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蟾祖師雲:蓬頭垢衣天下行,三千功滿歸蓬島。

《太上感應篇》曰: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

這裡說到的“功”、“善”,指的都是陰德。

祿者,福也(《說文解字》),在古代漢語裡面,祿與福是同義詞,所以在現代漢語(包括古代典籍)裡面,我們經常見到“福祿”,其實都是說的一個東西:福報。

唐人李荃在註釋《陰符經》的時候,將“陰”字註釋為“暗”,因此,所謂“陰”,就是我們看不見的資訊;至於“德”,《尚書•君陳》謂之:“有容,德乃大”,所以“德”其實是一個容器,一個倉庫。

因此,“陰德”,其實便是儲存福報的倉庫,雖然這個倉庫看不見。

陰德雖然看不見,但是陽間的福報卻是實實在在的,這就是從我們誕生開始,從我們剛出生呼吸的第一口空氣開始,一直到後來油米柴鹽、衣食住行,這些支援著我們的陽間生命的所有物質,就是經由陰德轉化而來的福報。

因此,有時候我們雖然在生活中雖然很努力,但是卻依舊處處碰壁,這就是因為我們福報消耗得太多,而陰德又沒有得到及時的補充,所以入不敷出,陰德不足,福報透支,是為“德不載物”——在陽世生活當中的大多數福報都會以各種各樣的形式遠離我們而去。

在道教的世界觀裡面,陰陽兩股能量是持續不斷地相互轉化的,雖然陰德(相對於陽間福報的陰效能量),我們看不到,但是它卻無時不刻地影響著(能看見的)陽間福報的呈現和消漲,是為“陰陽相生”。

有經典為證:

《淮南子·人間訓》就有:“有陰德者必有陽報“。

《唐太古妙應孫真人福壽論》中說:“人若奉陰德而不欺者,聖人知之,賢人護之,天乃愛之,人以悅之,鬼神敬之,居其富而不失其富,居其貴而不失其貴,禍不及也,壽不折矣,攻劫之患去矣,水火之災除矣,必可保生全天壽矣。”

《呂祖全書》中說:“積陰德者,子孫榮昌”。

《玄天上帝百字聖號》中說:“君家陰德合天門,歲小淹留禍不侵。”

陰陽相生的轉換,不僅涉及我們自己,還涉及我們的家族和子嗣,這就是因果承負: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說到因果承負,我們來舉一個古代先賢的例子:

宋朝名相范仲淹,出身清寒,年青時很窮,他決心將來若能出人頭地,定要救濟貧苦者。

後來當了宰相,便把俸祿拿出來購買義田,分給貧窮無田地的人耕作。還給他們提供飯食、衣服,凡是有婚喪嫁娶的,還拿錢補貼他們。就這樣他用一人的收入養活了三百多家鄉親。

有一次,范仲淹在蘇州買了一處住宅,一位風水先生誇獎此屋風水極好,後代必出大官。范仲淹卻立刻把這個宅子捐了出來,改作學堂。因為他想,讓蘇州城百姓的子孫都能出人頭地,比起一家獨自享福,豈不更好?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但範氏家族卻興旺了八百年!范仲淹四個兒子都德才兼備,當了宰相和大官。范家的後代一直到民國初年都不衰。其秘訣就在於范家子孫不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和“積德行善”的祖訓。

綜上所述,無論從陰陽相生來看,還是從因果承負來看,我們便知道了:只要把陰德補足,陽間的福報自然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