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交合與採補之道

凡人之生,感父精母血而受始,合地水火風而成形。蓋壽夭之際,其因不一。有二三歲、五七歲至十二三歲而亡者,皆由父母受胎而無禁忌,故生子不壽。或二三十歲而亡者,其人四大本虛,初無堅固之質,不能學養生之術;年及少壯,血氣方剛,而迷戀欲情,使精氣耗散,疾病多生,而不識治療之方,是乃自喪其本源,豈得望延年益壽乎!

(備註:該段屬於總結之語,包括普通人如何初始;因父母受胎不避天殃,而幼子早夭;少年體弱虧虛之因;壯年多發疾病,不得康健之由。

既知人之初,也需知人之終。我要到哪裡去?之於人的個體,那就是活下去,進入精神世界;之於人的群體,或者叫人類社會,便是重返至德之世。且看尋常人一生的發展變化,以身觀身,以知小大不同,方可語大。

上文講“凡人之生,感父精母血而受始,合地水火風而成形”,《經脈》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幹,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面板堅而毛髮長。谷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可知,人的初生,首先有先天之精,而後氣與質畢,即所謂感父精母血,所謂精子與卵子結合而受精,於是新的生命得以形成。

講到這裡,且解釋一下“慧根”。“慧根”一詞來自佛家,一般來講多指能信入佛法的根機,或者聰明的天資。哪怕看了解釋,除開得知其為先天具備之外,我相信包括佛家弟子在內大多數人仍舊不明就裡。其實道破很簡單,“慧根”即先天之氣,就是人之初所具備的先天純淨的能量。基本而言,父母雙方皆養生有道,而備胎受孕又按《素女經》之法,避天災地害,在天時地利人和之際而陰陽交感,其子便具備慧根,見性明心,而賢良多壽。如今世間之人,知修身得道者屈指可數,得其慧根者更少之又少。那什麼時候人類都能備具慧根而長壽呢,答案是返璞歸真,進入至德之世。大道永遠寬敞,並非僅對極少數人開放,這一點佛教做的很好,它是對所有人無條件的開放的。而修身得道這種事不僅存在小說中,一定是先有事實,而後才有記敘與演繹。最深奧的道理總是最簡單易懂,你與真相就差那麼一點點。

新生命形成後,接著是生命材料的構建,即上文“骨為幹,脈為營”等。然後是生命的延續,《天年》曰:“黃帝問於岐伯曰:願聞人之始生,何氣築為基?何立而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為基,以父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黃帝曰:何者為神?岐伯曰:血氣已和,營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

可知生命的延續在於神機不滅,神機不滅則氣息長存,而心主神明,此又得益於陰陽合和。那麼,尋常人的一生又是怎樣呢?《天年》曰:“黃帝曰:其氣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聞乎?岐伯曰: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滎貨頹落,發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若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面板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髒經脈空虛。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這便是尋常人的一生,該段非常重要,它解釋了人為何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會有不同的行為變化,比如幼年好動亂跑,是因為五藏剛安定,氣機在下;而青少年好走,而性情有所張揚,是因為血氣始盛,肌肉方長。這一些,現代醫學都不能為你做出解答。至於現代人多數七十左右便就死亡的原因,《我是誰》有講過,前文也多次有穿插提及,《天年》亦有論述:“黃帝曰:其不能終壽而死者,何如?岐伯曰:其五臟皆不堅,使道不長。空外以張,喘息暴疾。又卑基牆,薄脈少血,其肉不石。數中風寒,血氣虛,脈不通。真邪相攻,亂而相引。故中壽而盡也。”“道”泛指各種血氣通道與經隧,善於觀察的人會發現,多數長壽之人性情都不徐不疾,氣息悠長,而短命之人多性情暴躁,氣息喘急而雜亂。

現代社會非正常死亡與非自然死亡太多太多,比如災難忽至,或者車禍,致使人的肉身死亡,但神機未滅,靈魂只能棄肉身而去,飄蕩於世間,寄希望於尋找新的宿主。尋常人陽氣旺盛,護衛著身體不容易被侵犯,而有的人恰好因為身體空虛,或者被疾病困擾等導致精神與肉體結合不緊密,提供給可乘之機,便會發生諸如靈魂附體之類的事件,所以橫死的人怨氣特別重。那為何其中又以何橫死女子或早夭嬰兒尤甚呢?答案是男人尤為造作,比如活動量大,工作強度大等,精神耗費與五藏損傷程度巨大,女人則相對損耗較小,嬰兒五藏雖未完全,但先天能量幾乎沒有任何損耗。

這便是文明發展帶來的災難,那麼立即放棄是否可行呢?有人說,太可笑了,人類怎麼可能放棄發展,雖然會有事故發生,但這是必須承擔的後果,人類只能透過各種舉措將損失降到最低。這種說法,其實是拋棄了一部分人,是心胸狹隘的表現,並非以人為本。當然,立即放棄確實不可行,人類自從很久很久以前的緩慢發展,一點點提速,直到如今,正猶如一輛加速的列車,貿然使其停止,必定車毀人亡。那麼要如何兼顧文明發展與以人為本呢?在《道德經》二十七章與三十六章的講解中,我們會給出答案。

所謂人生七十古來稀,那哪種人能夠健康長壽呢?《天年》曰:“黃帝曰:人之壽夭各不同,或夭或壽,或卒死,或病久,願聞其道。岐伯曰:五臟堅固,血脈和調。肌肉解利,面板緻密。營衛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氣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揚。各如其常,故能長久。”

以機器作比喻的話,就是讓每一個部件都無損傷而正常執行。而修身養性的根本又在於陰陽和諧,陰陽調和的手段又在於五臟的養護。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所引用的各種書籍,都有“呼吸微徐”之類的字眼,可見呼吸之於養生、修身養性的重要性。

那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壽享百年,無疾而終呢。《天年》曰:“黃帝曰:人之壽百歲而死,何以致之?岐伯曰:使道隧以長,基牆高以方,通調營衛,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滿,百歲乃得終。”

大家都是普通人,境界需要一步步提升,那到底要怎麼做呢?上段是為總述,且結合之前提到的養生內容段落,下面再加以詳細補充。《本神》曰:“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我們細分一下:1、和喜怒而安居處;2、節陰陽而調剛柔;3、順四時而適寒暑。

第一,和喜怒而安居處。

《本神》曰:“是故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䐃脫肉,毛悴色夭,死於冬。

脾,愁憂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於春。

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於秋。

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於夏。

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於季夏。

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是故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人之喜怒不和,於身有殃;天之喜怒不和,而雷霆暴雨,烈日暴旱,萬物俱折。喜怒之和,不可不調。這裡有幾個問題需要注意:

1、“因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解釋了人為何會因為哀痛致死;“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解釋人為何會因為驚嚇而尿褲子。

2、和喜怒,是和“喜”與“怒”,人皆知怒而傷身,但“人生得意須盡歡”同樣不可取。

3、“盛怒者,迷惑而不治”。科學實驗證明,人在暴怒時那一瞬間智商為零,所以老話說的沒錯:衝動是魔鬼。

五藏被傷,而死於對應的季節,《玉機真藏論篇》給出過解釋:“五臟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病之且死,必先傳行,至其所不勝,病乃死。此言氣之逆行也,故死。”故而可知“凡人之生,感父精母血而受始,合地水火風而成形”並非虛言。《經脈別論篇》曰:“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此為常也。”所以,不安居處則多奔波勞累,精神疲憊,即為過用,疾病便趁虛而入。

第二,節陰陽而調剛柔。

關於調和陰陽,已經說過太多,下面再以經脈為例,重點闡述一下陰陽和合的重要性。《五亂》曰:“黃帝曰:經脈十二者,別為五行,分為四時,何失而亂?何得而治?岐伯曰:五行有序,四時有分,相順則治,相逆則亂。

黃帝曰:何謂相順而治?岐伯曰:經脈十二者,以應十二月。十二月者,分為四時。四時者,春秋冬夏,其氣各異,營衛相隨,陰陽已和,清濁不相干,如是則順之而治。

黃帝曰:何為相逆而亂?岐伯曰: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於胸中,是謂大悗。故氣亂於心,則煩心密嘿,俯首靜伏。亂於肺,則俯仰喘喝,接手以呼。亂於腸胃,則為霍亂。亂於臂脛,則為四厥。亂於頭,則為厥逆,頭重眩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