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漫是否算精神鴉片?到底該不該存在?Serene苔痕2020-09-29 12:57:31

閱讀絕非是暫時忘記戰亂的“鎮定劑”,而是勇敢面對現實,讓精神再次振奮、讓意志戰勝淚水的方法和途徑。

這句話也同樣適合動漫。

它是讓我們對現實再次心懷憧憬,願意實踐其中的道理去更好地生活,用眼睛去發現現實中被忽略的美好。

動漫是否算精神鴉片?到底該不該存在?夏爾洛瓦2020-09-30 00:39:20

精神鴉片?這個字眼令我不禁聯想到了“娛樂宗罪論”,也就是說“娛樂既是罪惡”。

藝術是人類從零創造出來的,純粹無瑕的人工產物。並且,只有對人類文明具有璀璨價值的藝術,才有資格被稱為藝術,並在浩瀚的人類歷史中悠久傳承。

我個人認為娛樂宗罪論有一定宗教思想性質,無法徹底否定。反過來也是同樣的,哪怕是用宗教思想,也無法徹底否定娛樂的存在價值。人類文明中的很多東西都是人類在尋找娛樂的過程中得到的。曾經在《多啦A夢》中出現的神器道具,掃地機器人、3D印表機,如今已經成為了現實。所以,我只代表我個人反對“娛樂宗罪論”。

日系ACG作品中,就如同題主所說,確實存在“世界太過完美,人物性格乾淨分明”的現象,但在我讀者思路中,這種描寫不應該叫“精神鴉片”,而應該叫歌頌人性的真善美。這種描寫確實不切合事實,但也並非純屬虛構。它所描繪出來的確確實實是人性的一面。藝術作品是抽象的,它是一種創作物,而不是記錄,它的存在目的不是為了寫實。既然它是創作物,使用任何表現手法都是理所當然。就算小學生寫文章,也難免會用到比喻、誇張等修飾手法吧!所以,我一定要斬鋼截鐵說“您不讓藝術作品用修飾手法,就是在耍流氓!”。藝術本來就離不開美學,美學本來就離不開人性。如果讚美人性至善的藝術作品是精神鴉片的話,那我恐怕您應該是那個聖經中的欺騙了亞當與夏娃的蛇的子孫了。

實際上,日系ACG文化與國內ACG文化是完全不一樣的。日系ACG文化中真的有很多諷刺社會現象、諷刺人性的內容。例如:校園暴力、校園霸凌、援交、性交易、未成年人性行為、未成年人懷孕、未成年人性侵害、現代社會糜爛的男女關係、畸形戀愛觀、拜金、見利忘義、啃老族、家裡蹲、社交障礙、上流社會對普通人的歧視、階層社會差別待遇、貪汙受賄、政治交易、私刑、神聖的大圖殺、販賣人口等等。按題主大人的思路,這些作品應該有資格叫“精神抗生素”了吧!

那麼,“動漫應不應該存在?”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已經顯而易見了呢!?

動漫是否算精神鴉片?到底該不該存在?

動漫是否算精神鴉片?到底該不該存在?Neo 平庸鬼2020-09-30 06:17:42

這道題我會,我老做題家了

發一個之前喜好老哥的看法

“我們不需要知道電子遊戲是什麼,它會不會造成近視,它會不會上癮,我們只需要一個背鍋俠,一個可以掩蓋家庭教育失敗、學校教育失敗、社會教育失敗的東西,現在它叫遊戲,十五年前它是早戀,三十年前它是偶像,三十五年前它是香港電影,四十年前它是武俠小說”

動漫是否算精神鴉片?到底該不該存在?

最後我再總結一下吧,奶頭樂雖然存在著消極逃避現實的壞處,但是對普通民眾消遣排解壓力還是有一定合理的意義的,我只能說人各有志,個人的選擇不同,不必苛求人人都要有極強的上進心(都捨棄掉娛樂的低階趣味,全心全意去工作),大家求同存異,相互理解就好。

動漫是否算精神鴉片?到底該不該存在?殘念無雙2020-10-18 23:07:36

《這裡水好清,一定有很多魚》

動漫是否算精神鴉片?到底該不該存在?

《來開心地釣魚吧》

動漫是否算精神鴉片?到底該不該存在?

《哇,魚兒上鉤了》

動漫是否算精神鴉片?到底該不該存在?

第四題,填空題(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動漫是否算精神鴉片?到底該不該存在?

動漫是否算精神鴉片?到底該不該存在?critter Snow2020-10-20 21:19:59

以下不是義正言辭的理論分析,僅是一個動漫迷的一家之言。

我認為:動畫和漫畫與小說、詩歌、繪畫、電影、雕刻等一樣,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承載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先淡淡地反駁一下題主的說法

動漫裡描述的世界太過完美,人物性格乾淨分明,現實中不可能存在。

的確,有相當多的動漫作品是幻想的美好,比如男主角身邊跟著一個或幾個長得漂亮,身材好,會做飯,溫柔賢淑,善解人意,作息規律,相夫教子的女主角,甚至還功夫不凡,屢次拯救男主角於水火之中(明日奈偷笑:是在說我嗎?)。或者女主角身邊有一個或幾個高大帥氣,文武雙全,深愛女主不能自拔,願意為她赴湯蹈火的男主角。

但動漫中不僅有這樣美好的世界,也有把美好撕裂給觀眾看的。例如虛淵玄先生系列作品,大河內一樓先生的系列作品等。

就人物性格而言,乾淨分明的大有人在,但也有象碇真嗣、衛宮切嗣、言峰綺禮這樣複雜甚至有些扭曲的角色。

動漫源於生活,可要想在生活中找到與角色一樣的存在也不是那麼容易。但這不意味著塑造這些角色沒有意義,如果觀眾能在角色身上找到哪怕一個很小的側面與自己相似,就能引發某種程度的共鳴與思考。

然後談談動漫帶來的享受和空虛

但是這種架構世界任務劇情卻能給予我們精神上的極大滿足,讓我們在吸食動漫的時候完全忘卻痛苦的現實並且在動漫完結後留下無盡的空虛與無奈。

這剛好是我最近準備思考的一個問題,即:

為什麼動漫能“給予我們精神上的極大滿足,讓我們在吸食動漫的時候完全忘卻痛苦的現實“?

還沒有比較完善的答案,但可以提一下一種叫”心流“的心理學概念。定義參考百度百科

[1]

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定義心流為一種將個體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時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提出使心流發生的活動有以下特徵

1。我們傾向去從事的活動。

2。我們會專注一致的活動。

3。有清楚目標的活動。

4。有立即回饋的活動。

5。我們對這項活動有主控感。

6。在從事活動時我們的憂慮感消失。

7。主觀的時間感改變——例如可以從事很長 的時間而不感覺時間的消逝。

8。不斷最佳化的障礙,我們對於所從事的活動是力所能及的,且具有一定挑戰的,我們可以透過不斷地練習來增加完成障礙的能力。

看動漫的時候忘記現實很明顯是一種心流的體驗,而看動漫應該歸屬於我們傾向去從事的活動和我們會專注一致的活動。動漫透過影象、臺詞、聲音等元素將我們的感官和大腦充分調動起來,從而讓我們的憂慮感暫時消失,這會加深我們對動漫的傾向性和專注性。

心流體驗是美好而難得的,當我們從心流中退出時,大腦再次被現實中需要考慮的各種疑難問題佔據,這種落差應該是看完動漫之後空虛的來源。據我個人經歷,不僅是描述美好世界的動漫,看完老虛和大河內一樓的作品,也可能會有空虛感產生,這便是前述的佐證。

再談談動漫給我帶來了什麼

既然無法給予我們實實在在的幫助,這些遲早會過藥效的止痛藥真的有存在的必要麼。倘若我沒有見識過那些世界,會不會不認為現實有那麼糟糕?

我承認有時候會把動漫當作“止痛劑”,在奔波勞累之後,只想一個人靜靜地泡一杯茶,看一部番。但這不是所有的情況,甚至不是我看動漫的大部分情況。再次重申文首的觀點,即我認為動畫和漫畫與小說、詩歌、繪畫、電影、雕刻等一樣,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承載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動漫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有它的獨特之處。

聲色並茂。尤其是動畫,集劇情、繪畫、聲音(臺詞)、音樂等多種元素於一體,可以充分調動大腦及各個感官,帶來心流的體驗。

表現手法極其豐富。電影受到拍攝條件和特效製作技術的限制,可能難以表現一些想象中的動作、場景和效果。而動漫不一樣,能想象出來的,基本就能畫出來,還有豐富的色彩增加表現力。這給與動漫以極大的創作空間。

充分的餘白。動漫是畫出來的,不是拍出來的,所以每一筆一劃都有其意義,但現實世界是模擬世界,動畫不可能將每個細節都表現出來,這就給與觀眾以極大的想象空間(攝影師沒有雞腿!)。

這些特點吸引了很多的藝術家選擇動漫作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載體,從而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品,也讓很多人愛上了動漫。

看動漫給我帶來的,除了體驗現實中體驗不到的,或者不是經常能體驗到的情感,如愛情、友情、親情,憤怒、憂傷、快樂等,更重要的是讓我認識現實,思考現實和自身。

情感體驗不必多說,只要代入角色就很容易體驗到。(其實這個門檻也蠻高的,說白了就是看進去了,能切身體會到角色的經歷和情感,或引起共鳴。)

關於思考現實和自身,例如對我影響最大的Fate系列,切嗣父子追尋理想的過程,比較深刻地影響了我對自身的理想與現實的關係的認識;EVA裡的碇真嗣,就像一面鏡子,讓我理解自身的一些想法和行動;刀劍神域的團戰,讓我更清楚團結合作的重要性。。。。。

最後小結一下

世間永珍,有人痴迷天空的雲,有人痴迷水裡的魚,有人痴迷旅途,有人痴迷蝸居,有人喜歡小說,有人喜歡詩歌,有人愛看電影,也有人愛看動漫。什麼是高階享受,什麼又是低階趣味?箇中滋味,只有自己知曉。世事滄桑,人生苦短,

Are you enjoying the time of E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