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杏枝頭春意鬧,出自哪首古詩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7-04-03 回答

紅杏枝頭春意鬧出處:《玉樓春·春景》,作者:宋代詞人宋祁。

原文: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 肯愛千金輕一笑。

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譯文:漫步東城感受到風光越來越好,船兒行駛在波紋驟起的水面上。拂曉的輕寒籠罩著如煙的楊柳,惟見那紅豔豔的杏花簇綻枝頭。人生總是怨恨苦惱太多歡娛少,誰惜千金卻輕視美人迷人一笑?為君手持酒盞勸說金色的斜陽,且為聚會向花間多留一抹晚霞。

搜狗問問

擴充套件資料

《玉樓春·春景》創作背景: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宋祁和歐陽修合撰的《新唐書》歷時十餘載終告完成,宋祁因撰書之功遷左丞,進工部尚書。此詞當作於宋祁任尚書期間,其具體創作年份難以考證。

《玉樓春·春景》名家點評:

1、清人劉熙載《藝概》卷四:詞中句與字有似觸著者,所謂極煉如不煉也。宋景文“紅杏枝頭春意鬧”,“鬧字”,觸著之字也。

2、清人陳廷焯《別調集》卷一:紅杏尚書,豔奪千古。為樂當及時,有心人語。

3、近人王國維《人間詞話》:“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

紅杏枝頭春意鬧,出自哪首古詩 等你 1級 2017-04-03 回答

李漁在《窺詞管見》中說:“琢句煉字,雖貴新奇,亦須新而妥,奇而確。妥與確總不越一理字,慾望句之驚人,先求理之服眾……有蜚聲千載上而不能服強項之笠翁者,‘紅杏枝頭春意鬧尚書’是也……若紅杏之在枝頭,忽然加一‘鬧’字,此語殊難著解。爭鬥有聲之謂鬧。桃李爭春則有之。紅杏鬧春,予實未之見也。“鬧”字可用,則‘吵’字‘鬥’字‘打’字皆可用矣。宋子京當日以此噪名,人不呼其姓氏,竟以此作尚書美號,豈不由尚書二字起見耶?予謂‘鬧’字極粗俗,且聽不入耳,非但不可加於此句,並不當見之詩詞。近日詞中爭尚此字者,子京一人之流毒也。”(此據《詞話叢編》本)

李漁的文筆確實優美,可惜內容全是一派胡言!胡云翼《宋詞選》p25說:“這首詞在當時是著名的作品,作者因此而獲得‘紅杏枝頭春意鬧尚書’的稱號。上段寫春天絢麗的景色,確有獨到之處,‘鬧’字點染得極為生動。”王國維《人間詞話》第46條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劉熙載在《藝概•詞曲概》中也說:“詞中句與字,有似觸著者,所謂極煉如不煉也。晏元獻‘無可奈何花落去’二句,觸著之句也。宋景文‘紅杏枝頭春意鬧’,‘鬧’字,觸著之字也。”

錢鍾書在《通感》中也引宋祁“紅杏枝頭春意鬧”和蘇軾“小星鬧若沸”(《夜行觀星》)雲:“宋祁和蘇軾所用‘鬧’字,是想把事物的無聲的姿態描繪成好象有聲音,表示他們在視覺裡彷彿獲得了聽覺的感受。用現代心理學或語言學的術語來說,這兩句都是‘通感’或‘感覺移借’的例子。”“在日常經驗裡,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身等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通感的各種現象裡,最早引起注意的也許是觸覺和視覺向聽覺裡的挪移。……好些描寫通感的詩句都是直接採用了日常生活裡表達這種經驗的習慣語言。……不過,詩人對事物往往突破了一般經驗的感受,有更深刻、更細緻的體會,因此也需要推敲出一些新穎、奇特的字法,例如前面所舉宋祁和蘇軾兩句。”(見《文學評論》1962年第1期)

不管有人怎樣批評,“鬧”字的用法還是得到承認的。

紅杏枝頭春意鬧,出自哪首古詩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7-04-03 回答

宋祁《玉樓春》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