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逐客書體現了李斯怎樣的人才觀,這樣的觀點在今天有何積極意義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6-01-06 回答

這篇文章在論證秦國驅逐客卿的錯誤和危害時,沒有在逐客這個具體問題上就事論事,也沒有涉及自己個人的進退出處,而是站在“跨海內,制諸侯”完成統一天下大業的高度,來分析闡明逐客的利害得失,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見識,體現了他順應歷史潮流的進步政治主張和用人路線。文章所表現出的不分地域,任人唯賢的思想。

在現實意義上來說,重視人才在事業成敗中所起的作用,利用好人才及他們各自的才能。另外的也說明要知人善任,壞的要驅逐,好的留下來就要完全讓他發揮自己的能力。在人才的選擇上要把好關。在人才的待遇上一定要“優質優價”,以吸引更多的人圍繞在你的周圍,你身邊的人才越多,你的競爭對手的實力也就相對降低了。也就是李斯說的“逐客以資敵國”,是國家將要滅亡的徵兆。

搜狗問問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據《史記·李斯列傳》記載,韓國派水工鄭國遊說秦王嬴政(即後來的秦始皇),倡言鑿渠溉田,企圖耗費秦國人力而不能攻韓,以實施“疲秦計劃”。事被發覺,秦王嬴政聽信宗室大臣的進言,認為來秦的客卿大抵都想遊間於秦,就下令驅逐客卿。

李斯也在被驅逐之列,儘管惶恐不安,但他在臨行前主動上書勸說秦王不要逐客,寫下流傳千古的《諫逐客書》。

藝術特色

作者善用比喻。從而增強了議論的形象性和說服力。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態度為喻,來說明秦王對取人應該抱的態度和不可取的態度。如文中寫道:“夫擊甕叩缶……適觀而矣已。”這形象地說明了秦王想得意於天下,在任人方面也應該棄退秦國那些平庸之輩,而取用異國的賢能之德。

此外,用“泰山不讓土壤……故能就其深”為喻來說明“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藉寇兵而齎盜糧”為喻來說明逐客是“資敵國”、“益讎”的愚蠢行為,形象而具有說服力。

文章氣勢奔放,文采斐然。這與作者多用鋪陳、誇飾手法和排比、對偶句子以及多選用華美辭藻有密切關係。如文中寫秦國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況,手法鋪張,多用排比,對偶句顯得文勢充暢,並有音節之美。

其中寫惠王用張儀之計而在軍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撥、並、收、取、包、制、據、割、散、使、施”等動詞,可見辭藻的豐富。文中寫秦王為滿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了珍物一段,不僅手法鋪張,句式多用排偶,文氣充暢,言調諧美,不乏色樂珠玉等方面的華美辭藻,極富有文采。清代李兆洛《駢體文鈔》選錄此篇為“駢體初祖”,指出了本篇對後世駢文寫作的深遠影響。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諫逐客書

諫逐客書體現了李斯怎樣的人才觀,這樣的觀點在今天有何積極意義 回憶再美好也只是曾經 1級 2016-01-07 回答

此文是李斯上給秦始皇的一篇奏議。李斯原是楚國上蔡人(今屬河南)後到秦國遊說,勸秦王統一天下,受到秦王(即後來的秦始皇)重用,拜為客。所謂“客卿”,是當時對別國人在秦國作官看的稱呼。後來在秦王政元年(前246)時發生了這樣一件事:韓國派了一個叫鄭國的水利專家到秦國修長達三百餘里的灌溉渠,企圖以此來消耗秦的國力,不東伐韓,被秦發覺,要殺掉他。鄭國說:“臣為韓延數年之命,然渠成,亦秦萬世之利也。”終於讓他完成此項工程,然而那此因為客卿入秦而影響到自己權勢的秦國貴族,就利用這件事對秦王進行挑撥,說外來的客卿入秦都是別有用心的,應該把他們都趕跑,到秦王政十年,秦王接受了他們的意見,下令驅逐所有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於是他就寫了這篇《諫逐客書》勸諫秦王不要驅逐客卿,文章從秦國統一天下的高度立論,反覆闡明驅逐客卿的錯誤,寫得理足辭勝,雄辨滔滔,因此打動了秦五,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恢復了李斯的官職,而《諫逐客書》也就成為一篇膾炙人口的名文,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所傳誦。 全文由四段組成,第一段是以歷史事實說明客卿矣秦國作出了很大貢獻,為論證逐客的錯誤提供依據。起句說:“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開門見山,單刀直入,一開始就提出總的論點,顯得非常鮮明有力。明明是秦王下了逐客令。卻把逐客的過錯歸之於“吏”說明作者措詞委婉,十分注意諷諫策略。宋代李深說:“起句至矣,盡矣,不可以回矣”。接著文章進行具體分析。首先由回顧歷史入題,從秦始皇十九代祖的穆公到五代祖以下的孝公、惠文君、昭襄王,舉出四個秦國的先君重用客卿而致富變強的事例,說明重用客卿對秦國有利。緊接著,又用多種手法加以論述:先說這四個君主的成就,都靠任用客卿才取得的,這是對前面所述的小結。後講從這樣看來,客卿有什麼對不志秦國的呢?這是進一步的引用和反詰。又講當初如果四個君主拒絕客卿而不忙亂納他們,疏遠有才之士而不用,這就不可能使秦國民富國強。這是從反面假設和推論。在列舉史實,層層渲染的基礎上,又如此脫挪跌宕,反覆論證,就把客卿對秦國的重要作用闡述得極為透徹。 在講了客卿對秦國有利之後,照理下文應當轉入正題,論證逐客的錯誤了;可是作者在第二段裡卻筆峰一轉,設下了許多比喻,用來說明秦王對不是秦國產的物品的喜愛,對人卻持另一種態度是不對的。此段所設比喻多種多樣,意思分為四層。第一層以珠寶等物為喻設問作結:這些東西一樣也不是秦國出產的,但陛下卻很喜歡它們,這是為什麼呢?這裡只提出問題,不立即作答,但不答自明,顯得耐人尋味。第二層以玩好美女為喻,進行推論,如果一定要秦國出產的東西才能用,那麼夜間放光的壁玉、犀牛角和象牙做成的器具,鄭國和衛國的美女,這樣珍貴的駿馬,江南的金錫、西蜀的繪畫原料,秦國都不應當佔有和使用了。用來裝飾後宮,充當嬪妃娛樂心意,取悅耳目的,一定要出於秦國的才可以,那麼,鑲著珍珠的贊子,綴有珠玉的耳環,齊國東階所產的絲娟做成的衣服,華麗絲繡所作的裝飾就不能進於前,而按著流行或樣打扮得很漂亮的趙國女子就不能佔在旁邊了。這一層同前一層不同,是從反面說並分兩個小層次重疊錯雜出之,把“心秦國之所生而後可”的嚴重危害說得很透闢,更顯出非秦國所出的寶物不可或缺。第三層以音樂為喻,進行對比:敲瓦器、彈奏箏,拍打大腿,嗚嗚呀 呀地唱歌,這是秦國的音樂;鄭國、衛國的民間地方音樂,虞舜時的《韶》、《虞》、周武王時的《武》、《象》都是別國的音樂。現在你拋棄秦國的音樂,而用別國的音樂,這是為什麼呢?不就是為了痛快於當是,看了舒服罷了。這回答近承上文,遠承第一層的設問,可說是對前三層的小結,歸納了秦國對物取捨的標準,為下文轉入正題作了很好的鋪墊。第四層以人和物作比較,指出待誹秦之人不如待誹秦之物,這樣看來,你所看重的只是聲色珍寶所輕視的是人才。這絕不是用來統一天下,制服諸候的方法。這裡以成就統一大業作為出發點,說明重物輕人,驅逐外來人才的錯誤,推論符合邏輯、立意超卓不凡,具有一種高層建瓴的氣勢和撼動人心的力量,這段設喻豐富多樣,寫法靈活多變,運筆酣暢淋淳,為全文最精彩部分,前人對此極為稱譽。宋代李塗說:“中間論物不出於秦而秦用之,獨人才不出於秦而秦不用,反覆議論,痛快,深得作文之法。” 第三段論述驅逐客卿有利敵國,而不利於秦國。先從正面說理,指出土地廣大糧食就豐富,國家遼闊人口就眾多,兵力強盛軍人就勇敢,比喻強調只有胸襟博大開闊,才能倉舉賢士,廣羅人才。下面仍繼續設喻甲述這個意見:秦山不拒絕任何土壤的堆積,所以能夠成就其大;河海不挑剔任何細小流水的匯入,所以能夠成就其深;統一天下的君王不熱電廠斥前來歸附的民從,所以能夠顯示他的德。秦山、河海兩個比喻是陪襯,“王者不卻眾庶”才是本意。由於連類設喻運用排比,顯得很有力量。接著又深一層闡明此意:地不分東南西北,人才不論來自哪一個諸候國,這就是五帝三五所以能夠無敵於天下的原因。此處以古證今,強調應該不分地域,廣攬人才。下文就落腳到說明逐客的危害。這裡不但運用古今對比,還有敵我對比,提出兩種作法,兩種後果。以此說明逐客對敵人有利,對秦國的統一大業不利,論證鞭闢入理,雄辯有力。 最後一段收束全文,進一步說明逐客關係到秦國的安危。用兩句主就總結了前面三段的意思:談物的一段照應第二段,以見出“必秦國這所生然後可”這種態度的不對。談人的一半照應第一段,以見出“誹秦者去,為客者逐”的作法不當。最後一句照應第三段,闡明逐客對秦國危害之所在,因此利害關係上立論,抓住了秦王的思想要害,所以極有說服力。這兩句還和文章開頭提出的總論點“竊以為過矣”相呼應,具有首尾相連,前後貫通之妙。 這篇文章在論證泰國驅逐客卿的錯誤和危害時沒有在逐客這個具體問題上就事論事,也沒有涉及自己個人的進退出處,而是站在“:跨海內製諸侯”完成統一天下大業的高度,來分析闡明逐客的利害得失,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見識,體現了他順應歷史潮流的進步政治主張和用人路線。文章所表現的不分割槽域,任人唯賢的思想,在今天也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諫逐客書》識高文亦高,它不僅思想可貴,而且辭采豐富,文思橫溢,寫作技巧十分出色。其主要特點是:一)擺事實設比喻重鋪敘,信紙辭有力,說理透徹。二)結構上既曲折多變,又嚴謹有序。在論說泰王對物的態度時,幾層的意思差不多,可是,一會兒順說,一會兒倒說,一會兒正敘,一會兒反詰;或者略換幾個字,或者捎變一下手法,真是跌宕生姿,極盡曲折變化之能事。行文上前後呼應一氣貫通,全文不枝不蔓,緊湊縝密。 三)多用排比和對偶句造成文章雄渾奔放的氣勢。語言形式整齊錯落,音節上抑揚頓挫,使全文增強了溜溜不絕,雄放不羈的氣勢。《諫逐客書》開散文辭賦化的風氣之先對後代漢的散文和辭賦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諫逐客書體現了李斯怎樣的人才觀,這樣的觀點在今天有何積極意義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6-01-07 回答

勸諫秦王不要驅逐客卿,認為驅逐客卿是錯誤的。文中以前歷史上的四位君王,用客卿而成帝業為據,說明客卿之功又舉了大量事實,說明英主不應重物輕人,繼而從理論上說明驅客與納客的利害,最後指出逐客必到秦之危

在現實意義上來說,重視人才在事業成敗中所起的作用,利用好人才及他們各自的才能。另外的也說明要知人善任,壞的要驅逐,好的留下來就要完全讓他發揮自己的能力。在人才的選擇上要把好關。在人才的待遇上一定要“優質優價”,以吸引更多的人圍繞在你的周圍,你身邊的人才越多,你的競爭對手的實力也就相對降低了。也就是李斯說的“逐客以資敵國”,是國家將要滅亡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