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暗戀桃源》中有哪些矛盾衝突weimin12122017-04-12

摘 要:話劇《暗戀桃花源》由賴聲川編導採用兩劇合為一體的獨特舞臺表現手法於1986年在臺灣首次公演,引起島內轟動。本文分為三個部分來探討此劇,第一但作品介紹包括靈感來源和內容簡介。第二部分是對本劇的一個深層解析,第三部分是根本劇相關的一些知識的介紹。

關鍵詞:暗戀;桃花源;賴聲川這是一部有賴聲川編導的一部經典舞臺劇,以其獨特的舞臺表現手法與豐富的內容受到海峽兩岸人們的喜歡。如果你不知道賴聲川,沒關係;如果你不知道暗戀,沒關係;如果你不知道桃花源,都沒關係。下面就讓我們進入對這部劇的欣賞之旅吧。

一、作品介紹(一)靈感來源《暗戀桃花源》(The Peach Blossom Land)(1986年)的靈感,來自賴聲川有一次在臺灣藝術館看朋友排戲。下午彩排,晚上首演,可就在中間,還有兩個小時要給幼稚園開畢業典禮。舞臺上的彩排還沒有結束,小朋友們都來了,鋼琴啊,講桌啊,都急著要往舞臺上搬。本來,賴聲川一直就在琢磨怎樣在舞臺上表達悲與喜乃是“一體 之兩面”;整個大環境的混亂無序,正好給他提供了描述的物件。於是,各自並不完整 的悲劇“暗戀”與喜劇“桃花源”就這樣出現在一個舞臺上了。

(二)劇情介紹該劇故事很簡單:“暗戀”劇組和“桃花源”劇組都與劇場簽訂了當晚在此彩排的合約,遂發生了對舞臺的爭奪。

暗戀中講的是一對青年男女“江濱柳”和“雲之凡”, 因戰亂而在上海相遇且相戀,卻又因戰亂而分開離散;兩人在互不知情的情況下逃到臺灣來,各自男婚女嫁,江濱柳一直痴心苦戀,直到四十年後兩人才再相逢,時江濱柳已似風中殘燭,瀕臨病終,這就是《暗戀》這出現代愛情悲劇的大綱。而《桃花源》則是在敘述武陵人“老陶”無法生育,而妻子“春花”卻又跟“袁老闆”私通,老陶無奈傷心的出走,溯河而上,意外地發現了桃花林,進入了桃花源中,度過了一段純真爛漫到近乎夢幻的時光後,他回到武陵,發現原本如膠似漆,男歡女愛的春花與袁老闆已陷入了現實的糾葛和相互的怨懟之中,並沒有從此過著想象中幸福美滿的快樂生活。

二、解析(一)暗戀劇劇中男女主角相戀卻因戰亂分離而導致雙方都有了家室。病重時期江濱柳一直忘不了那時的戀人,登報尋人,苦苦等待。他很執著很痴情。他這份痴情值得讚賞。但無論是如何的放不下還是和別人結了婚。這是一種矛盾。在自己被摧殘的同時也深深的傷害了他的妻子。這也是一種矛盾。最後終於是見到了雲之凡—那時的戀人,但是又能怎樣。無可奈何,雙方都很無奈。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他們雖然沒有結成連理,但最終他的願望還是實現了,算是某種程度上的喜劇。心酸和如願也是一種矛盾。整個劇就是一個矛盾劇。

(二)桃花源劇老陶雖然很喜歡他老婆春花,但是春花嫌棄他無法生育,和他感情不和。進而和袁老闆勾勾搭搭。這是一種無奈。老陶接著被春花和袁老闆逼著去上游打漁,即使知道可能會送命但還是去了,這是一種無奈。在桃花源裡渡過了一段神仙般的時光之後,回來後發現時光已過去多年,春花和袁老闆已結婚生子了,想要回到從前是不可能的了。這也是某種程度上的無奈。春花和袁老闆婚後的日子卻並不美滿,但已無法回到從前即使心裡還想著老陶,這是無奈。老陶最後想再返回桃花源,但是確已沒了回去的路這是一種無奈。桃花源劇就是一個無奈劇。

(三)拼貼的效果賴聲川說過:“我的作品中一直有‘拼貼’的概念,其實劇場本身就是拼貼的藝術。《暗戀桃花源》不同於傳統戲劇中的倒敘、插敘和鎖閉式的敘事特徵,而是由《暗戀》和《桃花源》兩個故事拼貼而成。一悲一喜,融匯成一部完整而又區別於傳統戲劇樣式的新的悲喜劇。

兩臺劇因都與劇場簽約結果導致排練時間衝突,只好同時練。結果弄得悲劇不那麼悲傷,喜劇更加搞笑。上面說暗戀劇是一個矛盾劇,桃花源劇是一個無奈劇,但是經過兩劇一起排演,矛盾則更加體現出來了。最直接的是搶場地,雙方都希望對方快點下場,給自己方留出時間從這個層面講雙方是敵人。但隨著劇情的發展導演“袁老闆”對暗戀劇導演有了一些同情。雙方似乎也成為了友人。另外導演著重體現無奈應該是跟當時的背景有莫大的聯絡。根據導演賴聲川表示:這齣戲的靈感其實是出自於臺灣舞臺劇劇場的混亂環境,當年陳玉慧導演所導的《謝微笑》在藝術館彩排,其實對劇場工作人員來說,那麼該已是一種家常便飯的情況,《謝微笑》下午彩排,晚上首演,中間兩小時卻被安插了一場畢業典禮,劇場管理人根本不管他們還要裝臺、調燈、技術排練,只是一股腦兒的將各種活動安排插入,於是當天彩排都還沒結束,小學生就已經坐在臺下弓,另一方面鋼琴、講桌都等著要搬上臺,造成混亂無序的情況。沒想到這卻引發了賴聲川導演的靈感。於是《暗戀桃花源》 這部構思巧妙、安排縝密的好戲就此孕育而生。這兩齣戲在同一個劇場中爭著排練,不時地相互干擾、打斷了對方的演出,卻無意巧妙的湊成了一出完美交錯的舞臺劇。這些似乎顯示出了這樣的資訊:生活中的很多不順心的事情,人人都有煩惱,矛盾與無奈無處不在,但是無論什麼都會變好的。但或許賴聲川並沒有蘊含這些思想在裡面。他自己說因為他最想表達的,不是一種思想,而是多元的。他們只講一個事實,請別人自己去感受。作為一個導演,他不需要表現他的思維多深刻。

兩齣戲擠在一個臺上演,高潮處連臺詞都能相互接上。而這兩齣戲又相互對映,觀眾在劇場裡,看戲中戲,不知不覺之間自己也成為這戲劇的一部分,舞臺無限擴大開來。形式上看,有話劇、相聲、小品甚至日本的諧劇的成分,全部能在一個舞臺上展現開來。四、五樣道具,六、七個演員,居然也成就那麼一出複雜的戲劇,讓人對導演的水準歎為觀止!

(四)白袍女子1、出現方式——。穿場而過在諸多戲劇和電影中都有“瘋子”或“傻子”這類角色的設計,《暗戀桃花源》中出現的“瘋子”即”陌生女子“,她不僅敘事,還是該劇的主要線索,銜接著《暗戀》和《桃花源》這兩出不相干的戲。在這兩戲互相解構的同時,對整齣戲進行再次的解構。“瘋女子”這一角色的設計一方面昇華了主題,另一方面是對幻覺主義或現實主義設計的再次間離。

2、出現的意義正當兩個劇組互相爭執場地時,也正是戲劇時空進行轉場時,她正合適宜地出場,演繹了一個關於背叛和尋找的話題。劇中雖未出現“劉子驥”,但透過無名女子的不斷追問,我們明顯地意識到“劉子驥”背叛了她,她卻一廂情願地尋找。這樣一來,《暗戀》中的時代大背景造成雲之凡和江濱柳的人生遺憾,《桃花源》中的自我救贖未果,無名女子的不斷尋找,三者共同構成了對人生的質問和懷疑。“成為舞臺與人生的所有無奈的隱喻與象徵”。因此,無名女子的這種“穿場而過”則具有畫龍點睛的深意。

陌生女子共出現了七次,每次都是伴隨著戲劇的轉場出現。第三次出現在《暗戀》劇組由於導演的不滿意無法繼續排演下去的時候,她傷感的說道:“那一天在南陽街上……”富有詩意的描述滿是淒涼,觀眾這時也才明白,這是一個被拋棄的、卻又痴痴尋找愛人的“瘋女子”。她的出現不僅獨自構成了一個話劇主題,還使觀眾有充足的時間從《暗戀》的戲劇情境中過渡到《桃花源》中,有著串聯和承上啟下的作用。

三、其他相關內容介紹(一)作者介紹1954年生於美國華盛頓,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戲劇博士,現任臺北藝術大學教授、美國斯坦福大學客座教授及駐校藝術家。賴聲川29歲開始劇場創作,被譽為“臺北劇場最閃亮的一顆星”。他的《那一夜,我們說相聲》使瀕於滅絕的臺灣相聲起死回生,《暗戀桃花源》成為經典舞臺劇,二十多年來為喜愛戲劇的人們所稱頌。賴聲川至今編導舞臺劇20多部(包括轟動亞洲的七個半小時史詩《如夢之夢》)、電影2部(包括享譽國際的《暗戀桃花源》)、電視作品300集(包括家喻戶曉的《我們一家都是人》),另有劇場導演作品22部(包括莫扎特歌劇3部)等。出版書籍《賴聲川的創意學》,這是國內第一本將創意規則化、步驟化的實用工具書。

(二)本劇獲獎情況從2006年11月首演至今,《暗戀桃花源》3年內在國內演出達200場,創下了中國舞臺劇票房紀錄的“歷史之最”。2007年,《暗戀桃花源》入選中國話劇百年十大經典劇目,賴聲川也入選中國話劇百年當代名人堂。

東京國際影展青年導演銀櫻獎(1992)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1992)柏林國際影展卡里加里獎(1993)新加坡國際影展最佳影片(1993)新加坡國際影展最佳導演(1993)新加坡國際影展飛比西國際評審團獎(1993)四、結束語戲劇鑑賞這門課程把我領入了一個新的世界,讓我領略到一種不一樣文化傳承的魅力。對於這部非常有創意的話劇,因自己的閱歷,興趣,年齡影響,我想我給出的感受可能比較膚淺的。但是我想這也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還是有自己的感受與收穫。一千個人看《哈姆雷特》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形象,這就是藝術的魅力,能給你一個無限的想象空間,來豐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