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正在撤退的美軍陸戰一師)

在中國人民志願軍介入朝鮮戰場後不久,由宋時輪指揮的第9兵團就渡過了鴨綠江,在長津湖地區包圍了由愛德華·阿爾蒙德指揮的美國第10軍(包括大名鼎鼎的海軍陸戰隊第1師)以及英國第41皇家海軍陸戰突擊隊。從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6日,戰役持續了十天,最終以第10軍衝破包圍圈撤退而告終。在這場戰役中,雖然第9兵團有絕對的人數優勢並完成了包圍,但由於低溫,給養不足和武器裝備的劣勢,還是使得美軍得以突圍。不過戰後總結中,也不難看出,除了最後迫不得已放跑了敵人,志願軍還是打出了一次付出慘重的勝利。

總之,這就是長津湖戰役的大概描述。但是熟悉戰史的朋友肯定會知道,在這場戰役中,雙方的非戰鬥減員都達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程度。在中方的統計報告中,第9兵團非戰鬥傷亡的人數甚至超過了戰鬥傷亡。而同時,美軍陸戰一師的非戰鬥傷亡也達到了驚人的7000以上。這就不得不提到在這場戰役中的一些雜事了。

最寒冷的冬天

在一切之前,我們必須瞭解這片戰場的自然環境。朝鮮半島全境屬於溫帶季風氣候,但是北部地區由於沒有東韓暖流的影響,導致氣候相對寒冷,類似於我國東北地區的內陸氣候。而位於朝鮮咸鏡南道長津郡的長津湖則更是如此,該地氣候苦寒,一般在10月下旬便會入冬。去年的11月末至12月初期間,平均最高溫度大約零下3度,最低溫度大約零下15度。

這還只是近期的資料!1950年的冬天是朝鮮半島自1900年以來氣溫最低的冬天,國內經常將其稱為“50年來最寒冷的冬天”。11月14日,一條來自西伯利亞的冷鋒來到了長津湖地區。該地區平均氣溫立即達到了零下20度左右,最低氣溫更是達到了恐怖的零下36度!為了對比,我們可以瞭解一下南極大陸的年平均氣溫——零下25度。也就是說。長津湖在那個時段的氣溫可以與地球上最苦寒的南極洲的外圈相提並論。當地居民在冬季甚至無法在外面長期活動。

風刀霜劍——長津湖戰役雜談

我在google地圖上找的位置

少爺兵的憂鬱

首先,我們來聊聊美軍方面的事情。提到美國軍隊,大家會想到什麼?午餐肉,無止境的火炮和空中火力支援,高度機械化的部隊。但在長津湖戰場上,美軍的日子並沒有大家想的那麼好過。糟糕的地形和極低的溫度使得卡車和戰車的發動機時刻有熄火的風險。發動機熄火之後,就必須要用那種吵得要死的小型發電機充電重啟,而為了保證發動機正常工作,有的部隊甚至一小時重啟一次發動機。當然,就算髮動機正常工作,戰車也不一定能開起來,因為履帶會凍結在雪地上,這時候,只有用後面的戰車來推動,才能讓趴窩的重新動起來。液體的情況更加糟糕,冷卻液和潤滑油在極寒下冰凍,車輛的油料管也被凍裂,甚至有的美軍幹出了用軟糖修補管子的事情。

通訊器材也異常糟糕,在高層指揮部,軍官們能收到司令部發來的最新訊息。然而在基層,美軍官兵就只能依靠老式的裝置來通訊。有時候,這些裝置乾脆不工作了,直接把部隊帶回“基本靠吼”的狀態。

渡過水域,依舊是一個巨大的問題。毫無經驗的美軍會選擇穿著內衣,這使得他們必須在之後用體溫來烘乾衣物。至於中國人,他們在長征的時候就已經發現了這個問題。

長津湖戰役時美軍的空運可謂舉世聞名。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美軍在初期只能選擇以空投的方式來補給物資。但是一開始,空投的大部分物資因為精度——甚至乾脆就是預定地點根本就不對——大部分並沒有到美軍手上,而是給了志願軍。其中最重要的M19自行高射炮的40毫米炮彈則一發都沒有補給成功。

這種情況在後期得到了緩解,大量的物資以空投包裹的形式抵達了美軍陣地。在從柳潭裡到下碣隅裡這段只有22公里的突破中,全靠美軍運輸機空投油料才保證了運輸車輛的正常行進。但是就算這樣,8門兵第4營的155毫米榴彈炮牽引車所需的燃料依舊送到了志願軍那邊,這使得美軍被迫放棄了這些威力巨大的火炮。

12月1日,下碣隅裡的野戰機場終於修建完畢。但是這個機場的跑道長度只有880米,寬則僅15米。根據下碣隅裡的海拔高度和飛機起降技術要求,至少需要2300米的跑道才能讓飛機安全起降。但是能在這冰天雪地裡整出一個機場已經非常不容易了。陸戰1師在1日下午2時30分進行了飛機首次試航。第一架C—47運輸機降落成功,又運載著24名傷員起飛。這證明了機場是完全可用的。直到撤退開始的6日,總計4468名傷員被運走。飛機不僅帶走了人員,還運來了在空投中容易受損的藥品、器材等物資和537名傷愈歸隊的陸戰1師官兵。而整個空執行動中,只有兩架C-47因降落事故報廢,人員無一傷亡。

而美軍空執行動最有名的一個瞬間,無非“空投大橋”了。為了修補被志願軍炸燬的水門橋,師工兵參謀兼第1工兵營營長約翰·帕特里奇中校唯一想到的辦法就是用M2車轍橋的部件進行架設。而唯一獲取這些部件的方式,就是空投。帕特里奇在6日乘座直升機對水門橋進行了考察,他認為至少需要4套部件。

風刀霜劍——長津湖戰役雜談

風刀霜劍——長津湖戰役雜談

而在考慮了空投的損失後,他要求了8套。中校要求在連浦機場進行試投。在一開始的空投試驗中,鋼樑落地時的巨大沖擊力把自己撞得扭作一團,根本無法使用。幸好赫塞爾·布拉辛格姆上尉急中生智建議同時使用兩個大型降落傘。12月7日,8套M2車轍橋部件被空投到古土裡,美軍工兵部隊收到了6個鋼樑(其餘2箇中1個落到志願軍陣地,1個著陸時損毀)和3個木製車轍板(另1個在著陸時損毀)。陸戰1團工兵部隊裡的查爾斯·沃德中尉正好在陸軍工程兵學院專門學習過車轍橋課程,二戰中還曾在車轍橋連服役,而他手下的4輛重型卡車又恰恰能運送車轍橋部件。與其說這是巧合,不如說這是美軍體系化,專業化的成果。總之,12月9日,水門橋在三個半小時被修復完畢——雖然真的非常勉強,甚至在使用時還出了一點小事故,但一千多輛車輛、戰車都從這座橋樑上透過。當然,還有一萬多士兵和大約4000名朝鮮難民,甚至還有難民的耕牛。即使志願軍破壞了三次水門橋——就連橋基都炸成了殘骸,美軍還是將這座擁有重大價值的橋樑修補完畢, 這簡直就是奇蹟!

風刀霜劍——長津湖戰役雜談

補給問題

美國人的境遇已經很糟糕,但是在中國人這裡,情況只會更差。第九兵團在整個長津湖戰役中減員共4。1萬人——其中凍傷減員高達2。9萬人,超過總減員數50%,高於戰鬥減員,佔兵團總數32。1%。甚至第二十七軍有一個連成戰鬥隊形直接凍死在陣地上,而第二十軍則有兩個連被成建制的凍死。

風刀霜劍——長津湖戰役雜談

影視劇照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情?那是因為,正當美軍躺在舒適的羽絨睡袋,身上裹了一層又一層防寒衣物還出現大面積凍傷的同時,很多戰士們身上只有適合南方地區冬季的衣物。

據官方資料記載,共發棉絨帽185,952頂,布棉帽31,000頂, 共發棉帽216,952頂。發邊防棉大衣38,711件,五零年大衣87,963件,四九年大衣39,127件,舊大衣60,860件,共發棉大衣226,661件。釋出棉鞋20,000雙,棉皮鞋176,653雙,棉膠鞋71,178雙,日式氈靴45雙,共發棉鞋267,876雙。共發棉手套186,813副,棉背心185,876件,絨褲186,650條,美國被850床,血被29,100床。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11月13日,財政部下欠的舊大衣60,473件被全部撥給第九兵團。另外還撥給第九兵團舊棉大衣30000件,第九兵團在90000件大衣中選舊棉大衣60460件,其餘的則根本無法使用。而就算是這些舊大衣,裡面也有很大一部分是薄大衣。不難發現,發到士兵手裡的大多是禦寒功能較差的單薄衣物。而像美國被這種稀缺物資,則發給了團以上幹部,普通士兵根本見都見不到。在戰爭初期,根據一組基於1,276名手部凍傷傷員的統計,其中1,186名(93%)無手套,有手套的僅有90名(7%)。另一組1,521名足部凍傷傷員中,723名(47。5% )穿單膠鞋,522名(34。3%)穿棉鞋,而有276名(18。1%)穿單布鞋。膠鞋雖不吸溼,但妨礙腳汗蒸發,而使鞋內溼度增加,以致易發生凍傷。

風刀霜劍——長津湖戰役雜談

五零式大衣

風刀霜劍——長津湖戰役雜談

這是實物照

在戰鬥期間,志願軍部分部隊雖有難得的火力配備,卻不能發揮。第二十軍和第二十七軍追擊陸戰一師的過程中,重型火力全部無法跟上前進的步伐,只有少量輕火炮伴隨步兵。更糟糕的事情是,面對美軍的鋼鐵戰車,志願軍唯一能依仗的只有不到10具的90毫米火箭筒。馬克沁機槍的冷卻液的確很冷——已經成了冰坨,迫擊炮的炮管在低溫下變形,堪用的輕機槍必須每兩個小時打響一次來保證它始終處於能開火的狀態。在志願軍手裡,最常見的重武器不過是美軍蔑稱為“震撼手雷”的木柄手榴彈。

食物同樣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在朝鮮戰爭史中,“炒麵”一般都作為志願軍戰士的主食出現。根據官方下達的要求,炒麵應有70%為麥麵粉,30%為高粱米粉,也可以用玉米麵粉或大米麵粉替代。除此之外,每百斤炒麵還應新增半斤食鹽。在戰爭剛剛開始的時候,人民政府就動員瀋陽地區各單位準備炒麵以供戰需。根據任務指令,炒麵的最低數量應為二百七十六萬斤。除了炒麵之外,餅乾在戰士之中也是極為常見的食品。由於運輸能力不足,部隊忙於戰鬥無法做飯等問題,戰鬥部隊經常整天都無法吃上一頓飯,就算能吃到,也是涼飯冷盤。所以第九兵團給志願軍高階將領建議,趕製餅乾以作為乾糧——畢竟餅乾可以即食,冷了也不會不好吃。

風刀霜劍——長津湖戰役雜談

正在準備炒麵的中國人民

凍瘡

禦寒裝備的不足帶來的一個巨大問題就是:在整場朝鮮戰爭中,“凍傷”這個詞就像一團揮之不去的陰霾,永遠纏繞在志願軍將士們的心頭。雖然在戰爭的第三年,凍傷佔戰傷總數的比例僅為1。5%,但是長津湖戰役期間,這個比例達到了令人震撼的14。5%——幾乎是六分之一。

在正常情況下,凍傷一般發生於顏面,手部等裸露在外的部位。而戰鬥期間,由於潮溼的鞋襪很難得到及時更換和烘乾,或因為堅守陣地而不能作較大範圍的活動,因此下肢凍傷的情況佔了絕大多數。根據20軍在長津湖戰役後的統計,發生的12,848例凍傷中,85。1%為下肢凍傷。在其中,佔大頭的又是腳趾凍傷,佔凍傷總比例的75。2%。在戰爭初期,下肢凍傷佔總比甚至達到了92。6%。而在蘇聯衛國戰爭中,下肢凍傷佔凍傷總數的比例大約是90%。除此之外,其他部位的佔比也與衛國戰爭的情況類似。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看出朝鮮戰爭實際上是二戰的延續。

而長津湖戰場所位於的東線戰場,發生凍傷的次數不僅比西線更多,程度也更甚。在戰爭早期階段,東線部隊中三,四級凍傷比例大約為西線的一半。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比較複雜,比如東線地區的氣候較為西線更加惡劣,戰鬥更加劇烈,補給無法跟上部隊的前進速度。而且,由於長津湖地區計程車兵大多為南方地區出身,對寒冷沒有實際認識,不管是防凍意識還是技巧,亦或是耐寒能力都遠不如西線的北方士兵。

而凍傷最根本的成因,最主要是浸溼和禦寒裝備的不足。禦寒裝備上文已提及,便不再贅述。而浸溼則是足部凍傷最常見的原因。長津湖戰役期間,第九兵團98。3%的凍傷傷員在凍傷前足部就已經浸溼。浸溼的原因一是由於在雪地或涉水追擊敵人,二是因為運動烈度大,但在戰鬥情況下腳汗多而無法及時更換鞋襪而導致。在凍傷前足部就已浸溼的原因中,雪浸的比例約為71%,涉水則為23%,這兩個佔了絕對多數。

最令人惋惜的一點是,即使已經凍傷,志願軍戰士仍然不肯放棄戰鬥,這導致原本較為輕度的凍傷迅速惡化為重度,甚至危及生命。在長津湖戰役期間,有90%以上的凍傷傷員選擇堅持一天以上再撤下戰場。這種現象極大增加了志願軍凍傷的發生和程度。

(凍傷部分,由於圖片會造成巨大的精神汙染所以不放了)

風刀霜劍

最後,我希望能透過這篇文章讓大家瞭解到朝鮮戰爭時期中方與美方在戰爭的裝備和戰術以外還存在的,不可忽視的差距。這些差距出現在後勤,醫療,技術甚至思想各方面。不得不說,朝鮮戰爭讓中國軍隊第一次見識到了什麼是真正的現代化軍隊,也讓中國人學到了先進的東西。從朝鮮戰爭以後,中國軍隊就開始大力建設,直到對越作戰期間,終於也可以像美國人一樣用鐵雨來給敵人最深刻的恐懼。終於也可以讓士兵盡情地開火,吃上熱飯,不再過多地顧慮氣候與地形的威脅。是的,朝鮮依舊是風刀霜劍,但是中國人已經有了抵禦這鋒利刀劍的盔甲。

Q&A時間:

Q: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

A:因為我搞到了一些資料,所以就寫了。

Q:為什麼圖片那麼少?

A:因為志願軍拍的圖片又少又糊,美軍的照片確實又多又清晰,但是放多了感覺屁股歪。

Q:為什麼文章那麼散?

A:因為這本來應該是好幾篇短文章,不過我覺得發短文章出來不太好就合起來了。

Q:你不是說退乎了嗎,怎麼又回來了?你個騙子。

A:因為知乎突然給我塞了一堆粉絲,我好爽啊!

Q:還有什麼遺言?

A:都來關注我的嗶哩嗶哩賬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