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國》為什麼喜歡披頭散髮?小葫蘆2020-11-22 12:13:43

導演為了體現馬超的野蠻,把馬超的部隊塞進了猴子那種“嗷嗷嗷”的特效。

導演為了體現的西涼軍的原始,弄得馬騰韓遂一個個都跟部落的大酋長一樣。

導演為了體現上戰場和下戰場的不同,就讓上戰場的人不管將軍小兵統一披掛上陣,下戰場統一長髮披肩。

導演為了體現荀彧的牛掰,把郭嘉的十勝十敗論按到了荀彧身上。

導演還為了體現許褚的勇敢,在曹操割須棄袍的時候,安排了許褚去頂替曹洪救曹操。

導演還特地復活了祖茂,讓他出現在了赤壁之戰上獻計獻策。

導演想讓羅晉殺青,特地安排了人鑿漏了漢獻帝的小船。

導演讓公孫瓚說出了“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詩句。(唐朝 高適)

然後,長坂坡出現了世界首架直升飛機……

bug太多了,懶得說了,這樣說下去,我能給你說到明天天亮。

————————很多人問直升機的梗,現在補上圖

新《三國》為什麼喜歡披頭散髮?

新《三國》為什麼喜歡披頭散髮?wenwU2020-11-24 00:19:42

馬超雖有羌族血統,但不應認定為其為羌族,作為割據勢力首領,披頭散髮確實難以想象。諸葛和司馬的披髮更是不可能,應該屬於導演的藝術加工。從現存的一些名畫上其實也可以看出, 即便是少數民族,也沒有披頭散髮的情況,更不用說中原王朝的貴族了。

閻立本《步輦圖》

新《三國》為什麼喜歡披頭散髮?

《韓熙載夜宴圖》

新《三國》為什麼喜歡披頭散髮?

古人對頭髮是相當重視的, 正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男子20歲時候,會舉行成人禮,即冠禮——把頭髮統一盤成髮髻,帶上帽子。但是根據不同的情況,日常時候,也可以用髮簪、布條等各種髮飾裝飾。

而披頭散髮的人,被視為沒有禮儀。張岱在明朝滅亡的時候,就匆匆地逃往山林中避難,他在《陶庵夢憶》中寫道:“陶庵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髮入山,駭駭為野人。”國破家亡,沒有去的地方,所以就披著頭髮跑進了山裡,像個野人一樣。

新《三國》為什麼喜歡披頭散髮?知乎使用者2020-12-27 17:47:17

披頭散髮,無論男女,在古代都是不現實的。

因為古代衛生醫療條件堪憂,洗澡洗頭容易感冒,感冒了又容易發展成高燒,古代沒有特效藥,高燒是容易死人的,誰也不敢拿命賭,可是不清潔頭髮,又有油汙頭皮屑和風塵汙漬、進而滋生蝨子跳蚤等寄生蟲,所以古人為了防止洗頭和保持衛生,發明了篦子,比梳子要密集得多,所以自古有“賊過如梳,兵過如篦”的說法,形容官軍比變民軍搶掠的還狠,這玩意兒到八九十年代的農村還有人用。

新《三國》為什麼喜歡披頭散髮?

這個篦子就是專門清理頭髮的頭皮屑、頭油、汙漬和蝨子跳蚤的。

在古代不能經常洗頭,如果你披頭散髮,像這樣:

新《三國》為什麼喜歡披頭散髮?

或者這樣:

新《三國》為什麼喜歡披頭散髮?

風沙塵土沾滿頭髮,加之頭皮屑頭油,一天兩天你可以忍,到了十七八天,蝨子跳蚤各種寄生蟲都來了,隨著寄生蟲而來的傳染病也隨之來了,那個癢~那個味兒~你再美,你頭頂生倆爛瘡試試?

所以我國古代中原地區,只要成年男女都是束髮的,把頭髮紮起來或盤起來到頭頂,女性也會把頭髮紮成麻花辮,減少頭髮與風塵的接觸面積,同時還有一定的保暖作用。

新《三國》為什麼喜歡披頭散髮?

虛假的中原男兒。你扎個馬尾,散在後面,束髮的意義何在?

新《三國》為什麼喜歡披頭散髮?

真實的中原男兒。把頭髮扎死來盤到頭頂,用繩子套布裹住,或用簪子固定住。

類似的,古代北方遊牧民族,也不是這樣的:

新《三國》為什麼喜歡披頭散髮?

在戈壁草原,風沙漫天,塵土飛揚,你披頭散髮,你很勇啊!

惡劣的氣候,使得他們不能單純依靠頭髮保溫,所以普遍戴帽子,可是你戴上皮毛帽子,和頭髮汙垢長期接觸,就會滋生跳蚤蝨子寄生蟲,所以很多遊牧民族是把頭頂的頭髮乾脆剃了的,只保留周邊頭髮,配合大皮毛帽子,用以保溫。

新《三國》為什麼喜歡披頭散髮?

類似的,日本人的月代頭,最早也是關東武士們剃的,理由同上,隨著武士階級的崛起,這種髮型也流行起來。

新《三國》為什麼喜歡披頭散髮?

新《三國》為什麼喜歡披頭散髮?知乎使用者2020-12-27 18:40:54

說明新三國,或者新一批製作人沒有文化。

或者沒有相關的文化。

中國古代人男子十五歲之後,是要束髮的。總腦袋一圈,不能有絲縷飄在外面,所有的頭髮都要梳成一個髮髻的,絲毫不能亂,上面戴頭巾和冠。如果你不這麼做,那麼你就是不知禮節,沒有教養。

什麼人不束髮呢?不服禮法的隱逸之士、和尚、狂人、身處蠻夷之地的野人。

孔子稱頌管仲,講“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意思是如果沒有管仲九合諸侯,率領大家抵抗野蠻人的侵略,那我們都要被野蠻人統治,接受野蠻人的文化,和他們一起披頭散髮了。在古人看來,束髮就是文明的標誌,是非常重要的!

你看老版水滸就很懂這個,裡面的扮相,上到徽宗皇帝、高俅太尉,下到宋江這樣的基層小吏,再到李逵這樣的市井潑皮,平日打扮頭髮都是嚴格地束起來的。

以武松的髮型變化為例,他前期是白身、都頭,頭髮嚴整地束起來,一絲不亂;犯了罪披枷帶鎖,頭髮還是束起來的,但是雙手受限不能整理,才有點亂了;再後來出家去當頭陀,與正常的社會生活告別,才開始披頭散髮。

再比如老版三國,裡面男性漢朝人物,全部束髮的。不束髮的就是借東風時裝神弄鬼的孔明,和野蠻人孟獲。

新三國裡這些披頭散髮的人士,如果被洛陽北部尉曹操看到,極可能會被捉去亂棍打死。

新《三國》為什麼喜歡披頭散髮?尤娜Yuna2020-12-29 13:57:48

披頭散髮的形象,其實是一些早期(80年代以前)香港武俠片裡常用的。這些片子裡角色普遍是江湖中人,披頭散髮的形象,是為了表達他們“不受禮法約束”的匪氣。

新三國的導演、編劇、製作人們普遍出生在50~60年代,60年代為主(老三國則普遍是30~40年代,40年代為主)。上面提到的香港武俠片,恰好伴隨了這些人的成長歲月。

尤其當他們來到40歲左右的成熟年齡,也就是上世紀末本世紀初時,男性留披散長髮或中長髮,仍屬於被時尚圈認可的審美。這一點可以參考Beyond或者F4各自年輕時的照片。

這就進一步使得他們這一代人的審美,發生了固化。在他們看來披頭散髮就是帥酷炫,現代人可能受限行規沒法那麼隨意,但讓古代人披頭散髮完全沒問題。

我的父母都出生在60年代初,和新三國的導演編劇們基本同齡。當初一起看新三國的時候,他們吐槽的也只是劇情和演員演技,並沒有對造型提出什麼異議。

可見這其實應該算一代人的審美傾向問題,倒也不能說是多主觀的問題。不過身為導演、編劇、製作人而非普通人,罔顧歷史常識,讓這種傾向體現在了最終作品裡,仍然是應該受批評的。

順便提個細節:老三國披頭散髮的,要麼是南蠻、西羌等少數民族(包括在羌地長大的青年姜維),要麼是在諸葛亮祭天禳星這種場景,唯一一個例外的,在廟堂上披頭散髮的是司馬炎。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寓意,意味著豪傑並起的亂世結束,一個統一卻崇尚玄學、荒唐糜爛的朝代開始。

新《三國》為什麼喜歡披頭散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