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和錢鍾書在革命期間的事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5-10-21 回答

錢鍾書是當時被譽為“民國第一才子”。當1932年春,楊絳考入清華大學研究院的時,錢鍾書就已在三年級本科生中赫赫有名了。名氣很大,新生一入校便都會知道他。一般低年級的學生根本不敢冒昧去拜訪他,所以許多新生都有覺得他很神秘,更想一睹他的風采。

1932年春天,在一個風光旖旎的日子,楊絳在清華大學古月堂前結織了這位大名鼎鼎的同鄉才子。楊絳初見錢鍾書時,他穿著一件青布大褂,一雙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大眼鏡。錢鍾書的個頭不高,面容清癯,雖然不算風度翩翩,但他的目光卻炯炯有神,在目光中閃爍著機智和自負的神氣。而站在錢鍾書面前的楊絳雖然已是研究生,卻顯得嬌小玲瓏,溫婉聰慧而又活潑可愛。錢鍾書侃侃而談的口才,旁徵博引的記憶力,詼諧幽默的談吐,給楊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兩人一見如故,談起家鄉,談起文學,興致大增,談起來才發覺兩個人確實是挺有緣份的。1919年,8歲的楊絳曾隨父母到錢鍾書家去過,雖然沒有見到錢鍾書,但現在卻又這麼巧合地續上“前緣”,這不能不令人相信緣份!而且錢鍾書的父親錢基博與楊絳的父親楊蔭杭又都是無錫本地的名士,都被前輩大教育家張謇譽為“江南才子”,都是無錫有名的書香世家。真所謂“門當戶對,珠聯璧合”。當然最大的緣份還在於他們兩人文學上的共同愛好和追求,性格上的互相吸引,心靈的默契交融,這一切使他們一見鍾情。1933年,錢鍾書與楊絳訂婚。1935年至1938年兩人一同前往英國牛津大學求學,後轉往法國巴黎大學進修。

1947年錢鍾書先生在寫作《圍城》期間,由於當時生活拮据,如果錢先生把時間用來寫長篇小說,而少上課的話,錢便就掙的少了。這時楊絳便把保姆辭退,一個人擔負做飯、洗衣服等家務,只為省點錢,少一份支出,這樣錢鍾書便可以少教些課,多一些時間寫長篇。從另一個意義上講,這是楊絳對自己的犧牲。我們不難理解,對於一個惜時如命的學者,這意味著什麼。

1966年 “文化大革命”爆發。錢鍾書、楊絳均被“揪出”作為“資產階級學術權威”,經受了衝擊。有人寫大字報誣陷錢鍾書輕蔑領袖著作,錢鍾書、楊絳用事實澄清了誣陷。

1966年,楊絳和錢鍾書先後被打成“牛鬼蛇神”,雙雙接受“改造”。這對於有些人來說,簡直是噩夢。但就是在那些苦難的日子裡,錢鍾書也保持著一份少有的幽默。比如被迫剃了“陰陽頭”,別人會覺得受了莫大的侮辱,而錢鍾書卻說:“小時候老羨慕弟弟剃光頭……。。。。。果不其然,羨慕的事早晚會實現。”還和夫人楊絳一起相互欣賞彼此的陰陽頭。

1969年11月,錢鍾書作為“先遣隊”去河南省羅山縣的“五七幹校”。不久,“五七幹校”遷至淮河邊上的河南息縣東嶽。1970年7月,楊絳也來幹校。幹校的生活極其艱苦,兩人仍舊相依為命,在特殊的年代依然保持了極其樂觀的生活態度,一起等待著黑暗的過去。

1981年楊絳出版了散文集《幹校六記》。從衣食住行、同志之誼、夫妻之情等瑣事中反映知識分子於“文化大革命”中在幹校的勞動生活。

1998年12月19日晚8時三刻許,錢鍾書先生病危,凌晨7時許逝世。楊絳堅持錢鍾書的遺願,要求後事一切從簡,遺體由二三親人護送,不舉行任何悼念儀式,不保留骨灰,並懇辭花籃花圈。之後她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將錢鍾書的作品整理出來,還把他密密麻麻的讀書筆記發表,之後又將他們二人全部稿費和版稅捐贈母校清華大學設立“好讀書”獎學金,獎勵好學上進、成績優秀、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使學生能無後顧之憂地完成學業。

一家三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問去作,但在最困難的時候,楊絳全部挑起負累,讓丈夫、女兒集中精力做事情。這當中包括錢鍾書病重和女兒錢瑗住院期間,她每天要去探望,當時錢鍾書已經不能進食,她總要打各種各樣的果泥、肉泥來為錢鍾書改善營養,就連魚肉也要用針一根根把刺剔除,而她自己倒可以“將就”!

錢,楊二位一生不管在多麼艱難的時刻,始終心手相依,樂觀的面對一切人生中的事情。從一見鍾情到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給我們更多感動的同時,也告訴我們,真正的感情是在最艱難的時候,也不會放開彼此的緊握的手。一起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