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話劇大多不說「人話」,為什麼還是很受文學界追捧?Phil2020-05-19 14:12:26

首先,請允許我說,題主提了個很好的問題。

然後,我要跟題主解釋:你之所以會覺得莎士比亞的作品不說“人話”,是因為:

年代的問題。莎士比亞的作品是16世紀創作的,那個年代的英語,跟如今的英語在拼寫和語法上接近了,但是依然有很大差別。類似於我們的古代白話文(古代小說如《水滸》、《西遊記》裡常見的)和現代白話文的差別。想象一下,要是你跑到百貨商場,用曹雪芹筆下的那種白話文跟售貨員買東西,他們也會多半覺得你不說人話的。

題材的問題。莎士比亞的作品,大部分是在舞臺上演出的。即使到了今天,舞臺上的臺詞,也是很生活中的會話,會有很顯著的區別。這是因為戲劇的一個本質,就是將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矛盾衝突和由此引發的情緒,透過一些

誇張極端

的手法,

集中強化

表現出來。因此再生活化的戲,依然會有一些生活中不會見到的戲劇化的表達,尤其是一些矛盾爆發,或者內心獨白的場景。

翻譯的問題。這就是我開頭說題主提了個很好的問題的主要原因了。莎士比亞作品都是英文的,所以中國演員演出,如果要給廣大中國觀眾欣賞,那必然是用中文的。這就牽涉到了如何翻譯劇本,或者說使用什麼樣的譯本了。這裡又要分成兩點來說明:

1)在我們戲劇翻譯領域,有一種現象,就是:

經典作品一旦譯成,就靠這個譯本吃下去了

。就說莎士比亞的作品,國內基本上是拿朱生豪先生的譯作來當劇本演的。而朱先生的譯文,無疑是以1930年代前後的中文辭藻和句式為規範,再加上自己的調整的。我算是有幸受過“舊文化教育”的人,所以我看這種風格的譯文,尚能覺得有點琅琅上口。但是對你們現在20~30歲的年輕人來說,這類文字風格已經是百年之前的了,跟你們的生活體驗和文化氛圍差距的確很大。

但是實際上莎士比亞的作品,在感情和倫理上,依然是符合當今世界主流價值觀的

,這點你們也能感受到。也就是說在題主看來,莎士比亞的作品,是在用一種彆扭的方式,講一些大家認可的東西,覺得彆扭,也是理所當然的了。

2)在我們戲劇翻譯領域,有一種思路,就是:

外國作品的臺詞翻譯,必須要翻成像外國人說中文一樣不那麼自然

。這個可以理解為翻譯上的“異化”做法。

我個人對這點是持反對態度的

,或者嚴格點說,我不認為所有外國戲劇作品的翻譯,都應該這麼處理。尤其是拿來演出的譯本,應該是讓中國觀眾儘可能忘卻“外國”這兩個字,把角色和情節,當作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對待,真正融入其中,去體驗戲劇作品的魅力。這一點,老版譯製片,尤其是1990年代以前的,做的就很好。大家可以去看一下上海電影譯製廠的《悲慘世界》(1956年版),一些稱謂,甚至語氣助詞的使用,就相當的“歸化”,比如說德納第跟人打招呼應酬時,有時會在句末加一個“您吶!”。

當然,這個翻譯方面的問題,

不僅是在莎士比亞作品裡出現過,甚至很多現代和當代作品,也會出現2)裡面提到的那種現象

。我前些年曾經跟幾個朋友聊過,打算對一些作品——包括但不限於莎士比亞的——進行重譯,而且是用“說人話”的中文來重譯。後來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沒能堅持下去,很遺憾。希望能有機會重新啟動。

修改於2020年5月20日凌晨1點左右:

上面最後一段裡數字寫錯了。應該是“也會出現2)裡面。。。”

莎士比亞話劇大多不說「人話」,為什麼還是很受文學界追捧?伯爵紅茶2020-05-20 22:27:09

目前在學文學的小白強答一波。。。。

莎士比亞話劇大多不說「人話」,為什麼還是很受文學界追捧?

首先這是莎士比亞當時的劇院,環球劇院的結構圖,注意到它的觀眾席有三層了沒有?這三層就是給不同的社會階層的人所用的。 既然是給不同的社會階層的人所用,那麼就算是當時能看得起戲的下里巴人也是能夠聽懂他在講什麼的,畢竟莎劇裡面並不缺葷段子。 所以,在當時的人來說,莎劇並不是“不說人話”,相反,還挺接地氣的。 大部分莎劇都改編自民間有名的故事和傳說,莎劇對於平民來說並不是什麼高不可攀的藝術。

要知道英語也分時代。。假如莎劇就算不說人話,那坎特伯雷故事集就是外星語了。。。

“Of atthenes he was lord and governour,

And in his tyme swich a conquerour,

That gretter was ther noon under the sonne。”

接下來發表一些自己對莎劇為什麼受歡迎的暴論。。。

(因為真的很好看啊,摔)

就拿幾個比較有名的來舉例子,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剛進場剛開始說話你就能夠感受出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很明顯是一個又自傲,又喜歡耍嘴皮子的人:

“Seems, madam? Nay, it is。 I know not ‘seems。’(這是和他媽講話。。。)

而結合這一幕的大環境,你又會覺得這是一個比較不懂場合, 不懂得隱藏自己感情的人。 你看,他還沒說幾句話呢,整個劇本里面哈姆雷特的一些特點就已經展現出來了。 這只是筆力方面的,接下來分析劇情方面的。

光就哈姆雷特這個人到底是如何造成自己的悲劇就已經有幾千種不同的說法了,窩也不在這裡發表新的暴論,但是基本上大部分人都可以同意哈姆雷特的悲劇在某種程度上是因為自己的缺陷造成的。 莎士比亞很明顯知道自己要寫的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他在整篇戲劇裡面都在給讀者掉麵包糠,還特地安排了一個出海環節來加強哈姆雷特本身並不強的攻擊性,使得他所有之前被他的猶豫限制的偏執都可以和發洩一樣的揮灑出來。 畢竟對於他來說“To Be”似乎已經變成了和復仇同樣的東西。 這樣,莎士比亞在不長的篇幅裡面塞滿了導致哈姆雷特最終悲劇的事件,細節描寫和心理鋪墊,等這些多米諾骨牌全部堆起來的時候再推一把他的角色,使得悲劇成立。

很多人都說文學的主旨之一就是矛盾。 當一部作品可以塑造出一個矛盾的主角,可以構建一個矛盾的故事,並且有足夠的筆力可以使得讀者微妙的感知最終結局的到來而不顯得突兀,其主題可以轉化為哲學討論的時候,那麼憑什麼它不被文學界追捧呢?

可能窩的言語比較貧乏。。。不能很好的把莎劇的魔法表達出來)大佬輕噴

啊對了這裡加一點:莎士比亞有不少歷史劇,而他的歷史劇所記載的時代文獻都比較貧乏。。。所以說這意料之外的使他成為了一定程度上的歷史學家。。。

(當然這傢伙為了取悅當時的國王創造歷史的能力也不錯。。。可憐的麥克白)

莎士比亞話劇大多不說「人話」,為什麼還是很受文學界追捧?夢羽靈泉2020-05-21 11:30:19

拿紅樓夢說事兒的,是真沒讀過紅樓夢?

你就用紅樓夢的文字真的上街說話,人們也只會覺得你說話“怪”,懷疑你是不是因為方言語法習慣普通話不標準

就拿大家都拿來說事兒的茄鯗來說

這也不難。你把才下來的

茄子

把皮簽了,只要淨肉,切成碎釘子,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脯子肉並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腐乾,各色乾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雞湯煨乾,將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裡封嚴,要吃時拿出來,用炒的雞瓜一拌就是。

雖然有些語法結構很古舊,但你也不至於覺得她沒說人話

甚至可以說,很多現代方言區的“塑普”都比紅樓夢更“不標準”

比如閩地的“我有XX過”和粵地的“我XX先”這種用法都不是普通話中的標準,但也沒聽說過誰不懂

莎士比亞的文字並不是這樣的“語句結構習慣”的問題,而真的是,比如唐悠悠那段,在一些比較特殊的表達方式上,不說人話,也就是說

表意本身不按照正常的表達邏輯來進行

甚至也並不是我們聽不懂,而是我們覺得他這麼說純粹是在湊字兒

只有你的名字才是我的仇敵,你即使不姓蒙太古,仍然是這樣的一個你,姓不姓蒙太古又有什麼關係呢?它又不是手,又不是腳,又不是手臂,又不是臉,又不是身上任何其他的部分,啊!快換一個姓名吧!姓名本身是沒有意義的;我們叫做玫瑰的這一種花,要是換了個名字,它的香味還是同樣的芬芳;羅密歐要是換了別的名字,他的可愛的完美也絕不會有絲毫改變,羅密歐,拋棄了你的名字吧;我願意把我整個的心靈,賠償你這一個身外的空名。

同樣排比說理,深諳因明學的印度人的文字,翻譯過來都沒這麼囉嗦,人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你聽著重複,但是並不繞也沒廢話,人家說“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所以其實這些語句為什麼這麼寫,本身就是很簡單,因為戲劇表現力的要求,對文字大量鋪排以形成和舞臺劇的外張的表達特點相稱的,強力輸出,於是就形成了這樣的效果而已,和魏晉那些駢四儷六的羅圈兒話差不多的語境

莎士比亞話劇大多不說「人話」,為什麼還是很受文學界追捧?阿瘋2020-05-22 06:52:17

1857 年 ,英國學者 R.C.特倫齊在英國語文學會提議編寫客觀記錄英語詞彙的新型詞典。

次年由他和F。J。弗尼瓦爾擬訂了詳細的計劃,書名定為《新英語詞典》,後由於交給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故又習稱《牛津英語詞典》(簡稱O。E。D。或OED )。 該書由英國語文學會特設的一個委員會負責編寫。

最初的主編是H.柯爾律治,1884年編成第一分冊 。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年

莎士比亞死後241年才有的牛津詞典,英語才逐漸穩定下來。

那個時代的莎士比亞不是不想說人話,而是英語就不是人話,混亂的一逼。

莎士比亞時代英語的現狀如此,你也就不能怪他不說人話了,當時英語的表達不僅混亂而且還非常有限。

我想學過英語那種蛋疼詞源的,應該理解莎士比亞為什麼“不說人話”。他本人就吐槽過英語的扯淡。

中國很早就有辭書《爾雅》,所以文字遊戲才玩的這麼溜。不要把中國登峰造極的文字遊戲代入英國。

莎士比亞能用及其蛋痛的英語寫出這些名著實屬不易。

舉個例子

“猹”這個字是魯迅編的,那是因為魯迅可以去查《康熙字典》的確沒有這個字。

莎士比亞“編”了一堆英語單詞,這一堆見都沒見過的英語單詞,你都不知道是否真是他編的,還是口音問題導致的拼寫不一致。

孔乙己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種寫法。在沒有字典,外來語混亂,文字附著於讀音的英國,茴香豆的寫法恐怕都不止四十種。

而且英國受中古時期的喬叟影響非常大,他寫的多數是韻文。

白玉釧親嘗蓮葉羹,黃金鶯巧結梅花絡。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

這種形式的韻文非常難翻譯,基本是翻譯不了的。一旦翻譯成中文基本就是韻文盡失了。

其實你去對比一下朱生豪和卞之琳譯本就能感覺翻譯這些名著有多難。更不用說莎士比亞的劇本可是古英語→現代英語→漢語經過多次翻譯的。韻味已經失去了非常多了。

《The Three-Body Problem》你覺得是什麼書,一本講三體問題的數學著作嗎?

用Three-Body翻譯成《三尸奇案》你看可好。

阿瘋:為什麼動漫裡招式總是喊出來,感覺很尬?

最後就是藝術表現形式的問題,這是舞臺劇不是面對面的和你吹牛逼。

覺得囉嗦其實就是舞臺劇的表現形式所限。和漫畫裡面喊大招是一個道理。

莎士比亞話劇大多不說「人話」,為什麼還是很受文學界追捧?知乎使用者2020-05-22 11:47:43

我突然發現有一部劇是非常偉大的。。。。

能夠充分回答很多關於文學,歌舞劇等方面的問題。

《新白娘子傳奇》

天給的苦向誰訴

傷痛又有誰清楚

隻影呀單飛無人願呀

步步它都是坎坷路

——————這就是你說的,不說人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