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24歲的徐志摩遠赴英國。他是為了追隨所崇拜的思想家羅素而來的,後來進了劍橋大學(就是徐志摩詩文裡的康橋)皇家學院,以特別生的資格隨意選課聽講。

留學英國的這兩年,對徐志摩的一生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他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追求,主要是在此間形成的。就像朱棟霖等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裡所寫的那樣:“兩年的康橋留學生活,形成了徐志摩獨特的人生觀。這一人生理想即是對愛、自由和美的追求與信仰,凝結成一個理想的人生形式,便是與一個心靈、體態俱美的女子的自由結合。”

康橋邂逅,造就了一個美麗的錯誤 ——徐志摩和林徽因的愛情故事

當然,更重要的是,在這裡,他認識了林徽因。

當時,擔任國際聯盟同志會駐歐代表的林長民,帶著女兒林徽因居住在倫敦。林長民剛從紛擾的政局中脫身而出,在浪漫的霧都,享受著難得的悠閒。他在家裡舉辦下午茶會,結識了許多朋友,其中就包括徐志摩。

徐志摩相貌英俊,風度瀟灑,才華橫溢,很能吸引人。他很快就成了林長民的好朋友,幾乎到了無話不談的地步。

在林家的下午茶會上,徐志摩總會看到一個梳著長長辮子的女孩,她有時為客人們端送茶點,如同是一隻歡快的小鹿;有時靜靜地坐著聽他們談話,又像是一朵美麗的幽蘭。

她的俏麗活潑,她的聰明睿智,一下就吸引了徐志摩,雖然這一年她只有16歲。“她既具有大家閨秀那種幽嫻貞靜的傳統風韻,又有現代女性那種活潑、大方的氣質,言談舉止之間,透著一股濃濃的書卷氣。”這正是徐志摩心目中完美女子的形象。

於是,徐志摩便成了林家的常客。

他像著了魔一般地陷入了愛河之中,從此無法自拔。

她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能令他為之瘋狂。特別是當她用來到英國後學到的帶有牛津音的純正英語為他朗誦他所喜愛的拜倫、雪萊的詩句時,他徹底地迷失了,迷失在她的笑靨裡,迷失在她的目光下。

康橋邂逅,造就了一個美麗的錯誤 ——徐志摩和林徽因的愛情故事

而徐志摩的魅力對一個16歲的少女來說,也是無法抵禦的。他那俊逸的相貌,熱烈的目光,瀟灑的笑容,都吸引著她,尤其是他那種詩人的才情,讓她第一次明白了什麼叫愛情,什麼是浪漫。

很快,他們就像是一對戀人了。他們幾乎天天都要見面,有時候即使徐志摩沒有去林家,他們也會互遞書信。

父親經常要到歐洲各地去講學,但有了徐志摩,林徽因獨在異鄉的孤寂被沖淡了,生活充滿了陽光。

在河邊漫步時,徐志摩深情表白說:“父親讓我出國留學,是想讓我將來進入金融界。可是徽因,和你在一起時,我的腦子全都是詩句,我以後要做一個詩人,一生一世都要為你寫詩!”

這是今生的約定嗎?這讓林徽因怎能不為之怦然心動。

可是,這份愛情註定不會有結局。康河岸邊的這場邂逅,是一個不應該發生的美麗的錯誤。因為,徐志摩是有妻子的,還有兩個孩子。

“如果有一天,我獲得了你的愛,那我飄零的生命就有了歸宿,只有愛才能讓我匆匆行進的腳步停下,讓我在你身邊停留一小會吧,你知道憂傷正像鋸子鋸著我的靈魂。”

徐志摩熾熱的情書讓林徽因激動,感到幸福,當然,帶給她的,也有困惑和苦惱。她在一封回信裡說:“我不是那種濫用感情的女子,你若真的能夠愛我,就不能給我一個尷尬的位置,你必須在我與張幼儀之間作出選擇。你不能對兩個女人都不負責任。”

於是,為了和林徽因在一起,徐志摩決定和妻子張幼儀離婚。而就在此時,張幼儀奉徐志摩父親徐申如的命令來英國和徐志摩團聚,而且懷上了徐志摩的第三個孩子。

康橋邂逅,造就了一個美麗的錯誤 ——徐志摩和林徽因的愛情故事

當林徽因看到張幼儀後,看到張幼儀那雙“哀怨、絕望、祈求和嫉意的眼睛”後,林徽因覺得自己藏在心底的秘密,全被她發現了。她明白了,自己如果接受了徐志摩的這份愛,將會被這千斤般的重擔壓一輩子。

此時的林徽因雖然年輕,但她憑著過人的智慧和果決斬斷了這段感情。

理智戰勝了愛情。

徐志摩苦苦等待的愛的迴應沒有到來,等來的是林長民悄悄帶著女兒回國的訊息,還有林徽因給他的一封分手信。

她在信裡說:“我走了,帶著記憶的錦盒,裡面藏著我們的情,我們的誼,已經說出和還沒有說出的話走了……原諒我的怯懦,我還是個未成熟的少女,……我降下了帆,拒絕大海的誘惑,逃避那浪濤的拍打……”

她把對徐志摩的愛藏在心底,她說自己是帆船,徐志摩就是大海,她拒絕了大海的誘惑,但船不會忘記海。直到十年之後,她在詩作《那一晚》裡,還在用“船”、“海”來呼應這封信裡的句子: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藍的天上託著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牽著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鎖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兩人各認取個生活的模樣。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飄,

細弱的桅杆常在風濤裡搖。

……

在信的最後,她說:“走了,可我又真的走了嗎?我又真的收回留在您生命裡一切嗎?又真的奉還了您留在我生命裡的一切嗎?我們還會重逢嗎?還會繼續那殘斷的夢嗎?”

一切都交給命運吧。

不是我沒有來,只是我無緣留下。

康橋邂逅,造就了一個美麗的錯誤 ——徐志摩和林徽因的愛情故事

林徽因走了,徐志摩的心也跟著走了,留下的,只有那一行行飽含思念和失望的詩句:

我等候你。

我望著戶外的昏黃,如同望著將來,我的心震盲了我的聽。

你怎麼還不來?

希望在每一分鐘上允許開花。

我守候著你的步履,你的笑語,你的臉,你的柔軟的髮絲,守候著你的一切,

希望在每一分鐘上枯死——你在哪裡?

雖然痛苦,雖然失落,但執著的詩人不會放棄自己的感情。“他願像唐詰訶德一樣,衝出世俗的樊籬,不畏艱險地向現實的可能性挑戰,縱然碰得頭破血流,也要在不可捉摸的人生道途上舍身一搏,追求理想之美。”

徐志摩不顧父親的強烈反對,不理老師梁啟超的竭力勸阻,斷然和妻子離了婚(據說,這是中國歷史上依據民法的第一樁西式文明離婚)。而且,他還“毫不珍惜地扔掉了”即將到手的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的博士頭銜,毅然地回國了。

1922年10月,帶著中國第一份離婚證書回國的徐志摩聽到的卻是林徽因許配給了梁思成的訊息。

他陷入了無邊的痛苦之中,比收到林徽因的分手信時更甚。那些裝滿了思念和愛戀的詩句,還能讀給她聽嗎?

此刻的徐志摩是極度地矛盾的。

康橋邂逅,造就了一個美麗的錯誤 ——徐志摩和林徽因的愛情故事

他想無奈地接受這個事實,因為這是林徽因的選擇,他可以不顧一切,但不能不尊重她的選擇。而且,他一踏進北京,就收到了梁啟超的一封長信,林徽因的未婚夫正是恩師的兒子。

但他又不甘就此放棄,只要林徽因沒有正式嫁進林家,一切就都還有希望。只要努力了,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或許是命運的捉弄吧,一個偶然的機會又把兩人放在了一起。

1924年,剛剛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印度詩人泰戈爾來中國訪問。接待陪伴泰戈爾的,主要就是徐志摩和林徽因。

而且,他們還參加了泰戈爾的詩劇《齊德拉》的演出。在劇中,林徽因扮演女主角公主齊德拉,徐志摩扮演愛神瑪達那。他們的表現都很精彩,被人們戲稱為“金童玉女”。

徐志摩的愛情之火再一次猛烈地燃燒起來,他甚至在私下告訴泰戈爾,他喜歡林徽因,泰戈爾也曾替他向她求情,但林徽因並沒有回心轉意。

泰戈爾的訪問結束後,徐志摩要送他回國。坐在車裡,看到窗外含笑送別的林徽因,徐志摩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他拿出紙和筆,奮筆疾書著,但信還沒有寫完,火車已經開動了,他要衝過去遞給車下的林徽因,泰戈爾的秘書見他太傷感,就把信搶了過去替他藏起(信被帶回了英國,70年代梁錫華去英國,還看到了原件)。

康橋邂逅,造就了一個美麗的錯誤 ——徐志摩和林徽因的愛情故事

等徐志摩回國後,林徽因已經和梁思成去了美國。1928年春天,他們在美國舉行了婚禮,並在不久後回國去東北大學任教。

1930年的秋天,勞累加上對寒冷氣候的不適應,林徽因病倒了。徐志摩專程趕到瀋陽看望,並勸她回北平治病。林徽因聽從了他的勸告。

1931年,一直牽掛著林徽因病情的徐志摩不斷地從南方回到北平探望她。有一次,他特意帶去了新出版的《詩刊》,上面有他剛剛發表的新詩《你去》,這是他為林徽因所寫的最後一首詩:

你去,我也走,我們在此分手;

你上哪一條大路,你放心走,

你看街燈一直亮到天邊,

你只消跟這光明的直線!

你先走,我站在此地望著你,

放輕些腳步,別叫灰土揚起,

我要認清你遠去的身影,

直到距離使我認你不分明。

再不然我就叫響你的名字,

不斷的提醒你有我在這裡

……

等你走遠了,我就大步向前,

這荒野有的是夜露的清鮮;

也不愁愁雲深裹,但須風動,

雲海裡便波湧星斗的流汞;

更何況永遠照徹我的心底,

有那顆不夜的明珠,我愛你!

半年後,林徽因的身體恢復了,但徐志摩卻永遠地離開了。

康橋邂逅,造就了一個美麗的錯誤 ——徐志摩和林徽因的愛情故事

1931年11月19日晚,北平協和小禮堂裡濟濟一堂,十幾個國家的駐華使節和專業人員在聽林徽因的中國古典建築美學講座。

原本約好要來聽報告的徐志摩卻未能如期趕到,他乘坐的從南京飛往北平的飛機,途中遇上大霧,墜落在了濟南郊外。

徐志摩走了,帶著他心中永遠嚮往著的愛情,輕輕地走了,正如他在詩中寫的:“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徐志摩是為了趕來聽她的報告才遇難的,林徽因的悲痛可以想象的到。梁思成從飛機失事現場帶回了一塊飛機殘片,她把它掛在了臥室的牆上,一直至她去世。她把對他的無限哀思永遠留在了心底。

12月6日,徐志摩的追悼會召開,會場是由林徽因夫婦安排佈置的,追悼會也是他們倆主持的。第二天,林徽因在北平《晨報副刊》發表了一篇散文——《悼志摩》。

1934年,林徽因夫婦去南方考察古建築。11月19日,坐火車返回上海時,路過了徐志摩的家鄉硤石,而這天又正是徐志摩的3週年忌日。

在火車到站的幾分鐘裡,林徽因下了車,望著昏沉的夜色,幽暗的站臺,不知道她此刻想起的是和徐志摩交往的往事,還是徐志摩寫給她的那些詩句。

思念只能化為淚水。就像林杉在《林徽因傳》裡寫的那樣:“當車輪震盪著腳下的土地,她再也忍不住眼中的熱淚。生者和死者,就如同平行的鐵軌,永不相交。”

1935年11月19日,林徽因寫了一篇《紀念志摩去世四週年》的文章,發表在12月8日的《大公報·文藝副刊》上。在文章的最後,她寫道:“志摩,你這最後的解脫未始不是幸福,不是聰明,我該羨慕你才是。”

康橋邂逅,造就了一個美麗的錯誤 ——徐志摩和林徽因的愛情故事

過了幾個月,她又發表了詩作《別丟掉》:

別丟掉

這一把過往的勢情,

現在流水似的,

輕輕

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

嘆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儲存那真!

一樣的月明,

一樣是隔山燈火,

滿天的星,

只有人不見,

夢似的掛起,

你問黑夜要回

那一句話——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著

有那回音!

林徽因和徐志摩的相遇,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件重要的事情。因為,如果沒有遇見林徽因,可能就不會出現我們所熟悉的詩人徐志摩,是林徽因點燃了他內心的激情和靈感;同樣,如果沒有遇見徐志摩,林徽因根本就不會成為詩人、作家。

但對於他們個人來說,這次相遇卻是一個美麗的錯誤。

徐志摩宣稱林徽因為他唯一的靈魂伴侶,把自己對愛情的所有嚮往和憧憬都放在了她的身上,即便是他和陸小曼結婚後,也對她念念不忘。大概在飛機失事的剎那,生命的最後一刻裡,他心裡想的還是她。

高傲的林徽因從沒有承認自己深愛徐志摩,但實際上,她對他的愛也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就像給她寫傳記的林杉所說的:“林徽因的情感雖不像徐志摩那樣奔放,但她心靈的泉水也未靜止過。”在她內心深處,徐志摩永遠佔據著一個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特殊位置。

相愛的人不能在一起,不如從未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