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是如何當上首輔的?大宋講書人2019-06-22 19:26:38

張居正的官宦生涯

明朝首輔張居正在嘉靖時期入仕,在隆慶六年(1572)代高拱為內閣首輔,任內閣首輔十年,輔佐萬曆皇帝實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他是怎麼一步一步當上首輔的呢?我們今天來梳理一下。

張居正是如何當上首輔的?

一、神童的進士及第

張居正年少時,是荊州府遠近聞名的神童。

十二歲的他參加童試,對答如流,深受當時知府李士翱的憐愛,李士翱囑咐小白圭(張居正小名)要從小立大志,長大後盡忠報國,

並替他改名為“居正”。

嘉靖十九年(1540年),張居正十五歲時才順利透過鄉試,成為一名少年舉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二十三歲的張居正中二甲第九名進士,授庶吉士,

也就是翰林院的學生。翰林院的老師中有一位老師叫徐階,張居正跟他學了很多經邦濟世的學問,在其引導下,張居正努力鑽研朝章國故,為他日後走上政治舞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張居正是如何當上首輔的?

二、冷眼旁觀官場

當時的明朝首輔之爭在嚴嵩和夏言二人之間展開,異常激烈,最後以嚴嵩的勝利告終。官產更加腐敗,張居正看不慣朝廷的腐敗現象,便上了一篇《論時政疏》給嘉靖皇帝,沒想到嘉靖皇帝和嚴嵩並沒有重視,張居正心灰意冷離開了翰林院開始去民間瞭解社會現狀。25歲至28歲這三年,張居正離開京城遊山玩水。在這三年中,張居正遊覽了許多名勝古蹟,使他發現了新的問題,他在《荊州府題名記》 中說:“田賦不均,貧民失業,民苦於兼併。”這促使他重返政壇。

張居正是如何當上首輔的?

三、首輔之路

32歲這一年,張居正回翰林院供職。他在為官上漸已成熟,在政治的風浪中,相機而動,不輕易嶄露頭角。這一待就是7年,39歲這一年張居正進宮右春坊右渝德兼國子監司業,徐階薦張居正為裕王朱載垕的侍講侍讀。在裕邸期間,張居正任國子監司業從而掌握了很多將來可能進入官場的人,積累了人脈。41歲時,張居正掌翰林院事。1567年,42歲的張居正以裕王府舊臣的身份,擢為

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進入內閣,參與朝政。嚴嵩倒臺後,張居正的老師徐階任內閣首輔,張居正和徐階這師生二人開始在朝政上互相配合,為因冤案獲罪的勤勉朝臣恢復宮職,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認同。徐階年老退休後,內閣又落到了高拱的手中,張居正此時重心在解決北部韃靼的戰事問題,暫時無暇顧及朝政。後來,隆慶六年(1572年),明穆宗崩,年僅十歲的萬曆皇帝繼位。高拱因自己口無遮攔觸動萬曆生母李太后神經,加之太監馮保對高拱不滿向李太后進讒,李太后以“專政擅權”之罪令高拱回原籍。於是,47歲的張居正擔任了內閣首輔。

張居正是如何當上首輔的?

張居正的首輔之路還算順利,是因為他不參與黨派鬥爭,只是做好手中事,另外他做事顧及百姓,瞭解民間疾苦,有較好的的口碑。加之競爭對手自身的問題,他當上首輔屬於情理之中。

張居正是如何當上首輔的?看文讀史2019-06-22 16:13:53

嘉靖二十六年(1547),張居正中進士。從第一次參加鄉試,到會試中第,他歷經十年。而當選庶吉士,讀書中秘,使他再一次得到“老其才”的機會。他所重視的不是儒學經典和文字雕琢,而是史百家者言、國家典故和時務之切要者,遇人多所諮詢①,這與“選也以詩文,用也以詩文”②的翰林院傳統不相合拍,很能反映張居正的旨趣。

嘉靖二十八年(1549)解館,張居正授翰林院編修。在這一年,他上了一道很重要的奏疏,闡明對時政的看法:“臣竊推今之事勢,血氣壅閼之病一而臃腫痿痺之病五。失今不治,後雖療之,恐不易為力矣。”③血氣壅閼之病是指世宗自壬寅宮變之後,久不見群臣百僚。臃腫痿痺五種病是:宗室驕恣、庶官瘝曠、吏治因循、邊備未修、財用大匱。這篇《論時政疏》有兩千言,是張居正兩年來讀書中秘、觀察時政的成果。第二年發生的“庚戌之變”,證明“吏治因循”、“邊備未修”已到了何等危險的程度。

當然,一個小小的翰林編修的奏疏,不會引起皇帝的重視。但應當說,初入仕途,張居正所處的環境是不錯的。第一個賞識他的官僚李士翱已升至七卿,他雖然只任職八個月就被免,卻先後任工、刑、戶三部尚書。嘉靖三十一年(1552)入閣的大臣徐階對他也格外器重。在這種有利的環境中,他卻在嘉靖三十三年上疏請歸。據他的兒子張敬修說,是因為他“體故孱弱,又倦遊”的緣故。④張居正回到江陵老家,築三五椽小室,養一兩隻癯鶴,過起隱居生活,不但拒見賓客,而且謝摒親故。他“即田中闢地數畝,植竹種樹,誅茆結廬,以偃息其中。時復周行阡陌間,與田父傭叟測土壤燥溼,較穜稑先後,佔雲望寢,以知歲時之豐兇”。他看到農夫們“被風露,炙熇日,終歲僕僕,僅免於飢。歲小不登,即婦子不相眄,而官吏催科急於救燎,寡嫠夜泣,逋寇宵行,未嘗不惻然以悲,惕然以恐也。或幸年穀順成,黃雲被壠,歲時伏臘,野老歡呼,相與為一日之澤,則又欣然以喜,囂然以娛。雖無冀闕躬饁之勤,沮溺耦耕之苦,而詠歌欣戚,罔不在是”①。這一段生活,使張居正對農民的生活艱辛有了深切的體會,對他以後推行改革政策有很大影響。張居正說,他“先後山居者六年,有終焉之志”②,因父親的反對,才不得不復出。

嘉靖三十九年(1560),張居正復出。當時,首輔嚴嵩和次輔徐階的矛盾十分突出。因畏懼嚴嵩的權勢,與徐階相善者唯恐避匿不及,而張居正卻能在兩位權貴之間處之自如。不久,張居正升右春坊右中允,領國子司業事,後又經推薦以副總裁主持修《承天大志》,他僅用了八個月的時間即脫稿。這件事給世宗以深刻的印象,故命他以右諭德侍裕王朱載垕講讀。不久,又①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六《江陵柄政》。② 高拱:《作養相才》,見《皇明經世文編》卷三○二。③ 《張太嶽文集》卷十五《論時政疏》。④ 《太師張文忠公行實》。① 《張太嶽文集》卷九《學農園紀》。② 《張太嶽文集》卷十七《先考觀瀾公行略》。遷侍講學士,掌翰林院事。張居正同裕王以及裕邸中官的關係相當好,這是進入權力中心的重要一步。穆宗即位以後,張居正的職銜一年有四變:先是升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接著升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參贊機務,著入內閣;隆慶元年(1567)四月,再升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隆慶二年正月,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如果從品秩來講,侍講學士是從五品,少保是從一品,這樣的升遷速度是驚人的。

隆慶元年二月以前,內閣有四名成員:徐階、李春芳、郭樸、高拱。到二月,又加入陳以勤、張居正。張居正雖排在第六,但他的威望卻重於其他閣臣。這不僅因為他“獨引相體,倨見九卿,無所延納”,更在於他“出一語輒中肯”。隆慶二年(1568)八月,張居正上著名的《陳六事疏》,集中反映了他治國思想的基本綱領。疏中陳述的第一事是“省議論”。他提出考察人和事的原則:“事無全利,亦無全害。人有所長,亦有所短。要在權利害之多寡,酌長短之所宜。”“欲為一事,須審之於初,務求停當。及計慮已審,即斷而行之。”他執政以後所以能廣用人材,推行變法,很得益於不求全人、不求全功的思想。第二事是“振紀綱”。張居正認為,人主太阿之柄不可一日倒掛。順情與徇情、振作與操切不同。順情者,“因人情之所同欲者而欲之”,即“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徇情者,“不顧理之是非,事之可否,而惟人情之是便而已”。振作者,“整齊嚴肅,懸法以示民,而使之不敢犯”。操切者,“嚴刑峻法,虐使其民而已”。因此,“情可順而不可徇,法宜嚴而不宜猛”。提到的第三事是“重詔令”。他主張下於各部院大小事務,數日之內必須題覆;需要由撫按議處者,酌事情緩急,路途遠近,嚴令限期奏報。吏部據此考察官吏勤惰。第四事是“核名實”。他認為世不患無才而患無用之之道。所謂用之之道,就是要“嚴考課之法,審名實之歸”,具體來說,“毋徒眩於聲名,毋盡拘於資格,毋搖之以譭譽,毋雜之以愛憎,毋以一事概其平生,毋以一眚掩其大節”。嚴考課,審名實,和上面提到的嚴令期限,以考勤惰,就是張居正後來推行考成法的基本內容。第五事是“固邦本”。關於理財,他講到兩個問題:一是指出財用日匱的根源,包括風俗侈靡,官民服舍俱無限制;豪強兼併,賦役不均,花分詭寄,偏累小民;官府造作侵欺冒破,奸徒罔利,等等。另一是要“慎選良吏,牧養小民”。他把守令分為三等:守己端潔,實心愛民,與上考;善事上官,幹理簿書,而無實政,止與中考,這是核名實思想的具體體現;貪汙顯著,嚴限追贓,押發各邊,自行輸納。第六事是“飭武備”。他認為兵不多,食不足,將帥不得其人,三者皆不足患,而患在無奮勵激發之志,因循怠玩,苟且偷安。只要“修舉實證,不求近功,不忘有事”,那麼,“不出五年,虜可圖矣”①。這篇奏疏同嘉靖二十八年上的《論時政疏》的情況相比,張居正的治國思想更進了一步,不僅提出的問題更具體深入,解決問題的辦法也更切中要害了。他進入內閣以後,權力和地位發生了變化,特別強調“尊主權,一號令”。

這份奏疏上於八月。

在前一個月,首輔徐階致仕。對於徐階,張居正一直很敬重,至於其他閣臣,他都沒有放在眼裡。次輔李春芳是張居正同科的狀元,比張居正早兩年入閣。徐階被論致仕,李春芳大有兔死狐悲之感:“徐公尚爾,我安能久?容旦夕乞身耳。”張居正馬上回答:“如此,庶保令名。”②可見他的狂傲。在徐階去職後不久,呈上《陳六事疏》,雖是一種巧合,但① 《張太嶽文集》卷三六《陳六事疏》。② 《明史》卷一九三《李春芳傳》。是也可把它當作競爭首輔的綱領。郭樸、高拱因為與徐階的矛盾,一個罷免,一個致仕。隆慶三年(1569)八月,趙貞吉入閣。趙貞吉也曾是少年名士,有前輩官僚稱讚他的考卷:“雖《治安策》弗能過矣。”①張居正也被稱為“賈生不及”,兩個“賈誼”湊在一起,內閣失去了以往的平靜。趙貞吉以晚輩視張居正,議論朝政,動輒曰:“非爾少年所解。”②這些,當然是張居正不能忍受的。

為了對付趙貞吉,張居正透過原裕邸中官、後任司禮太監的李芳,於十二月召還高拱,並使他兼掌吏部事。趙貞吉透過李春芳的支援,也兼掌都察院事。兩人形成公開的對抗。高拱以次輔兼掌吏部,力量要更大些。隆慶四年(1570)十一月,趙貞吉不得不辭官而去。次年,李春芳致仕,高拱轉為首輔,張居正躍居次輔。在一段時間裡,張居正和高拱合作得不錯,如對於俺答封貢事,兩人的意見是一致的。不幸的是,高拱同樣以傲慢的態度對待張居正,張居正也不甘久居人下,兩人的衝突在所難免。

衝突首先是從與徐階的關係而引起的。高拱因宿怨,令親信言官追論徐階的過失,並連及他的幾個兒子。張居正受徐階所託,欲加以庇護。聽從張居正的勸說,高拱心有所動,卻又聽到傳言,說張居正接受徐階之子三萬兩銀子的饋贈。高拱當面加以譏諷。張居正向以“一切付之於大公”③自詡,乃指天為誓,堅不承認。高拱雖然承認誤聽閒言、未加詳審,但兩人交惡已無可挽回。

為了對付高拱,張居正與太監馮保結成了聯盟。穆宗病逝,司禮監太監馮保依其便利辦了兩件事情。一是密囑張居正起草遺詔,在遺詔中加進“司禮監與閣臣同受顧命”的內容。二是串通穆宗后妃,罷斥司禮掌印太監孟衝,奪得其位。這樣,局面完全變了。隆慶六年(1572)六月,高拱被罷官。不久,另一個閣臣高儀病卒,內閣只剩下張居正一個顧命大臣。從此,張居正到萬曆十年(1582)去世,一直牢牢地佔據了首輔的地位,內閣之中無人與之匹敵。其間,雖有幾個大臣入閣:呂調陽,隆慶六年六月入;張四維,萬曆三年(1575)八月入;馬自強、申時行,萬曆六年(1578)三月入,但他們同張居正的關係,有如屬員一般。如張四維入閣,皇帝手批:“隨元輔入閣辦事。”①神宗朱翊鈞即位時只有十歲,對他影響最大的是他的生母李氏。李太后由宮女出身,封至貴妃。按照舊制,新天子立,尊前朝皇后為皇太后,生母稱太后要加徽號。張居正和馮保商議,尊穆宗皇后陳氏為仁聖皇太后,尊李氏為慈聖皇太后,取消了稱號上的差別。這贏得李氏的好感和信任,她把輔佐、教導神宗的重任一併委與張居正。②馮保集司禮掌印、提督東廠於一身,由於得到李太后的信任,對神宗具有威懾力量,權勢不在前朝王振、劉瑾輩之下,卻沒有形成宦官專權的局面。

張居正終於當上內閣首輔。

張居正是如何當上首輔的?

張居正是如何當上首輔的?

張居正是如何當上首輔的?

張居正是如何當上首輔的?再拜陳三願2018-01-31 17:28:42

明朝的內閣從設立開始就不斷髮展,並在嘉靖、隆慶、萬曆三朝走向巔峰。嚴嵩、夏言、徐階、高拱、張居正,都是那個時代的佼佼者。雖說他們品德有好有壞,但是才華能力絕對是一流的。這群讀書人,憑藉著科舉考試進入仕途,並最終成為了大明帝國的實際領導者。

那麼張居正是如何當上內閣首輔的呢?

一、跟對班

在嘉靖年間,嚴嵩和徐階共同管理內閣,而且嚴嵩的實力遠大於徐階,但是他還是選擇拜徐階為師,因為他敏銳的嗅覺發現嘉靖並不是很喜歡嚴嵩,純粹是找一個管事的而已,嚴黨權傾朝野,樹大招風,嚴嵩的倒臺是遲早的事。

當然,拜徐階為師的同時仍然不得罪嚴嵩,十分低調,這樣也讓他在朝中左右逢源。

張居正是如何當上首輔的?

嚴嵩像

二、會蟄伏

年輕張居正絕對是個正直善良的人,但是看到了夏言的倒臺,讓他明白了一根筋的正義在烏煙瘴氣的朝中只會死的更快這個道理,他因此更加隱忍蟄伏,這樣也避免被打擊。嚴嵩被徐階幹倒,他不喜;徐階被高拱幹倒,他不悲,他始終蟄伏著,等到時機成熟,將對手一擊致命。

三、能力強

能力強不用多說,只會做人而沒有能力肯定是不行的。張居正能力非常出眾,從他後來的改革成效也能看出來。

張居正是如何當上首輔的?

張居正像

四、會借力

扳倒高拱只靠他自己是不可能的,還要學會借力,形成自己的利益集團。太監馮寶和太后就是他的利益集團,也正是依靠他們,張居正才能順利扳倒高拱,最終成為內閣首輔。

張居正是一個複雜的人,他是集高拱的權術駕馭力、徐階的隱忍力、夏言的正直責任心、嚴嵩貪婪、察言觀色力於一身的人,所以他

才能從這群老狐狸中脫穎而出。

他當上內閣首輔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張居正是如何當上首輔的?興安雜談2019-06-30 10:00:33

我是興安雜談,我來回答。

背景我不做過多的敘述了,張居正的生平很多人都知道,畢竟張先生的腕兒太大了。咱們直奔主題,就說說張先生是如何做上首輔的。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主要是以下幾個因素:

1、跟對了老師。張居正入仕後,拜入了當時朝廷第二號人物徐階的門下,當時第一號人物是嚴嵩。徐階和張居正一樣,都深受王守仁“心學”的影響,二人志同道合。徐對他照顧有加,最初的幾年雖然張居正提拔的不是很快,但徐階後來給他安排了兩個職位,國子監司業(相當於中央黨校副校長)和右春坊佑允徳(太子政務助理),官名我不確定是不是我記錯了。這兩個官厲害了,國子監學生畢業都是官員,這是攢人脈,右春坊就和儲君拉上了關係,這是找靠山。這個老師不白找,對張居正太好太好。

2、跟對了老闆。進了太子府,跟上了儲君自然是前途無量的,後來張居正又和萬曆的生母李太后走的最近,時刻保持與一把手的親密關係,大樹底下好乘涼啊,有了一把手的特殊關照,事業自然是順風順水。

3、找對了盟友。當時明朝的權利除了皇帝外,分為內庭(太監們)和外庭(大臣們)。想保持權利的集中,就必須找一個內庭的盟友。這時候,太監馮保是一個很有權利慾望的人,他也急需在外庭找一個有力的外援,兩人一拍即合。事實也證明,這兩個人的合作確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張居正本人的能力。張居正真是大明朝二百多年來出的最優秀的政治家之一,他本人也極有才華,政治手段高明,心思縝密,城府極深,業務水平高,人長的還特別帥,就是那種怎麼比怎麼氣死你的人,他不成功誰成功。

5、高超的官場思維。他的生涯,看著徐階打敗了嚴嵩,看著高拱打擊在野的徐階,又看著高拱趕走了李春芳、詹世殷和其他的內閣成員,他始終坐山觀虎鬥,後來趁著皇帝駕崩,他聯合馮保一舉黑掉了高拱,取得最後的勝利,這份隱忍和耐性,絕非尋常人可比。

總之,張居正的政治道路,集中了天時,地利,人和,以及本人的努力。他上臺後,大力推行新政,使當時危機四伏的明朝重新走上了正軌,救世之臣他是當之無愧的。

張居正是如何當上首輔的?

張居正是如何當上首輔的?

張居正是如何當上首輔的?

張居正是如何當上首輔的?靈蛇觀史2019-06-22 18:30:40

張居正要當上首輔最大的羈絆就是原首輔高拱。

張居正是如何當上首輔的?

1、等高拱退休

明朝的退休制度不比現在,有年齡到齡就得退休,論資排輩,估計也能等到,可是高拱只比張居正大十來歲,況且六十多的人一般喜歡加強鍛鍊,身體倍棒,等到高拱退休估計自己也快不行了。

2、高拱主動讓賢

這個可能性也不太大,況且高拱為人專橫跋扈,看方便不順眼便要想方設法搞出內閣去,比如殷士儋想要入閣,但內閣的人員進進出出,換了好幾茬,就是沒他的份,好不容易走了太監的路線進了內閣,還是被高拱趕出了內閣。讓他主動讓出位置的可能性不大。

張居正想要成為首輔的難度係數很大,但機遇總是青睞於哪些有準備的人。

1、隆慶皇帝死了

張居正是如何當上首輔的?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最信任高拱的上級一命歸西了,留下了孤兒寡母,所謂的主少國疑,這就給了張居正上位創造了巨大的操作空間。

2、與太監馮保結盟

張居正是如何當上首輔的?

馮保從嘉靖年間開始,就是司禮監中的一員,隆慶登基後成為了東廠提督太監兼御馬監管事太監。但是人人都嫌烏紗小,馮保想成為太監頭子,司禮監掌印太監。官位人人都想爭,論資排輩,架不住有關係的插隊,隆慶時司禮監缺一名掌印太監,按資歷應由馮保升任,但是高拱推薦了御用監的陳洪掌印司禮監。等到陳洪罷職,高拱又推薦掌管尚膳監的孟衝補缺。眼看著管倉庫的和管伙食的都越過自己,高拱竟對自己視而不見,馮保因此痛恨高拱。而張居正也正想扳倒高拱,兩個有了合作的基礎,一拍即合,結成了最為親密的聯盟。

3、高拱作死

張居正是如何當上首輔的?

言多必失,禍從口出。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高拱這個人“性直而傲”,“持論多偏”,說話隨便,穆宗去世時,高拱以主幼國危,痛哭時說了一句:“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其實說的沒錯,十歲的孩子連自己的事都管不了治天下就是開玩笑。雖然有些話有道理,但是不能隨便說,他雖然是個孩子,但是他也是皇帝。馮保在張居正的授意下拿著這句話跑到對他極為寵信的萬曆皇帝生母李太后那裡進行了彙報,不過這句話是經過稍加潤色的,‘拱斥太子為十歲孩子,如何作人主。’后妃大驚,太子聞之亦色變。他還添油加醋說高拱想要廢掉朱翊鈞的太子之位,要另立藩王為帝,一個被廢的皇帝下場有多慘,李太后和萬曆帝的驚恐和震怒就有多大。隆慶六年(1572)六月十六日,也就是隆慶死了萬曆接位第六天,高拱迎來了一紙聖旨:

“先帝賓天(即掛)之日,曾召集內閣輔臣,說太子年幼,要你們輔政,但大學士高拱卻專權跋扈,藐視皇帝,不知你到底想幹什麼?”,處理結果 “高拱回籍閒住,不許停留!”

張居正是如何當上首輔的?

張居正巧妙地利用了馮保與高拱的矛盾,稍加指點,就整倒了這位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成功上位首輔寶座。

張居正是如何當上首輔的?時間中的歷史2019-06-22 17:55:32

張居正,號太嶽,字叔大,生於江陵縣,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內閣首輔。

嘉靖二十六年進士,隆慶元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後又遷任內閣次輔,為史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隆慶六年,代高拱為內閣首輔,一切軍政大權,都由張居正主持,任內閣首輔十年,實行系列改革,清田仗,推行一條鞭法,軍事上又重用戚繼光等人。

萬曆十年六月病逝,享壽五十八,死後被明神宗抄家,至天啟二年恢復聲譽,居正當國十年,所攬之權,是神宗的大權,這是張居正效國的需要,但他的當權便是神宗的失位。在權力上張居正和神宗成為對立面。張居正的效忠國事,獨握大權,在神宗的心裡便是一種蔑視主上的表現。

張居正是如何當上首輔的?

張居正是如何當上首輔的?

張居正是如何當上首輔的?沬選蘀哋蕗2019-06-22 17:37:06

張居正(1525年-1582年),漢族人,祖籍安徽鳳陽,湖北江陵人。字叔大,少名張白圭,又稱張江陵,號太嶽,諡號“文忠”。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國歷史上優秀的內閣首輔之一,明代最偉大的政治家。明朝名臣,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初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進行了“萬曆新政”,使原已垂危的大明王朝生命得以延續,具有重大的歷史功績。

明太祖封先祖張關保到歸州,為歸州千戶所。張居正曾祖庶出,無法承世襲官職,遷到湖廣江陵。張居正生於公元1525年5月24日,卒於公元1582年6月20日。5歲入學,7歲能通六經

大義,12歲考中了秀才,13歲時就參加了鄉試,寫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廣巡撫顧璘有意讓張居正多磨練幾年,才未中舉。16歲中了舉人,23歲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由編修官至侍講學士令翰林事。隆慶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後遷任內閣次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隆慶六年,萬曆皇帝登基後代高拱為首輔。當時明神宗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隱瞞的田地,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用名將戚繼光、李成梁等練兵,加強北部邊防,整飭邊鎮防務;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南方少數民族叛亂;嚴厲整肅朝廷上下。在張居正功成名就之時,他把矛頭對準了曾給他帶來巨大利益的階層——文官集團。張居正除了推行一條鞭法,使得稅收統一收錢不收物,節省了很多土地,更實行考成法,其具體實施方法類似於今天的考勤,方法如下:

比如一位知府(五品),年初時就要寫好一份計劃,不能太少,寫好後自己留一份,給張居正一份。如計劃過少,就要退回重寫。計劃通過後,以後的一年裡這位知府就要為完成計劃而努力。如果到了年末,核對後發現這位知府有什麼事沒有完成,那知府就會被貶職降為知縣。如果到了縣裡還是如此,那就一直降下去,直到知府什麼官都被削去,回家當老百姓為止。

萬曆十年(1582年)六月二十日,內閣首輔、太師、太傅、中極殿大學士張居正卒,年五十八,死後贈上柱國,諡文忠。死後不久即被宦官張誠及守舊官僚所攻訐,籍其家;至天啟二年方恢復名譽。著有《張太嶽集》、《書經直解》等。

明王朝經過兩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到了嘉靖年間已是百病叢生,危機四伏。紫禁城裡每日設壇修醮,青煙繚繞。幻想長生不死的嘉靖皇帝陶醉於《慶雲頌》的華麗詞藻,閉著眼睛將朝政託付給奸相嚴嵩。嚴嵩父子趁機為非作歹,貪贓枉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平民出身的內閣首輔張居正被推上了歷史的前臺,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飭朝綱,鞏固國防,推行一條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獲得生機。

張居正是如何當上首輔的?關雲長100862018-01-31 17:04:52

張閣老和小皇帝的關係比較好,高閣老為人比較強勢引起了小皇帝和兩宮太后,以及東廠的不滿,可是當時高閣老勢力很大,單靠他們幹不過高閣老,所以聯手當時次輔的張居正,張居正也是想把高拱踢走展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所以用皇帝的聖旨(中旨),打了高拱一個措手不及把他趕下了臺,等高拱反應過來時已經大勢已去,張居正順利上位。可是這位上臺後更加強勢,文管集團聯手內廷,大大限制皇帝的權利,實現了大明中興,文管集團想要的垂恭而治。也為自己死後遭皇帝清算打下了伏筆。不過就算如此,依然為大明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政治人物,讓人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