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為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意思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7-07-25 回答

“四十為惑”當為“四十不惑”。

具體解釋如下:

二十弱冠:語出《禮記·曲禮上》。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但是因還沒到壯年,身體較弱,故稱做弱冠,後世泛指男子20歲左右的年紀。《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唐孔穎達疏:“二十成人,初加冠,體猶未壯,故曰弱也。”後遂稱男子二十歲或二十幾歲的年齡為弱冠。《漢書·敘傳下》:“賈生嬌嬌,弱冠登朝。”晉左思《詠史》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唐劉知幾《史通·自敘》:“洎年登弱冠,射策登朝,於是思有餘閒,獲遂本願。”宋錢易《南部新書》癸:“章幼時為照所重,言其官班位望,過於其父,章弱冠,父為娶妻李氏女。”明高啟《顧榮廟》詩:“弱冠遊洛師,已蒙南金賞。”明末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只有一個書生,年方弱冠,尚未娶妻。”清袁枚《祭妹文》:“予弱冠粵行,汝掎裳悲慟。”劉紹棠《花街》:“天有不測之風雲,人有旦夕之禍福,大司務的小兒子年方弱冠得了水臌,吃了一陣子敗鼓皮丸,一命嗚呼。”

三十而立:語出《論語·為政》。指年至三十,學有成就。後來用“而立”指人30歲。《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後因稱三十歲為“而立”。宋嚴有翼《藝苑雌黃》:“頃有人年七十餘,置一侍婢,年三十。東坡戲之曰:‘侍者方當而立歲,先生已是古稀年。’”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長清僧》:“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魯迅《華蓋集·導師》:“凡自以為識路者,總過了‘而立’之年。”

四十不惑:語出《論語·為政》。四十歲的代稱。《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後因以“不惑”為四十歲的代稱。晉陶潛《飲酒》詩之十六:“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唐李復言《續玄怪錄·木工蔡榮》:“(榮)自幼信神祇,每食必分置於地,潛祝土地,自總角至於不惑,未嘗暫忘也。”清方文《初度》詩:“行年將不惑,學道尚無聞。”周作人《死之默想》:“人世的快樂自然是很可貪戀的,但似乎只在青年男女才深切的感到,像我們將近‘不惑’的人,嘗過了凡人的苦樂……也就不覺得還有捨不得的快樂。”

五十而知天命:語出《論語·為政》。五十歲的代稱。《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後因以“知天命”為五十歲的代稱。

六十花甲:“花甲”即一甲子。由天干、地支組合,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六十年為一迴圈。因干支名號錯綜參互,故稱花甲子。後稱年滿六十為花甲、花甲之年、花甲之歲。唐趙牧《對酒》詩:“手挼六十花甲子,迴圈落落如弄珠。”宋范成大《丙午新正書懷》詩之一:“祝我賸周花甲子,謝人深勸玉東西。”《西遊記》第二十回:“(老者)道:‘痴長六十一歲。’行者道:‘好!好!好!花甲重逢矣。’”李準《大年初一》:“今年是‘雞年’,阮辛酉是屬雞的,六十年花甲子,到正月初一,阮辛酉算是整整六十歲了。”

七十古來稀:語出杜甫《曲江》詩。指人七十歲。唐杜甫《曲江》(其二):“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因用“古稀”為七十歲的代稱,也稱、古稀、古稀之年。明李贄《觀音閣》詩之一:“如何古希人,不識三伏苦。”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瑞文端公重瞳》:“公早貴,致位宰輔,壽臻古稀。”《當代》1981年第6期:“他後悔自己的魯莽行動,年屆七旬,古稀高齡了,幹麼還這麼不知輕重。”

八十耄耋:耄耋(mào dié),猶高齡;高壽。耄,形聲字。從老毛聲。本義:年老。古稱大約七十至九十歲的年紀。耊,形聲字。從老至聲。本義:年老。古指七八十歲的年紀,也泛指老年。三國魏曹操《對酒》詩:“人耄耋,皆得以壽終。”《北史·尉元傳》:“雖老、更非官,耄耋罔祿,然況事既高,宜加殊養。”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鍾生》:“君無大貴,但得耄耋足矣。”李大釗《青春》:“斯則人類之壽,雖在耄耋之年,而吾人苟奮自我之慾能,又何不可返於無盡青春之域?”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為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意思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7-07-25 回答

這是古代對於各年齡段的描述。比如,說而立,就知道是三十歲。說不惑,就知道是四十歲。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為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意思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7-07-25 回答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