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星9號接收機11號升級後高頻頭管內是一階梯狀鋁合金片才是真正的雙圓極化高頻頭.可是為什麼我的山機用真正的雙圓極化高頻頭才收16個!而用旋轉了極片的高頻頭就可以收46+4請指點! 匿名使用者 12級 2010-08-19 回答

只要旋轉90度就能收到另一個極化的節目

Ku高頻頭知多少

要接收KU波段衛視訊號,除了必須用Ku波段高頻頭外,其它裝置(衛星接收機、天線等)與收視C波段時相 比,並沒有特別的要求。整個KU波段覆蓋10。75~12。75GHz的頻率範圍,頻寬達2GHz。由於頻域較寬,所以 世界無線電通訊委員會將Ku波段劃分了五個頻率範圍,即KI~K5。

為了接收上述各頻段衛視訊號,市場上出現了品種繁多、效能各異的KU波段高頻頭。首先是本振頻率各不 相同,常見的有9。75GHz、10。25GHz、11。25GHz、11。30GHz幾種。此外高頻頭還有單極化、雙極化之分;單 本振、雙本振之分;單輸出、雙輸出之分。市場上還有一種C/Ku複合多輸出高頻頭,真是琳琅滿目,常令 衛視初友不知所措。其實弄明白Ku波高頻頭並不難。Ku波段高頻頭除了工作頻率高、結構尺寸小外,還有 一點與C波段高頻頭不同,就是其本振頻率比衛星下行頻率底一箇中頻。我們知道衛星接收機的輸入頻率範 圍是950MHz~1450Mhz,選擇Ku波段高頻頭是,只要使欲接收的衛視訊號下行頻率與高頻頭本振頻率之差落 入衛星接收機的輸入頻率範圍即可。

隨著科技的進步,目前生產的衛星接收機的輸入頻率範圍早已擴充套件為950NHz~2150MHz。這樣選購高頻頭就 有了更多的餘地。例如欲接收76。5度亞太2R星上12650MHz組節目,即可選用本振(LO)=11。25GHz(或 11。30GHz)的高頻頭,其中頻率輸出為1400MHz(或1350MHz),也可選用本振(LO)=10。75GHz的高頻頭, 其中頻率輸出為1900MHz,當然衛星接收機應滿足950MHz~2150MHz的輸入範圍的要求。又如我們想接收148 度馬星2號星上的11660MHz節目,就必須選擇含低本振(本振(LO)=9。75GHz)的高頻頭,其差頻輸出為 1910MHz,接收當然沒有問題。再舉一例,去年100。5度亞洲二號星東森8套免費節目播出時,其下行頻率為 12220MHz,當時不少燒友手中的高頻頭的本振是11。3GHz的,因差頻是12220-11300=920(MHz),造成衛星 接收機無法接收的局面。不得已只好開啟Ku高頻頭蓋板,往低微調本振頻率,問題才得以解決。如改用本 振(LO)=11。25GHz或10。75GHz的Ku高頻頭,自然就沒有上述麻煩。這裡需要說明的是:使用雙本振Ku高頻 頭時,衛星接收機的0/22KHz引數應作相應的設定,才能在切換節目時自動選取正確的本振頻率。

關於KU波段高頻頭,目前有兩種最常見的選擇。一類是本振(LO)=11。25GHz(或11。3GHz)的雙極化單本 振饋源一體化高頻頭,例如PBI-GOLD 1040(11。25GHz),Acer(11。3GHz)等,它可接收下行頻率為 12***GHz的大多數Ku波段衛視節目。另一類是本振(LO)=9。75GHz/10。75GHz(或10。6GHz)的雙本振KU高 頻頭,例如ASK(9。75GHz/10。75GHz),AP8-T2(9。75GHz/10。6GHz)等,這類KU波段高頻頭可已接收 11***GHz~12***GHz的所有Ku波段衛視節目(指免費節目)。筆者使用雙述高頻頭做過收視比較,總體感覺 :效能不錯,穩定性也很好。尤其是目前售價僅一百多元,理當成為廣大燒友的首選。

筆者最後還想說明一點KU波段高頻頭與天線的匹配問題。目前市場售的KU波段高頻頭,大多是偏饋天線設 計的,開啟蓋板後可以清楚地看到,其饋源波紋盤並不在一個平面上,而是從外到內逐圈往裡收,形成約 60度~70度的集波角,這樣的結構正好和偏饋天線匹配,使其高效工作,但若用於正饋天線,則可對偏饋Ku 波段高頻頭做點小改動(對原高頻頭絲毫無損)。我的經驗是:找一外徑適當的鋁電解電容,去掉電容器 底蓋,用其外殼做成一個圈,緊配合嵌入Ku波段高頻頭內圈其長度與高頻頭外圈平即可。加工完後仔細調 好焦距、嫁化即可工作。試驗證明,改動後的偏饋Ku波段高頻頭用於普通小口徑正饋天線,其數字衛星接 收機顯示的訊號強度和訊號品質均有明顯的提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