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經典戰例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6-05-14 回答

春秋時吳王與孫武 的孫子十三篇的使用有點懷疑,孫武用宮女練兵,三令五申後以吳王兩個愛妃為首的300宮女仍然嬉鬧不聽將令,孫武要斬殺領隊的吳王兩個愛妃,吳王派人持節杖要求赦免。孫武說軍中無戲言,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仍斬殺二愛妃,又挑選二名隊長繼續操練,把300宮女訓練像正規部隊一樣。

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趙充國年逾七十,仍督兵西陲,領騎兵不滿萬人,迅速出師,巧渡黃河,立穩陣腳,作好平定羌亂的戰鬥準備。到達湟水岸邊,羌人多次挑戰,他堅守不出,只以威信招降,解散羌人各部落聯合的計劃。這時宣帝已調發六萬人準備大戰。酒泉太守辛武賢上奏,提出建議:羌人以畜產為生命,現在都已離散,漢軍分兵出擊,雖不能全誅滅之,只要奪了他們的畜產,掠了他們的妻子,然後退兵,冬天再次出擊,大軍頻繁打擊,羌人必定喪膽。

宣帝把辛武賢的奏書交給趙充國,命他與校尉以下知羌事者博議。趙充國以為辛武賢之策不妥,他與長史董通年上書權衡利弊後,慎重建議:欲捐、開闇昧之過,隱而勿章,先行先零之誅以震動之,宜悔過反善,因赦其罪,選擇良吏知其俗者拊循和輯,此全師保勝安邊之策。意思是,對羌族各部,應當根據主謀與脅從的不同情況區別對待,嚴懲主謀者,寬恕脅從者,選擇瞭解羌俗的良吏撫慰羌民,這才是萬全之策。宣帝將其上書發給群臣議論。公卿議論者都以為先零部落兵馬強盛,而且倚仗開部落的協助,難以對付,不先破、開等部落,就無法打擊先零。這種意見完全與趙充國之策相反。

宣帝於是任侍中樂成侯許延壽為強弩將軍,任酒泉太守辛武賢為破羌將軍,發下璽書嘉納其策。同時發書給趙充國,指責他遲遲不肯用兵,不顧士兵艱苦,不計國家開支;告訴他朝廷已按辛武賢之策行動;命令他“引兵便道西並進,雖不相及,使虜聞東方北方兵並來,分散其心意,離其黨與,雖不能殄滅,當有瓦解者”。並說天道順當,出兵必勝( 由此可見政治家在軍事上不一定是行家,中興英主漢宣帝也有犯錯誤的時候,可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極端重要性)。

趙充國受到皇帝指責,並不放棄己見,他以為將軍帶兵在外,雖受詔命,只要能安國家,就應按便宜行事。於是上書表面上承認過錯,實際上進一步陳述用兵利害,說:侵擾者乃先零羌,而不是羌。“今置先零,先擊,釋有罪,誅無辜,起一難,就兩害,誠非陛下本計也。”先零羌為主謀,深恐漢軍到來而羌、開羌背約,如果漢軍“先擊羌,先零必助之”,以“堅其約,合其黨”,這樣,必然耗費巨大,曠日持久。最後說:“於臣之計,先誅先零已,則開之屬不煩兵而服矣”,如果馬上進兵,“誠不見其利”。宣帝從諫如流,很快地採納了趙充國之策。

趙充國領兵到了先零羌所在地。先零羌因長久駐於一地,思想上鬆懈,突然看見漢軍大部隊到來,拋棄車輛輜重,打算渡過湟水,道路險隘,趙充國緩慢地驅逐之。有人說逐利宜速不宜遲,趙充國說:“此窮寇不可迫也。緩之則走不顧,急之則還致死。”果然,羌人赴水溺死者數百人,投降及斬首五百多人,獲得馬、牛、羊十萬餘頭,車四千多輛。漢軍到了羌地區,命令不得燒燬住所損害農牧。羌知道這個訊息,高興地說:“漢果不擊我矣。”他們的頭領靡忘派人來說:“願得還復故地。”趙充國報告這個情況,還未得到答覆。靡忘親自前來,趙充國招待飲食,讓他回去告諭眾。護軍以下的軍官對這件事都有爭議,有說對於這種反虜,不可放他回去。趙充國說:“諸君但欲便文自營,非為公家忠計也。”意思是,你們都是從自己方便考慮,而不是忠於國家的打算。他的話還未說完,答覆的璽書已到,命對靡忘以將功贖罪論。後來羌竟不煩兵而平定。

搜狗問問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經典戰例 藍色大門 1級 2016-05-14 回答

搜狗問問

搜一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經典戰例

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