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看完了林語堂的《蘇東坡傳》,若是以國人的文學素養來看,這本書有些地方確實略顯粗淺,但是若只是對外弘揚中華文化,也不失一本較好的人物傳記了。在這本書裡,是以事項對蘇東坡的一生進行分類概括的,然而這本書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東坡的詩詞文,誠然,東坡詩詞文中不乏佳句佳篇,如“亦知人生要有別,但恐歲月去飄忽”“誰為天公洗眸子”“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閒著便是主人”“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但使我印象深刻的還屬修煉與煉丹,國畫兩篇。前者使人重視自己,發現自己而後者全篇貫穿於“氣”。向來覺得蘇東坡是有浩然之氣的,正是因為這股氣,他那磅礴的筆勁,才能深鑿自然之境,才能打動人心。國畫篇提到,國畫不在於精細描摹,而在於運用“氣”將事物的行勢予以表現。譬如畫一棵樹,可能西方畫家注重的是寫實,也就是情景重現。而國畫則不然,好的國畫,必然能使人知道樹是欣榮抑或是凋零的,從而表現出作畫者高興或者悲傷的心情,國畫應是如此,於尺幅之間立見枯榮。再來國畫篇中提到友人於蛇相鬥,路人相避讓從而感悟書法,我想大概也就在動靜之間,一收一放,張弛有度,所以物事相通,情理相融是也。譬如“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雖是訴情,卻又含理;而“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雖則說理,又何脫情。俗筆略記,以避讀書不思之徒勞。2017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