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觀眾,你希望現實主義電影的虛構分寸在哪裡?梁山好阿姨2021-02-07 22:21:36

非從業者,僅僅從看影視劇作品的體驗上,分享一點點感觸。

Q:當我們透過電影去體驗他人的人生時,是什麼讓我們覺得好真實,又是什麼讓我們覺得好假?

特別淺顯地說,服化道跟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現明顯不符的時候,就會想關掉電視,反之亦然。

先說反面栗子:前段時間《流金歲月》熱播的時候,很讓人生氣上頭的一個細節就是作為剛畢業,沒有工作的女青年,朱鎖鎖在頭 5 集裡竟然連續背了 Valextra 的 Iside 和 Tric Trac(那個好看的盒子)、Celine 的凱旋門、Delvaux,以及 BV。社畜表示不服。即便是大美女,也要遵守基本法吧。

然後是正面栗子:《山海情》,我對農村的一切可以說是一無所知了,但初看前幾集就被黃軒臉上被曬得紅彤彤的死皮和熱依扎破舊和顏色十分鄉土的大棉衣征服了。再加上演員的口音、肢體形態,很快你就相信他們就是馬德福和水花,並記住了他們的名字。直到後來甚至我都想不起來,熱依扎曾經演過寧貴人了。

Q:什麼時候你會覺得「雖然不真實,但為電影好看,這樣的藝術處理是不可避免的」,什麼時候你會強烈地覺得「太假了,你在侮辱我智商」呢?

產生不真實的感覺,大概就比較難入戲吧?就會難以相信人物以及他做出的選擇。似乎這個更多出現在劇情出現離奇轉折的時候?例如懸浮職場劇中,女主解決問題不靠智慧手段和努力,靠天降好運和男人。

以上。

作為觀眾,你希望現實主義電影的虛構分寸在哪裡?光與火花2021-02-07 23:12:11

現實主義創作,現實本身是根,創作是在根的基礎上成長為一顆大樹。

現實主義電影,如果在根上是不真實的,觀眾覺得你這事不合理,不可能存在,那麼你後面想要表達的所有議題觀眾都會不相信,那麼創作就會面臨失敗。

但是如果所以情節都是基於現實邏輯來創作,那麼議題可能就會表達不充分,因為現實本身是複雜的,是混沌的,很多事情其實處於一種中庸的狀態,如果遵循這種狀態去創作,拍出來的東西可能就會不痛不癢。

所以在有現實做根的前提下,衝突要極致,痛苦要極致。

拿《我不是藥神》舉例,徐崢飾演的原型本身是患病的,如果我們遵照事實去塑造這個人物,就會出現一個問題:因為有了自己活命的前提,他最後從貪財之徒變成救世主的轉變和犧牲就不夠極致,那麼這個人物和這部電影也許沒那麼動人。也就是一個最後不為任何利益,只為救人的人被捕了,那麼最後法律條文的修改才能更震撼人心,觀眾也能更深刻地去思考仿製藥的問題。

藥神原型是存在的,自己沒病為了救人鋌而走險的人也在現實存在,我們將這兩者進行適當的融合,重新塑造一個人物,既完成了戲劇創作的目的,放大並極致化了我們想要探討的議題,並且沒有完全脫離現實語境,那麼我認為,這樣的現實主義電影創作是成功的。

以上

作為觀眾,你希望現實主義電影的虛構分寸在哪裡?王童童2021-02-08 00:03:02

我覺得要這麼理解我們的世界:我們的世界是一個機率空間,我們所有的經歷只是在這個機率空間取樣的結果。還有無窮的可能消散在平行宇宙之中。

創作者的虛構,就是去尋找到那些未被取樣到,但是存在於機率空間中的樣本,且是具有戲劇性的樣本。

歸根到底,就是,不存在,但是要有邏輯。

作為觀眾,你希望現實主義電影的虛構分寸在哪裡?王一一2021-02-08 02:52:50

因為看到前面幾個答案都提到了真實事件改編電影。我覺得首先要明確的是我們通常語境裡的現實主義電影指的是一種風格,而非一種故事材質。真實事件改編電影不等於現實主義電影。而幾乎所有的敘事電影都有要帶給觀眾真實體驗的意圖(所謂的沉浸式體驗,而非間離感),所以應該探討的是什麼是現實主義電影中獨有的或者必要的因素。

“電影只不過是虛構的藝術。”

先用阿巴斯鎮場。

阿巴斯如何在《特寫》裡製造神蹟。看過《特寫》的人知道,裡面有一段戲裡面的聲音斷斷續續的。因為《特寫》是一個融合了紀錄片元素的電影,我當時認為應該是現場無線沒訊號導致的。我當時覺得阿巴斯真厲害,這種情況也沒有做adr,反而增加了電影的真實感。

我後來查了才知道,這是他刻意設計的……這種手法足夠所有做電影聲音設計的同學們寫好幾篇論文了。

題外話了……

題主的問題主要是劇作上的。顯然編劇常常會在創作中面臨兩難,而且不得不妥協,但是我們的選擇永遠是人物人物人物!我覺得現實主義電影的可信度在面臨選擇時,人物的可信要永遠重要於事件的可信(這在劇作理論裡簡直是一句廢話,但是在型別電影里人物的可信度有時候不可避免會被犧牲,而現實主義電影我們儘可能永遠都不要去做這種事)。

隨手舉個特別簡單的例子,同樣一個情境,一個高中生失戀了,但是他決定義無反顧繼續追求對方。熱血向的青春電影中主人公可以在雨中向天空大喊“為什麼,老天為什麼要這樣對我。小蘭,我一定要得到你!”觀眾都不一定會出戲(想想彭昱暢在《風犬》裡)。如果你把這樣一個人物放置於一個現實主義電影中,他幾乎沒有這樣動作的可能性,並且他的義無反顧也需要精準的動機支援。

上面這個例子特別簡單。但是實際上,這種對人性的剖析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真實的人總是做出超越事理邏輯的事,所以這很難依靠編劇有限的想象去完成,而需要依靠很多對人類的觀察。但是這種東西又潛移默化在所有人的腦海中,因為觀眾看到後也會覺得真實,而觀眾並不是編劇,也並不會有意記錄人物。所以這種人性的共通性一定有超越職業、超越年齡的部分,需要找到這個東西。

找不到,說明對人類的觀察不夠多,沒時間觀察人類,那就多讀書……編劇好難,流淚!

然後就是細節!細節!我覺得觀眾會允許細節偶爾出錯(這裡特指美術上)(除了從業者,比如律師沒法看律政劇、警察沒法看探案劇),但是現實主義電影中不能沒有細節,這是支撐美學的橋樑。所以一定需要設計細節,即便刻意也不能缺席。

還有好多…

以及劇作之外,攝影、演員、美術、聲音種種部門,要做的原則都應該是儘可能拋棄假定性,維持美學(想想阿巴斯吧)。講起來好複雜,懶惰了。就這樣吧……寫劇本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