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建築教育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Chen2018-05-24 03:04:34

培養什麼人都行。

畢竟建築學千百年來為了生存和自立已經吸納挪用了足夠多的相關或不相關的學科到自身的範疇之中了。

最沒有什麼用的就是以職業為導向培養執業建築師。很遺憾的是這是國內建築教育的主導方向。

如果說拋開教育理論的探討來講實務上的教育內容的話,我認為特別需要的一些補充,應該是把培養政治家,官員,公共管理者作為教育的目標之一吧。就國內而言,更多的受過頂級前沿專業教育和半點人文教育的人有能力去做遊戲規則的制定者的話,對整個市場和職業環境的改善可能會非常驚人。畢竟,設計不能救社會。

注意,我沒有提到甲方。

理想的建築教育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光明城2018-05-24 05:29:43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當年格羅皮烏斯特別害怕他一手開創的現代建築教育制度專門培養工具。 他反覆強調:“我們最高的目的, 是培養一批能全面看問題的人, 不要他們早早鑽到專門化的狹窄衚衕裡去。 ……現代建築要求建築師有廣泛的知識, 博採眾長, 而不是狹隘的專門家。 ” 他批評專門化教育說:“人被侷限於生活的一個方面, 越來越多地失去和生活整體的內在聯絡。 ” 他要造就的理想學生是“把藝術家、 技師、 業務家的品質集中於一身的人, 又會手藝, 又會機械, 又懂藝術。 ”

很顯然, 格羅皮烏斯的教育目標, 需要將師生控制在一個合適的規模之內, 讓“傳授” 在一個私人化的情感空間裡完成, 一旦演變成規模教育,就再也沒有這個機會了。

不管是工廠還是學校, 現代管理制度可以保證的是“規模質量”, 即批次製造的一般水平, 而不是差異化和修養。 很多東西是不能靠方法傳授來解決的, 比如書法、 繪畫這一類強調心手相應的技藝,日復一日的磨練帶來的感覺提升, 才是訓練的終極目標。 感覺到底是不是一種知識呢? 至少我們可以說, 它沒有辦法被概念化, 也就不能灌輸, 它不能被移植, 也就不能批次複製。 但是, 古今中外的經驗都證明, 感覺其實也是可以傳授的, 而它對建築這樣的職業特別重要, 因為沒有細膩的感受力, 就沒有對生活的愛, 建築師一旦陷入集體麻木, 他們所創造的現實世界是什麼樣子不問可知。

布扎教育其實就是這樣一種感覺教育。 它也有一系列的方法, 但都是為培養感覺服務的。 而且它的規模控制也很好, 或者說, 那個時候的世界還沒那麼複雜, 還沒膨脹到今天的水平。 正是生產力的變化催生了無窮無盡的建設任務, 才讓建築師無暇成為“全面的人”, 只能扮演一個“建設工具”的角色。 這是人類的主動選擇, 還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 我們不得而知。但就建築教育而言, 從布扎到包豪斯, 工業產品一次次侵蝕藝術的領地,在這個意義上, 不管是德州遊俠還是研究式設計教學, 都在一條理性上位、方法篡權, 尺度膨脹、 感受力淪陷的線性發展道路上, 它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作“學科發展”, 讓每一個瞠乎其後的人內心焦慮。

顧大慶在談到中國早期的“師徒制” 建築教育時, 引用了童寯的話:

“學徒制度, 已共認為教建築之最完善制度, 蓋良師益友之利, 唯於此得完全發展。 如何做設計的知識和方法說不清、 道不明, 只可意會, 不可言傳。學習的最佳途徑唯有觀察和模仿有經驗的建築師做設計的方法, 靠自己的悟性來體會。 ”

不少人認為這些特徵源自布扎傳統, 筆者卻一直模糊地以為這種方式與中國傳統私塾或書院私相授受的方式有異曲同工之處。 它的根源真的在賓大嗎? 如果這是我們的傳統, 它的意義也許並不只是感覺的磨練, 更重要的是情感的傳承。

沒錯, 我們今天的教育, 最缺乏的就是情感, 老師在課上大談設計方法而不親自動手改圖, 教育成了職業, 而不是事業。 那一代老教師讓人緬懷的地方, 是他們在用做人的道理告訴學生做設計的道理, 哪怕他並不曉得坂本一成, 他也在盡力把他的所知所學傳授給學生, 在這種身心涵育的氛圍裡, 師生之間甚至建立了一條精神臍帶,它讓學生在日後的生涯裡也帶著相似的感情, 真誠地對待他人、 對待身邊的事物。

為了讓自己顯得現代, 我們無條件地接受了方法、 制度、 規則,讓情於理, 可是不要忘了戴震的話:“理也者, 情之不爽, 失也。 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 ”

最壞的教育制度, 就是以認知發展為名行功利之實,忽略、 犧牲人的情感, 每當這種時候, 人們就會格外地追懷往昔。然而我們仍然要追問, 王澍式反現代的人格塑造和思維訓練, 是否有益於問題的解決? 一個擁有傳統細膩生活感受的人, 是否能在現代社會里活得很好? 詩意和平衡的環境, 是否能在商業地產開發的時代獲得生存空間, 或者進一步講, 假如它存在, 是否能被人們所欣賞接納? 生產不合格產品, 是否有助於一個體系的崩潰? 本土建築語言和理想環境出現的契機,是否蘊含於建築教育中? 我們是否有力量改變這一切, 還是不得不繼續隨波逐流? 當我們看到問題、 有了改變的勇氣, 我們是否有能力進行重建,建築教育的重生是否能在封閉的環境內單獨進行, 還是必須是一個上游系統全面新生的必然結果? 這還是個建築學問題嗎? 事情膨脹到如此地步,我們還能讓它縮小嗎? 或者眼睜睜隨著它破滅? 建築學能解決這麼大的問題嗎? 如果不想得更大, 建築學自身的問題能得到解決嗎?

文/金秋野 北京建築大學教授

原載於光明城出版的《異物感》

理想的建築教育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Bender2018-05-24 08:40:32

理想的教育應該問學生:“他想成為什麼人?”

理想的建築教育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知乎使用者2018-05-24 11:01:56

不存在理想的建築教育,沒法討論不存在的事物培養什麼。

正宗的建築教育就是職業培訓,以掌握註冊為目的。其餘所有的煙霧彈的目的請出門左轉找社會學家,或右轉找工程師。

理想的建築教育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工地少年與磚2018-06-04 07:05:03

技術過硬,堅持原則的,藝術感什麼都就算求了,藝術家設計的建築施工起來都想寄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