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阿諾德學說的理解與認識天蠍神經俠侶 2016-03-23

美國女心理學家阿諾德(M。Arnold)於本世紀50年代提出了情緒的評定—興奮學說,該學說強調情緒的來源是對情境的評估,而這種評估是在大腦皮層產生的。阿諾德舉例說:在森林裡看到熊會產生恐懼,而在動物園裡看到關在籠子裡的熊卻不產生恐懼。情緒產生取決於人對情境的認知和估價,透過評價來確定刺激情景對人的意義。因此,阿諾德給情緒下定義為:情緒是對趨向知覺為有益的,離開知覺為有害的東西的一種體驗的傾向,這種體驗傾向被一種相應的接近或退避的生理變化模式所伴隨。

依照阿諾德的學說,情緒是這樣產生的:情緒刺激作用於感官器產生的神經衝動上傳至丘腦,在丘腦更換神經元后再傳到大腦皮層。在皮層上產生對情境的評估。這時只要情境被評估為對有機體有足夠重要的意義,皮層興奮即下行啟用丘腦系統,並影響自主神經系統而發生器官的變化。這時外周變化的反饋資訊又透過丘腦傳到大腦皮層,並與皮層最初的估價相結合,純粹的認識經驗即轉化為情緒體驗。

由此可見,阿諾德的學說接受了詹姆士—蘭格學說的外周反饋觀點,而不同意坎農關於丘腦抑制的觀點。她認為整個情緒過程均為大腦皮層興奮的結果。她與詹姆士的不同可從如下模式中表明:

對阿諾德學說的理解與認識 2016-03-23

深奧,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