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講究禮數,打招呼很有講究。

大家記得老炮開頭有一段,一對騎車的情侶向六爺問路:

年輕男子跨在腳踏車上嘴裡吃著東西問:“我問下新街口怎麼走?”

六爺:“你跟我說話呢?”

年輕男子和女子笑道:“這裡有沒有別人。”

六爺:“出門前,家裡大人沒教你怎麼叫人吶。”

後來,青年來了一句:“大爺對不起嘍,我怕我走不出去嘍。”

六爺:“你看我像你大爺嗎?”

這對情侶由於不懂禮數被無視,問路打招呼不能跨在車座上居高臨下的發問,而且和人說話不能嘴裡嚼著東西,最重要的不管問路還是打招呼您得根據對方年紀有個尊稱。

北京人對於交往中如何適當的稱呼對方是非常在意的。

北京人見著長輩打招呼不是“您早”“您好”,這樣打招呼會被別人認為沒禮數,您得說:“大爺,您早”“大媽,您好”。

老北京人常這樣訓斥子女:“趙大爺,您瞅瞅那(nèi)孩子(zéi)也不知道叫人。”意思是責怪晚輩不懂禮數。

那(內)孩子(賊)也是一種稱呼,是對小孩子或者半大小子不客氣的稱呼,要是被稱為“那孩子”那肯定是衚衕裡大人眼中的負面典型,成為街頭巷尾議論的物件,老家兒沒準也跟著吃掛落。

在北京,“二舅”“三嬸兒”“四姐夫”“五弟妹”等等這些親屬之間的稱呼,有時好哥們兒彼此也用這些詞稱呼對方親屬。

北京人特喜歡把親屬關係詞語用於社交場合,這樣透著近乎。最常見的有“大爺”“大媽”“哥們兒”“姐們兒”“姐”“大哥”“兄弟”“爺”。

“大爺”“大媽”是北京人對年長者常用的稱呼。“大媽,這麼早,您幹嘛去呀?”“大爺,您吃了嗎?”

“哥們兒”可以算北京話的特色之一,男人間稱兄道弟的一種表現形式。它表示不分彼此、平等、親熱。不過用起來還是有講究的:年幼的不能用這個詞稱呼年長的,那是不禮貌的。

“姐們兒”字面上和“哥們兒”對應的,用於女性。“姐們兒,晚上我家吃去。”在女孩之間“姐”這個詞用得更廣,比如:李姐、張大姐。

“大哥”“兄弟(de)”是一對兒,是歲數大男人和歲數小男人之間的稱呼。“大姐”是對年長女性的尊稱。比如:張大哥、李大哥、馬大姐。北京話裡“兄弟(de)”是對比自己歲數小的男人的稱呼,如果念成“兄弟(dì)”那意思就變了。“兄弟(de),晚上到哥哪兒喝兩口。”

“爺”也是就有北京特色的稱呼,爺(yé)是對有一定社會地位成年男子的尊稱,比如:李爺、秦爺。如果在家裡有排行,為了區分那就稱呼李二爺、秦三爺等。但在北京話裡爺發音為(yè)並輕讀時,是指父親哥哥,比如:二大爺。

“爺們兒”這個詞隔輩兒了,而且只能是年長的對年幼的說,如:“爺們兒,這麼早就上學去呀。”但是年歲小的不能對老爺爺說:“爺們兒,這麼早就去遛彎呀”,要是你這麼說了,挨個大耳帖子,那是疼在你身痛在你心。

北京還有一個獨創的稱謂詞“師傅”,原來師傅是對有技藝的老工人的尊稱,後來逐漸演變成對普通人的尊稱。“師傅,請問新街口怎麼走?”

婆媳關係微妙,所以的稱呼多樣分為當面的稱呼和揹著的稱呼。兒媳當面隨丈夫一起叫媽,揹著的時候稱為婆婆。當著丈夫家親戚時,顯示婆媳關係良好,一般稱為“我媽”。當著丈夫面,關係好的是“咱媽”,關係不好是“你媽”,關係一般是“老太太”。和同事議論時,一般都是“我婆婆”。婆婆一般對兒媳婦都是直接叫她的名字,對外人說一般都是“我家兒媳婦兒”。

女婿對丈人當面直接叫“爸”,揹著的時候稱為“岳父”“丈人”“老丈杆子”。丈人對女婿稱為姑爺或者直呼其名。

夫妻之間對外稱呼一般“我愛人”“我們家那口子”“我媳婦兒”,過去會說“我女婿”“我男人”,但現在受南方人影響一般說“我老公”,但是一些老北京人對老公這詞頗有微詞,因為北京話里老公指太監。“老張”“老王”“我們家老李”等這樣的詞也用於公共場合夫妻間的稱呼。

北京話裡,年長者對不認識的青年男女可以稱呼為“小夥子”“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