見。

“縈”黎川、南豐、建寧꜀viaŋ。viaŋ這個音節相當於零聲母。“~綫”指繞綫。

“營”黎川、建寧꜁viaŋ。《客贛方言調查報告》建寧記為꜁iaŋ。꜁iaŋ也見於一些客家話。

“塋”黎川꜁viaŋ。“墳~”指修得較大較好的墳。

“螢”建寧꜁viaŋ、崇陽꜁uiaŋ。“螢”陳昌儀所記餘幹詞彙記為꜁iaŋ。

《撫州市志》將“螢火蟲”的說法記為iaŋ꜅,類似現象也見於張文娟《東鄉方言語音研究》。陳諾《江西崇仁方言研究》記為陰平,是陽去、陰平相混的表現。這可能不是直接來自“螢”,而是“炯”(《廣韻》戶頂切,“光也,明也”)之類的字。餘幹“□”khuaŋ꜅(~光:很亮)的說法也可考慮“炯”。

除了茶陵,湖南、湖北有的地方也會將“縈”等個別梗攝三四等合口字白讀讀成撮口呼。比如彭澤潤《衡山方言研究》“繞(綫團)”꜀yæ̃,即“縈”字,書中“贏”꜁iæ̃;黃群建《陽新方言志》“纏繞:~繩子”꜀yɔŋ,書中“星”꜀siɔŋ。

少數地方對個別字儲存u介音。比如福建邵武、光澤記有“□”꜂khuaŋ(黃蔴),這顯然是“檾”字,《廣韻》去穎切。湖南長沙“傾”꜀khuan(倒掉),也是儲存了u介音。

南昌

安義

高安

奉新

餘幹

黎川

臨川

uaŋ꜄

꜁uaŋ

꜁uaŋ

꜁uaŋ

꜁uaŋ

꜁uaŋ

꜁uaŋ

uaŋ꜅

uaŋ꜅、khuaŋ꜅

uaŋ꜅

꜁uaŋ

#faʔ꜆

faʔ꜇

huaʔ꜇

uak꜇

faʔ꜇、uaʔ꜇

#faʔ꜇

꜀ɕiaŋ

꜀ɕiaŋ

꜀ɕiaŋ

꜀ɕiaŋ

꜀ʃaŋ

꜀fiaŋ

꜀ɕiaŋ

꜁iaŋ

꜀iaŋ

꜀iaŋ

꜀iaŋ

꜀iaŋ

꜀iaŋ

꜀viaŋ

꜀iaŋ

꜁viaŋ

꜁viaŋ

#꜁iaŋ

꜁iaŋ

三、開口讀如合口的字

有零星幾個梗攝開口字讀成合口,原因不明。

最常見的是李榮《〈切韻〉與方言》提到南方方言“梗”讀合口的現象。比如黎川꜂kuaŋ。

南豐以及建寧、邵武、光澤“贏”꜁viaŋ。

光澤還有“羹”꜀kuaŋ(調~)。

有的南部吳語還有“驚”。

嚴修鴻《上古漢語二等r介音讀合口的客家話新證》還提到有的客家話“坑”꜀khuaŋ之類的字。

字音來源

南昌主要來自熊正輝《南昌方言同音字彙》,加#的來自《漢語方音字彙》。

安義主要來自高福生《安義方言同音字彙》,加#的來自《客贛方言調查報告》。

高安來自顏森《高安(老屋周家)方言的語音系統》。

奉新來自餘直夫《奉新音系》。

餘幹主要來自陳昌儀《餘幹方言同音字彙》,加#的來自《客贛方言調查報告》。

黎川來自顏森《黎川方言研究》。

臨川主要來自羅常培《臨川音系》,加#的來自陳昌儀《贛方言概要·撫州市話同音字彙》。

加#的字音有的經過了摺合。比如《南昌方言同音字彙》未收“獲”字,《漢語方音字彙》標為fɔk꜇,表格中按《南昌方言同音字彙》音系摺合為fɔʔ꜇;又如《安義方言同音字彙》未收“轟”字,《客贛方言調查報告》標為꜀hŋ,表格中按《安義方言同音字彙》音系摺合為꜀həŋ;又如《餘幹方言同音字彙》未收“兄”文讀,《客贛方言調查報告》標為꜀ɕiuŋ,表格中按《餘幹方言同音字彙》音系摺合為꜀ʃu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