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饅頭,奇思妙想夜是關於歷史人物的腦洞故事,儘量貼合人物的真實個性,也儘量呈現出來精彩的故事,絕對不還原歷史,如有雷同,大概是你抄我。

後來透過閒聊,我發現這位老前輩曾經是熱能方面的教授,拜他所賜,我學到了許多關於冷卻塔的知識。他也允許我欣賞他的藏品,裡面的東西大都古舊,需要費很大的精力去打理,因為不少東西都要避免光線,所以房間很是陰暗。所以我在他的藏品中發現了一個殘缺的頭骨的時候,是被嚇到的。

那個頭骨看上去很小,已經破損得厲害,有些地方好像被什麼東西磨過一樣,縫隙中粘著一些黑色的灰塵,看上去已經很久了。它的旁邊散落著一些細碎的骨頭。

我打算用水晶把這個補完整。教授說。

這可不是個小的工程啊,我小心翼翼地將頭骨放好,心裡產生了疑問,怎麼會損壞得這麼徹底呢?難道這個主人是在戰爭年代被炸死的?

你的想象力歪了。教授糾正我,然後告訴我,這個頭骨是他的朋友多年前去往英國,花了大力氣弄來的當時充當“人柱”的人的骨頭。

他告訴我,在倫敦塔關押過數不清的政治犯和大批皇室成員,這個英國的陰森的監獄就像一個冷漠的見證者看著英國血腥的王室鬥爭。其中也有不少人懷著極大的怨氣死在了倫敦塔中,他們的靈魂沒有升入天堂,而是化成鬼怪在倫敦塔遊蕩,伺機報仇。當時有人提議,用活人的屍骨來充當倫敦塔的基石,防止這些幽靈走到倫敦塔外面去。

當然,後來這些骨殖都被帶走埋在了倫敦郊區的墓園裡。教授安慰我,然後給我講了一個倫敦塔的故事。

1553年,伊麗莎白·都鐸被她的姐姐瑪麗一世關進了倫敦塔,當時剛剛年滿二十歲的伊麗莎白還是個稍有怯弱不會反抗的少女。在倫敦塔中的幾個月,瑪麗一世為了防止這個妹妹有想要取代自己的心思,所以講處死了伊麗莎白母親的刀斧,懸掛在她的床頭,以便要求她時刻謹記自己的身份,不要篡位。

這把斧子曾經在某個夜裡割破了伊麗莎白的額頭,額頭上的鮮血滴在倫敦塔的地面上,看上去和漆黑骯髒的地面融為一體。伊麗莎白忍受著痛苦和悲傷,一度想要了結自己的生命,她拿著僅有的錢去託看守人帶進來一瓶毒藥,然後重新躺在床上睡著了,想要最後享受一夜活著的夜晚,第二天清晨就自盡。

可是當天夜晚她做了一個夢,這個夢過於真實,以至於她自己都分辨不出來什麼是夢境,什麼是真實。在那個夢裡,她看到提著自己的頭顱遊蕩的一個幽靈,那個幽靈身材纖細,捧著的頭顱雖然猙獰,但是卻依然是一副傾城美貌。幽靈告訴公主,她是遊蕩在塔中的她的母親,安妮·博林皇后,是血親的血讓她得以見到自己的女兒。

安妮·博林皇后是伊麗莎白的父親,亨利八世的第二個妻子,她工於心計,年輕貌美,很快就從亨利八世的情婦爬上了王后的寶座。只不過她的野心慾望太過於不加掩飾,使本就花心好色的亨利八世很快厭倦了她,後來將她關入倫敦塔並處死了她。她的怨氣得不到消散,所以化為幽靈夜夜在倫敦塔哭泣遊蕩,發出怨恨的詛咒。但是因為人柱的作用,導致她始終不能走出倫敦塔去報復那個負心殘忍的國王。這一次她的女兒伊麗莎白也被關進了倫敦塔,透過血親的血,讓她得以找到一個報復的出口。

她捧著她的那顆頭顱,頭顱的嘴巴一張一合,給伊麗莎白講述了她所有的政治鬥爭的經驗,包括她的那些親信的分佈。這裡她提到了一位牛津伯爵,告訴她這個叫做愛德華的年輕人擁有大量的知識和這個時代不瞭解的智慧,只不過在自己活著的時候他年紀太小還沒有得到重用。最後,她告誡女兒,自己一定要把詛咒帶給亨利八世的其他子女,她要伊麗莎白去尋找自己的屍骨,然後把屍骨帶出倫敦塔,以便讓亨利八世所有的直系親屬都受到詛咒。

在那個時候,所有死在倫敦塔的人,都被人分屍之後丟棄在地下室,被黑泥包裹著成為了倫敦塔牆角的一團垃圾。腐臭的味道被泥沙的腥味阻隔,倒是聞不出來了,可是那裡依然是一個噩夢一般的地方,放眼分不清哪裡是牆壁哪裡是地面,到處都是死亡。

被害怕和仇恨矇蔽了雙眼的伊麗莎白沒有想到自己也是亨利八世的血親,也許是出於心底的一股莫名的報復的慾望,她來到了地下室,看到了那些被黑泥包裹的有的已經腐化成白骨的屍首,強忍住害怕和想吐的慾望,翻了無數屍體,終於找到了自己母親的斷頭女屍。當時地下室的工具有限,她只能用一些隨身的小工具和自己的雙手來將母親的屍身挖出來。當時的安妮·博林已經化為了白骨,與覆蓋她的汙泥融為一體,在倫敦堆積著大量汙穢的地面上被腐蝕得看不出來人形,再加上伊麗莎白自己毫無經驗強行取出,所以骨頭損毀了不少,她的頭顱被碰壞,在顴骨的地方留下了一個很深的磨痕。

當她找到母親的屍骨幷包裹好之後,那位奉命替她找到毒藥的下屬回來了,帶來了一個她如何都想不到的人——牛津伯爵愛德華。

愛德華現在已經是一個英俊的少年,他一身黑衣打扮,沒有讓旁人認出來自己是誰,至於他到底是怎麼進入倫敦塔這個封閉的牢房的,連伊麗莎白自己都說不清楚,不過有一點可以認定,這個人是一個博學到讓人害怕的人。很長一段時間裡,伊麗莎白甚至認為這個人擁有某種不知名的巫術。

伊麗莎白拜託愛德華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讓自己離開倫敦塔,哪怕是依然被囚禁也無所謂,只要不在倫敦塔裡面。愛德華看著公主血跡斑斑的雙手,雖然他心中已經隱隱感覺到要發生什麼,可是還是同意了。

不久以後,伊麗莎白從倫敦塔遷到了郊外的一處莊園,這個時候她已經不再是天真的那個女孩了,在之前瀕臨自殺的絕境中,彷彿激發了她的生存的鬥志。她把那瓶毒藥封好,然後貼身戴著,以此來記住自己曾經的痛楚。

這段時間,可能是安妮·博林的詛咒起了作用,瑪麗一世的脾氣越來越殘暴,同時她也一直沒有懷上孩子,偌大的都鐸王朝,直系皇族血脈竟然只剩下伊麗莎白,瑪麗一世無奈只能讓伊麗莎白作為王室繼承人。

瑪麗一世因為各種血腥的政治主張一直受到噩夢的驚擾,這時候愛德華做出了違揹他善良本心的第一件事,就是暗中給瑪麗一世下了毒。毒藥無色無味,慢性,瑪麗一世在毒藥的影響和心理的壓力下面,身體漸漸垮掉了,終於在1558年去世,伊麗莎白·都鐸正式即位,成為了英國的女王。

正如歷史上記載的那樣,伊麗莎白一世是一位開明的君主,這個時候的英國迎來了少有的繁榮景象。牛津伯爵愛德華成為了她親近的臣子,這讓愛德華也感到十分開心,他以為終於可以擺脫殘酷的宮廷鬥爭了。他四處旅行,在一個小劇院裡面結識了當時尚且年輕的作為演員的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對於戲劇的看法讓他驚豔,於是他經常和莎士比亞探討戲劇方面的內容,也教了莎士比亞許多文藝方面的知識,然而莎士比亞卻並不知道這個有人其實是宮廷裡面熾手可熱的貴族。這段時間政治的開明,牛津伯爵的愉快的心情,也影響了莎士比亞的創作——喜劇偏多,不少都是輕鬆活潑的,即使是少有的悲劇,比如《羅密歐與朱麗葉》,也是帶有一個圓滿的結局,歌頌美妙的愛情的。

可是好景不長,伊麗莎白統治下的宗教問題也開始暴露,她的手段開始漸漸顯示出血腥來,牛津伯爵被要求用自己的知識重新加入到宮廷鬥爭中,這讓他痛苦不堪。而同時,那些亡靈似乎也開始騷擾到伊麗莎白女王了,牛津伯爵不忍心看她越來越難受,只能痛苦地做出另一個決定,即用政治鬥爭中死去的人的屍體來修成倫敦塔的基石,也就是“人柱”,來鎮壓倫敦塔的亡靈。沒想到女王竟然沉迷上了這種殘忍的“祭祀”,甚至有過批次處死政治犯的行為來填充人柱。

這個時候的愛德華是痛苦的,伊麗莎白女王也是痛苦的,兩個痛苦的年輕人在宮中不停地做愛,好像這樣可以讓自己輕鬆一點,可是這並沒有用。愛德華偶爾也會找莎士比亞傾訴,這種情緒和時代的壓力也傳染到莎士比亞的身上,他這一時期的作品黑暗而且充滿了鬥爭,湧現出這一時代人們的一種掙扎。經典的四大悲劇就是這一時期完成的,同時莎士比亞的所有歷史戲劇也都完成了,在討論歷史劇的時候,牛津伯爵曾經虛構了一個無比開明的君王,和一個完美的朝代,莎士比亞翻遍歷史也沒有找到這樣一個人,於是他將亨利五世改寫成了一個開明的君主。

伊麗莎白女王懷孕了,可是她並沒有與牛津伯爵結婚,很多年後,小孩長大,也成為了皇室裡無父無母的貴族,他叫做埃塞克斯。後來這個孩子長大,舉起長矛對準女王叛亂,但是最終被鎮壓,埃塞克斯被賜予了女王一直貼身攜帶的那瓶毒藥自盡。牛津伯爵悲痛欲絕,他寫了一封長長的信,寄給伊麗莎白女王后便封筆,再也沒有參與過政治。

而女王接到信的時候,也終於意識到自己也成為母親詛咒的一份子,她自己,她的兒子埃塞克斯,都是母親詛咒中的逃脫不開的獵物。晚年的她鬱鬱寡歡,後來悄然離世。赫赫百年的都鐸王朝,也在這一刻結束了。

講完這個故事之後,教授告訴我,英國革命之後,曾經有人去往倫敦,把安妮·博林的屍骨偷偷帶了出來,然後封存好。

畢竟是一代王后,屍骨不能就這樣留在王宮。他說。

我問道,那麼這個安妮王后的屍骨,是真的具有詛咒的力量嗎?

他看著我,說道,詛咒不詛咒的,誰又知道呢?不過從亨利八世的冷酷無情,到安妮王后的陰險狠毒,從瑪麗一世的血腥殘暴,再到伊麗莎白的孤獨陰沉,這一切到底是源於詛咒,還是源於人心裡的慾望,就說不清楚了。

我看著架子上的骨架,頭顱的顴骨的部位,有一道很深的擦痕。

奇思妙想夜·倫敦詛咒塔

奇思妙想夜·倫敦詛咒塔

(圖為倫敦塔,這座監獄已經不再是血腥的宮廷鬥爭見證者,而成為了現代人的旅遊景點,可是時代變了,但是人心有沒有變呢?)

文中部分情節借鑑了電影《

Anonymous

》,不過還原了莎翁的戲劇創作(畢竟背了這麼久),時間稍微有對不上,請不要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