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枝欲孽》到《延禧攻略》,宮鬥劇不斷降維的14年

說起來,雖然國產劇一直有愛編排帝王的傳統,但把宮廷劇的視角全然聚焦到后妃的爭寵過程而生的宮鬥劇,卻是港人開闢出的領地。它幾乎完全遮蔽了前朝政治,圍繞皇帝和他的妻妾、孩子、僕人們構建了一個空間狹窄、權力結構單一、等級森嚴、競爭激烈的生存大逃殺環境。妃子們被科層化管理,從秀女到小主到貴人再到妃、貴妃、皇后,級別嚴明尊卑有序,而決定她們晉級還是淘汰的是皇帝這個大boss。

文 |

閆坤沐

編輯 |

金焰

圖 |

1

即便早已是最常被戲說的帝王,乾隆也從沒像今年這麼忙過。同一班后妃、同樣的宮闈秘事,被兩部長篇電視劇以兩個截然相反的解讀角度演繹了兩遭。只是,一模一樣的選材加工出來的產品,播出後卻遭遇了熱度的兩極待遇。

《延禧攻略》陣容由聶遠、秦嵐這樣的“過氣明星”和新人組成,所有演員片酬加起來一共2400萬,不及周迅、霍建華的一半,還頂著於正劇的名號,握了一手爛牌,卻成為今年影響力最大的劇王。

《如懿傳》事先張揚,以《甄嬛傳》姊妹篇的身份吊足觀眾的期待值,卻命運多舛,先是因為審查問題錯過今年的古裝劇上星配額,從網臺聯播的開年大劇變成純網播,故事的新鮮感又被《延禧攻略》透支。開播以後,最大的話題是對周迅從顏值到演技都走下神壇的爭議。

兩部劇各自的處境,也暗合了對宮鬥劇著迷的觀眾群體最喜歡看的邏輯——

不被看好的逆勢上位,出身卓越的反而半路栽跟頭。

甚至兩部劇的播出過程都透著宮斗的意味。

《延禧攻略》以黑馬的姿態引爆話題度以後,原本沒訊息的《如懿傳》匆匆宣佈提檔上線,為了應對《如懿傳》的攔截,《延禧攻略》又從周播變成日播嚴防觀眾流失,於正在劇情正高潮的時候趁勝追擊,藉著科普高貴妃封號的機會暗諷《如懿傳》不尊重史實,兩部劇的粉絲由此開始互相挑刺掐架。

一言以蔽之,無論劇裡劇外,宮鬥劇都在給觀眾提供高劑量的、來源於爭鬥和逆襲的爽感。

從《金枝欲孽》到《延禧攻略》,宮鬥劇不斷降維的14年

《延禧攻略》的導演於正在微博暗諷《如懿傳》不尊重史實

有趣的是,以往成功的宮鬥劇幾乎都符合這個規律。

2004年在香港開播的開山鼻祖《金枝欲孽》,策劃之初卯著勁頭要逆轉TVB的收視頹勢,但籌備過程中卻被質疑劇本看不懂,主角人選一換再換。沒人想到,這部當年TVB唯一沒有廣告商願意冠名的電視劇,最終火到大結局創下41%的收視記錄。

同樣,《甄嬛傳》亦沒有大明星,首播收視率並不起眼,經過網路討論發酵,再加上被高頻率重播才成為高分神劇。後來者《羋月傳》一樣的班底如法炮製,一眾女明星都搶著在其中露臉,卻沒能重複前作的奇蹟。

最近,《延禧攻略》被TVB引進正在香港播出,主創到港宣傳,前來圍觀的民眾擠滿了商場四層樓。

說起來,雖然國產劇一直有愛編排帝王的傳統,但把宮廷劇的視角全然聚焦到后妃的爭寵過程而生的宮鬥劇,卻是港人開闢出的領地。它幾乎完全遮蔽了前朝政治,圍繞皇帝和他的妻妾、孩子、僕人們構建了一個空間狹窄、權力結構單一、等級森嚴、競爭激烈的生存大逃殺環境。妃子們被科層化管理,從秀女到小主到貴人再到妃、貴妃、皇后,級別嚴明尊卑有序,而決定她們晉級還是淘汰的是皇帝這個大boss。

比起君臣之間關乎家國民生的權力博弈,在逼仄的空間裡求生存的辦公室算計哲學,才是香港人最擅長的東西。

一手創造出宮斗概唸的創作者應該也無法預見,這個細分種類會在內地經過14年製作上升級、價值觀降級的大改造之後,轉而又輸出香港,完成一個進化的輪迴。

2

《延禧攻略》的成功在於它俗得坦然。

說它降維,是因為論立意,它是宮鬥劇中最簡單粗暴的那種——承認封建皇權的合法性,讓主角主動迎合其中的規則,從而走向人生巔峰。女主角魏瓔珞以包衣宮女身份進宮,一路開掛晉升到貴妃,依靠的核心技能正是會討皇帝歡心。

格局不夠套路湊。無論於正作為創作者的身份受到多少爭議,都不得不承認他是一個很好的產品經理。從《宮》開始,於正製作的宮鬥劇女主角總是有著現代人的行為方式,只是套用了古裝的殼。

魏瓔珞作為一個自稱沒有讀過書甚至不會寫字的宮女,毫無等級觀念,只要得罪了她,無論是王爺還是最得寵的貴妃她都可以針鋒相對,甚至敢和皇帝鬥嘴,還深諳金屬導電等物理學知識,能在門簾裡摻入金屬絲引雷,最神奇的是引來的雷還能精準劈中她想劈的人,不是穿越勝似穿越。

為了儘早讓觀眾過癮入戲,魏瓔珞一反傳統宮鬥劇女主角入宮小白兔、被欺壓之後才黑化的路線,一開始就抱著報仇的目的而來,懟天懟地眥睚必報,平均每兩三集就要完成一次反殺,並且主角光環大開,幹得都是以下犯上的事,卻總能在關鍵時刻用巧言令色矇混過關,並且哄得皇帝給她升職加薪所向披靡。難怪網友要給她起外號叫“馴龍高手”,每扳倒一個對手都叫“打完一個副本”,這樣像遊戲一樣闖關打怪的構建模式以往一般存在於男頻爽文,但於正把他性轉到了女主角身上。

從《金枝欲孽》到《延禧攻略》,宮鬥劇不斷降維的14年

女主魏瓔珞,從一開場就被賦予了懟天懟地的暴躁人設

就連皇帝也被降維成一個對妻子寵愛有加的霸道總裁,整日得閒和魏瓔珞鬥智鬥勇,在老婆那裡吃癟,轉頭就踹太監的屁股發洩,活脫脫一個從漫畫裡走出來的帝王,這樣的設定對觀眾的討好到了諂媚的程度。也正因為如此,讓《延禧攻略》成了爆款,卻難說是精品。

魏瓔珞作為勝利者,最終的結局是成為皇上最寵愛的女人,自己的兒子成了下一屆皇上,去世後還被追封成了皇后,在宮鬥中笑到了最後。

如果說有誰比魏瓔珞贏得更徹底,那就是那些直接熬死或者熬垮了皇帝、把自己送上九五至尊之位的女人們。

武則天作為唯一的女皇帝就最符合大家對於勝利者的想象。只可惜在宮鬥劇裡,即便女皇也只有兒女情長。范冰冰的《武媚娘傳奇》把武則天塑造成了唐朝第一白蓮花,反派們一個個上躥下跳彷彿是來參加《戲精的誕生》,但武則天本人瞪大無辜的雙眼,自有仰慕她的男性來拯救。最終連武則天選擇稱帝都是被逼無奈之舉,她只想做個小女人,可惜滿朝無能人。

《羋月傳》更是把自己拍成了宮鬥瑪麗蘇標杆, 甚至由此形成了一套宮鬥劇的標準敘事模板:女主角一定有一個初戀男友青梅竹馬,因為錯失愛人而黑化。進宮後,女主角從皇上身上體驗到真正的愛情,本無意爭寵,卻總是因為太得寵而被攻擊,無奈之下反擊自衛,開始宮鬥。她必定要經歷一次從盛寵到落難出宮的挫折,在宮外遇到一個狂野的漢子,喜歡上她卻心甘情願扶持她,讓她回到皇宮去繼續鬥爭。總之女人哪怕登上權利的巔峰,也全是靠男人成就。

3

和《延禧攻略》的大殺四方相比,《如懿傳》拍的是一群失敗者的故事,用長達87集的篇幅講述宮牆裡的每個人如何以不同的姿勢走向共同的幻滅。

把自己約束得端莊賢淑的皇后在自己孩子一個一個去世之後被害而亡,死前的最後一個願望是讓皇帝喚一聲她的閨名。天真跋扈盛寵一時的貴妃因為向皇帝和盤托出後宮的爭鬥被厭棄而亡。賣主求榮勉強換得皇帝一點憐憫的阿箬被皇帝利用成為他挑唆後宮爭鬥的棋子,最後不得不在夾擊中自盡而亡。

而女主角如懿就是那個最大的失敗者。她原本擁有皇帝的愛,又在皇后去世以後成為繼後,卻依然懷抱著但求知心人的執念,這在皇宮裡無異於緣木求魚。最後在認清皇帝的自私、冷漠以後,自己放棄了富貴榮華,斷髮自我放逐,活成了清宮版“人間不值得”。

這是一個對後宮日常一喪到底的解構法,對觀眾實在不友好,如懿的困惑、遊離早早耗盡了大家的耐心。

如若討論企圖心,《如懿傳》想探討的維度是高階的,它展現了一群被封建皇權異化的人的痛苦生活,物件不僅包括后妃,甚至還包括皇帝本人。霍建華飾演的皇帝敏感多疑,他不在乎所有人,也當然不被所有人在乎。

在劇裡,宮廷畫師郎世寧和如懿討論過一夫一妻制。他給如懿科普,西方一個丈夫只能有一個合法妻子,夫妻雙方無論誰不愛自己的伴侶了,都可以隨時協議離開。受觸動的如懿轉頭和她以為的知心人皇帝討論,乾隆一邊把玩著他的農家樂配色釉彩瓷瓶,一邊不耐煩地連翻幾個白眼,對如懿進行三綱五常、君臣夫妻、嫡庶尊卑再教育,並且為了警告如懿的危險思想,馬上又扶持了新歡向她顯示自己的不可侵犯。

只是看劇的時候會想,表現封建皇權對後宮女子的禁錮這樣的立意,真的有必要動用這麼大的陣勢、以這麼長的篇幅去講述嗎?

從《金枝欲孽》到《延禧攻略》,宮鬥劇不斷降維的14年

《如懿傳》中,弘曆和如懿的感情始於一曲《牆頭馬上》,諷刺的是,弘曆的涼薄寡情一點不輸裴少俊。

《甄嬛傳》夾在《延禧攻略》和《如懿傳》之間,是一個主角最終成功了,卻沒有愉悅感的故事。

它對皇家感情提出了懷疑,甄嬛的成長之路就是她對愛情漸漸死心的過程,原本期待著“只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最後卻親手要了夫君的性命。

但權力成全了她,在她投入宮鬥以後總結過後宮的生存之道:“在這宮裡,有利用價值的人才能活下去,好好做一個可利用的人,安於被利用,才能利用別人。”至於她在完成逆天改命之後給自己的判詞:“臣妾要這天下來做什麼?臣妾要的始終都沒有得到。”不過是一句獨孤求敗的牢騷。

對於甄嬛的蛻變,觀眾給予的更多是豔羨和歎服,而不是憐憫和同情。從這點上來說,它還是對專治投了贊成票。就像戴錦華說的,《甄嬛傳》的火爆充分說明多妻制的結構依然存在於廣大民眾的心理中,所謂“尊卑有序,男女有別” 根本就是他們內心所擁戴的事實。

在對封建制度的控訴上,最早的《金枝欲孽》反而是做得最好的。

它是我看過的宮鬥劇裡唯一一個給後宮的困獸之鬥開啟一道縫隙的作品。最後一集,農民起義打破了宮門,皇帝不在宮中,一片混亂之時,已經是鬥爭老鳥的妃嬪們得以有機會主動對自己的命運做一次選擇。

宮鬥戰敗選手玉瑩選擇放棄唯一的生路死在宮裡,因為一旦她逃了,她的母親就會遭難。贏家爾淳選擇出走,可惜她已經身懷龍裔,恐怕逃得再遠都難以擺脫帝王之家對她的影響,逃無可逃。

如懿對命運的自知,如妃也有。她也沒走,不是因為她不想走,而是因為她知道自己無處可去。她說,“本宮沒有你說的那麼偉大,本宮也想出去看看紫禁城外的生活,本宮不選擇出去不是不願意,只是沒這個本事,本宮16歲那年進宮,這十幾年來,只學會了一個求生的技能,就是謀算人心以及爭鬥竟逐。你們以為我到了外面,有可能平平安安地過日子嗎?這裡就是本宮的家,也是我鈕祜祿如鑰的墳墓。”

玉瑩也好、如妃也好,她們都是被那道宮牆殺死的,而不是被姐妹設計毒害的。還有什麼結局比這個更有力量?《金枝欲孽》用30集的篇幅,已經拍出了後來者再也無法超越的高度。

4

《如懿傳》對導演汪俊來說是個圓夢之作,他早在2010年就拍過一部從形式感到歷史觀都遠高於宮斗的《蒼穹之昴》,劇情圍繞慈禧展開,用她身邊一個小太監的視角,窺探晚清政局。

《甄嬛傳》在《蒼穹之昴》拍完後不久開機,鄭曉龍曾經邀請汪俊進組,但他因為再也不想待在橫店而推掉了。

周迅身上也發生了類似的劇情。甄嬛一角鄭曉龍原本屬意她演,卻因為聽說她不接電視劇了而作罷。事後周迅不無遺憾地迴應說她從沒說過不演哪種戲,只要劇本好。後來周迅和鄭曉龍合作了電視劇版《紅高粱》,又接了同一個原著小說作者炮製的姊妹篇《如懿傳》。

汪俊和周迅對《如懿傳》的理解有一個共同的方向,他們都在想辦法“去宮鬥化”。

汪俊本質上對害來害去的故事無感,他要拍的是一個後宮版《紅樓夢》,或者說是清宮浮世繪:“我倒希望能拍一個宮廷裡邊很多后妃們的日常,午後的陽光下,慵懶地喝點兒茶,品點兒點心,然後聊一聊宮裡的那些事兒,有點兒白頭宮女閒坐說玄宗的這種感覺。”周迅在《表演者言》裡也表達過,她不希望如懿作為一個皇后去參與鬥爭,她不能出手殺死任何人,哪怕借刀殺人間接致死都不行,為此她還對劇本做了改動。

擰巴的是,《如懿傳》原著裡把妃子們的互相戕害寫到了殘忍的新高度,不僅僅是麝香墮胎,還有貓刑:把人和貓一起裝進麻袋裡,隔著袋子打貓,讓它抓人;撕裂子宮等各種陰暗的手段。

從《金枝欲孽》到《延禧攻略》,宮鬥劇不斷降維的14年

《如懿傳》原作小說中,背主求榮的宮女阿箬最終被如懿下令施以貓刑,這一幕沒有在劇中呈現。

這樣的文字和二次創作者的訴求之間有巨大的割裂。而汪俊的興趣所在又和觀眾的期待存在分歧。他自己說:“我覺得宮鬥劇裡可能《甄嬛傳》已經到了極限了,但是觀眾又愛看宮鬥,那麼要不要迎合?你肯定要做一部分,肯定要有宮斗的。我整個剪接,包括拍攝過程中,都是在糾結一個平衡,我是引領,還是妥協迎合?有時候這場戲我個人特別喜歡,但是可能節奏慢,觀眾可能覺得要快進的時候,狠心一咬牙,啪,剪掉,這是很痛苦的一個過程。所以我覺得引領還是迎合,這可能是導演一輩子都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進退兩難中哪頭不靠,是《如懿傳》反響平平的原因。但正如汪俊所說,宮鬥這種看似有歷史背景,實際上刻意隔絕了現實大環境的故事模式,除了給觀眾提供一個角鬥場坐席,讓大家獵奇之外,也很難有更多的價值了。

| 最後推薦兩部劇

它們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宮鬥劇, 但卻是比宮鬥更復雜豐富的後宮女子圖鑑。

一個是《少年天子》。

這部劇拍的是順治時期,他6歲登基,在位18年,只活到24歲。因為民間總有順治不是早逝而是削髮出家的傳說,所以這部劇也可以說是失敗者的故事,或者說是一群少男少女在宮牆裡從天真美好到變成囚徒的故事。這裡的主角們沒有如懿那麼浪漫各個都想求真愛,他們只是想做個活生生的人,卻依然不被允許。大家都被壓抑的當不成自己,只有會裝傻的人和真傻子才能活下去。在這部劇裡,很多演員留住了自己最青春最美好的時候,對鄧超、郝蕾、楊蓉、霍思燕來說,都是至今也無法被忘記的代表作。

一個是前文裡提到的汪俊作品《蒼穹之昴》。

它藉由一個狀元和一個太監兄弟倆的視角,展現了一個多面的、難以用好壞來界定的慈禧。哥哥文秀看到的是慈禧在前朝參政時的獨斷專行,弟弟春兒身為慈禧身邊最得寵的紅人,看到的卻是她的慈祥和溫情。就像劇中皇帝說過的那樣,親爸爸(光緒對慈禧的稱呼)從小撫養我長大到現在二十幾年我依然猜不透她。可以說《蒼穹之昴》拍的是一種史觀:故事裡沒有絕對臉譜化的人,只有人性豐富的毛邊。

文章為每日人物原創

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