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2年的十月份發生了什麼?來自月岩腕白肌紅的杉木 2020-01-06

你說的這兩天不存在。

每年365天,四年一個閏年……等等這些天文數字,並不是一開始就是現在人類所用的資料,在歷史上經歷了一定的變更。

其中,1582年這一年的呢10月,是一次重大的歷史變更。為了調整人類計時與天文計時產生的誤差,1582年這一年的呢10月4號後,直接就是15號,中間的日期,被從日曆上抹除了。

詳情如下:

古埃及人發現尼羅河每次氾濫的時間間隔大約是365天,他們便把一年定為365天。又把1年分為12個月,每月30天。年終加5天作為節慶日。這就是埃及的太陽曆,與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圈的時間只相差四分之一天。

後來,古羅馬的凱撒大帝在公元前46年,採納埃及天文學家索西琴的建議,以埃及的太陽曆為藍本,重新編制了曆法。新曆法將所有的單月設定為31天,雙月設定為30天,2月單獨設定為29天。每四年設定一個閏年,閏年的2月加1天為30天。並於公元前45年開始推行。這便是著名的儒略曆。

當時的人們一直使用儒略曆,直到公元前27年,古羅馬的奧古斯都又一次修改了曆法。他從2月抽出1天加在自己出生的8月份,並將之定為奧古斯都月(August),同時又把10月、12月也改為31天,將9月、11月改為30天。這樣一來各月的天數與今天的公曆基本相同了。

雖然當時的曆法已經非常精確,但是閏年的設定和地球公轉週期相比,還是有偏差,大約每128年會偏差1天。這樣到了公園16世紀下半葉,偏差已經累計至10天。1582年,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再次修改曆法。閏年從之前的每400年100閏改為每400年97閏,即能被4整除的設閏年,而逢世紀年一定要被400整除才能算是閏年,這樣一來3300年才會產生1天的偏差。這便是今天世界上通用的歷法——格里高利曆,簡稱格里曆,也就是我們說的公曆。

那麼,這偏差的10天,該如何修正呢?格列高利十三世使用了一個簡單粗暴,但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直接把這十天從日曆中抹去,於是1582年的10月5日至14日,便從日曆中消失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通令,中國以格里曆為國家曆法,並採用公元紀年,但不廢除農曆。

1582年的十月份發生了什麼?康康侃球 2020-01-05

世紀初通行的儒略曆經過兩次修改後,已經和我們今天的日曆非常接近了。

但是閏年的設定和地球公轉週期相比,有偏差,大約每128年會偏差1天。這樣到了公元16世紀下半葉,偏差已經累計至10天。1582年,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再次修改曆法。閏年從之前的每400年100閏改為每400年97閏,即能被4整除的設閏年,而逢世紀年一定要被400整除才能算是閏年,這樣一來3300年才會產生1天的偏差。這便是今天世界上通用的歷法——格里高利曆,簡稱格里曆,也就是我們說的公曆。

那麼,這偏差的10天,該如何修正呢?格列高利十三世使用了一個簡單粗暴,但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直接把這十天從日曆中抹去,於是1582年的10月5日至14日,便從日曆中消失了。於是曆法又回到與太陽年同步。那麼這10天呢?這10天的確不存在了,這10天什麼也沒有發生,這10天根本就沒過日子。如果你能找到當時的日記,10月4日記完後,下一頁就是10月15日的事。用科學語言表達,這10天的持續時間為0。

1582年的十月份發生了什麼?淺淺的笑可可的美 2020-10-11

1582年的十月份發生了什麼?

有獎勵寫回答共6個回答

康康侃球

分享最獨特的體壇資訊,不僅僅關

聊聊關注成為第4127位粉絲

世紀初通行的儒略曆經過兩次修改後,已經和我們今天的日曆非常接近了。

但是閏年的設定和地球公轉週期相比,有偏差,大約每128年會偏差1天。這樣到了公元16世紀下半葉,偏差已經累計至10天。1582年,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再次修改曆法。閏年從之前的每400年100閏改為每400年97閏,即能被4整除的設閏年,而逢世紀年一定要被400整除才能算是閏年,這樣一來3300年才會產生1天的偏差。這便是今天世界上通用的歷法——格里高利曆,簡稱格里曆,也就是我們說的公曆。

那麼,這偏差的10天,該如何修正呢?格列高利十三世使用了一個簡單粗暴,但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直接把這十天從日曆中抹去,於是1582年的10月5日至14日,便從日曆中消失了。於是曆法又回到與太陽年同步。那麼這10天呢?這10天的確不存在了,這10天什麼也沒有發生,這10天根本就沒過日子。如果你能找到當時的日記,10月4日記完後,下一頁就是10月15日的事。用科學語言表達,這10天的持續時間為0。

1582年的十月份發生了什麼?網友73458309c1b 2020-02-25

01 1582年10月少了10天,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源是因為閏年的存在。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所用的時間為365。2422天,年的長度接近於365。25天,因此,以365天作為基本年長,每四年增加額外的一天,才能得到很好的近似。儒略曆法一直使用到16世紀。當時年的近似長度和真實長度之間的差異已累計約10天。為了消除這個差數,羅馬教皇格雷果裡十三世把儒略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為格雷果裡歷10月15日,中間消去10天,讓曆法和迴歸年重新對應,開始使用新公曆。

眾所周知,世界通用的紀年方式是公元紀年,其前身是羅馬時期實行的《儒略曆》,儒略就是凱撒大帝。長期以來,羅馬都是西方文明的中心,卻沒有完整的歷法,法國學者伏爾泰曾經諷刺說:“羅馬人打了許多勝仗,卻不知道是在哪一天打的。”凱撒稱帝后,決心改變這一現狀。公元前46年,凱撒請希臘的數學家、天文學家索西琴尼,到羅馬整理編制曆法。最終,凱撒採納了索西琴尼的建議,以埃及的太陽曆為藍本,重新編制了曆法,即《儒略曆》。公元前45年1月1日,凱撒下令在羅馬實行這一曆法,這使得之前的混亂狀況得到了改善。該曆法第一、二、三年都是365天,第四年366天,也就是閏年。於是重複365,365,365,366的週期,每年都是整數。可是,這一曆法也有問題。

《儒略曆》是以太陽年為基本單位的歷法,當時計算的迴歸年長度是365。25日,比實際上回歸年的365。2422日長了11分14秒。起初,這不算什麼問題,但是誤差累積越來越多,麻煩就越來越大。比如,在《儒略曆》的歷法中,最早設定的春分節氣是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後,但幾百年過後,春分在《儒略曆》上的日期卻越來越提前,這給現實生活帶來了很多麻煩,因為農民要根據節氣種地的。此外,這對於宗教界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為教會要根據春分確定復活節,長此以往,耶穌究竟在哪一天“復活”的,就成了一個大問題,在教眾們看起來,這是非常不嚴肅的。

到了公元1582年,隨著天文觀測技術的進步,人們發現實際上春分已經提前到了3月11日,比原定的3月21日提前了十天!這該怎麼辦?當時,歐洲最有地位的人是教皇,時任教皇是格里高利十三世,他感到這個情況不能再持續下去了,於是開始著手解決這個問題。格里高利十三世下令由天文學者和高階僧侶組成一個委員會,數學家克利斯多弗·克拉維斯(Christopher Clavius)任主席。

最終,委員會比較了各種方案後,決定採用義大利醫生、天文學家、哲學家、年代學家阿洛伊修斯·裡利烏斯(Aloysius Lilius,約1519-1576)的方案,即一年有365。2425天,這大大接近了迴歸年的實際。但是這一方案仍有誤差,只不過兩者相差非常少,每3323年誤差還不到一天,對普通人的生活沒什麼影響。不久後,教皇就開始推行起這一曆法,《格里高利曆》也就是後來通稱的“公曆”。

雖然曆法基本上已經確定了,但是差十天的問題怎麼辦?克拉維斯等人想了很久也沒有想到辦法,乾脆直接向教皇提了一個現在看來頗為不嚴謹的建議,就是直接地從日曆中抹掉十天!具體來說,就是讓老百姓過完1582年10月4日後直接過10月15日。接到這個建議後,教皇也十分驚訝,但也感到沒有辦法,只得把心一橫,釋出教皇訓令,將1582年10月5日至14日抹掉!這個指令下達後,儘管民間怨聲載道,但是大家只能遵照執行。這樣誤差總算是暫時沒有了。

就這樣,教皇大筆一揮,十天就這麼離奇地消失了。但是,英國最初並不買教皇的賬,堅決反對,使用起自己單獨的日曆,跟歐洲大陸其他各國的都不一樣,英國人就這樣堅持了170年,到了最後,英國人實在是扛不住了,透過立法,同樣把多出來的這些天抹去了。

由於格里高利曆的內容比較簡潔,便於記憶,而且精度較高,與天時符合較好,因此它逐步為各國政府所採用。人們將這一曆法稱為“格里高利曆”,也就是今天世界上所通用的歷法,簡稱格里曆或公曆。

歷史上的1582年發生了什麼?

1月15日 -俄羅斯割讓利沃尼亞與愛沙尼亞給波蘭。

2月24日 -教宗格里高利十三世頒佈新的歷法,即現行國際通行的公曆。

6月10日 -葡萄牙宣佈獨立。

6月21日(日本天正十年六月二日) -“本能寺之變”:織田信長(1534 - 1582)被其下屬明智光秀殺害於京都本能寺。

7月9日(明神宗萬曆十年) -大明首輔張居正(1525-1582,字叔大,號太嶽)逝世。

8月7日 -利瑪竇抵達澳門港,獲准進入中國。

10月4日星期四(儒略曆) -義大利、波蘭、西班牙、葡萄牙將次日定為新曆10月15日星期五。

12月9日星期日(儒略曆) -法國將次日定為新曆12月20日星期一。

1582年的十月份發生了什麼?彧歿梟 2021-08-21

古代一個強大的帝國羅馬,它最早的歷法很混亂。古羅馬最初用的是太陰曆,一年中只有10個月,共304天,到了公元前713年,因受到古希臘的啟發,才將“太陰曆”改為“努馬歷”。這種古歷增加了2個月。古羅馬人認為雙數是不吉的,因此有忌諱,每個月的天數都是單數:1、3、5、8四個月,每月為31天,而2、4、6、7、9、10、11七個月,每月為29天,12月只有27天,特別短。努馬歷一年只有354天,比實際年長365天少了11天多。

古羅馬人使用了“努馬歷”後,就糊塗地過了兩個多世紀。直到公元前509年時,羅馬政府才規定每隔4年要加進兩個閏月年來調整差數。這是曆法上的改進,應該是件好事。可是,當年編制曆書的是一些愚昧的僧侶,他們對耕種農活,農事節氣不感興趣,只是從宗教和政治上考慮,隨心所欲地增減閏月,把曆法搞得更亂啦!

過了400多年,努馬歷已落後於實際天象的太陽曆80多天,因此春秋難分,寒暑顛倒。難怪後世作家這樣諷喻地說:“羅馬人在戰場上常打勝仗,可是他們卻說不清哪一天打了勝仗。”

公元前45年,羅馬的統治者儒略·凱撒對曆法進行了研究,認為埃及使用的歷法簡明實用,於是下令根據埃及曆法對羅馬曆法進行改革。在埃及天文學家蘇西金斯的幫助下,把古羅馬歷變成了純粹的太陽曆。經過長期的研究,公元前46年,凱撒頒行了新曆——儒略曆。

新的歷法規定,每年設12個月,共365天。今後每隔3年設定一個“閏年”,多加的一天放在原來的12月(儒略曆的2月)的後面,冬至後的10天,作為儒略曆的開始,即把原來努馬歷中的11月1日改為1月1日——“元旦”,把努馬歷的月序順次推遲2個月。

這樣改革後的儒略曆,變成了以太陽為準的太陽曆,徹底結束過去曆法的混亂局面,因此凱撒改歷是有很大功績的。但是,在改歷中他卻塞進了自己的私貨,把七月的名字改為儒略。儒略曆是當今世界通用的“公曆”的最早雛形。

公元前44年,儒略曆頒行後兩年,儒略·凱撒被刺殺而死,時年58歲。凱撒的義子,18歲的渥大維趕回羅馬,登上了權力的寶座,忙於清除政權,鞏固統治地位。

儒略曆實施不久,那些昏庸的僧侶把曆法中規定的“每隔3年”當作“每3年”閏年一次。當這個錯誤被發現時,已經過去了36年。這樣,在36年中,原來只應當有9個閏年,實際上卻有12個閏年;前42年,原來只應當有9個閏年,實際上卻過了12個閏年。

於是,羅馬的統治者渥大維進行了一次較大的歷法改革,決定從公元前8年到公元4年的12年中,不再設定閏年,這樣正好扣除了過去多出的3個閏日(當年中的2月30日)。從公元8年開始恢復每4年置閏年的辦法。

在渥大維統治時期,羅馬進入了和平繁榮的黃金時代。公元前31年,羅馬共和國改為羅馬帝國。不久,元老院特地授予渥大維一個光榮稱號:“奧古斯都”,它的意思是:“神聖”和“祖國之父”。

渥大維恢復了儒略曆置閏的辦法,卻仿效凱撒的做法,下令把自己出生的8月份改稱為“奧古斯都”(Augustus)。在原來的儒略曆中,8月是小月,為30天,渥大維為了要顯示自己同凱撒一樣尊貴,於是又將8月改為大月31天,就同凱撒並駕齊驅了。這樣,9月、11月就從大月的地位降為小月,而10月、12月升為大月。問題來了,經過這麼一改,一年就多出了一天,應該扣除一天才行。他就從2月中減去一天,當年的2月是處決犯人的月份,誰也不喜歡。從此2月份只剩下28天,閏年也只有29天了,2月30日也只是在歷史上才有的日期。

儒略曆每4年一閏,因此不是每年有2月29日,只有逢閏年的這一年才有。這在世界上曾引起不少有趣的事。世界上那些在2月29日誕生的人,要每隔4年才能慶祝自己的生日。70年代,電子錶風行世界,那時表上沒有2月29日這一天。每碰到閏年,閏日那天,表上顯示了3月1日,29日輕易地溜走了。電子錶只有除去幹電池,停擺後才能得以調整日期。

不過,也有人喜歡閏年。2月份多了一天,商店和工廠的老闆就可以多賺一筆錢。歐洲的習俗是,閏日是青年向戀人求婚的吉日,這一天使許多有情人結成了美滿的姻緣。

儒略曆是比較準確的歷法。經過幾百年的施行,逐漸得到人們廣泛的承認。公元325年,尼西亞會議正式把儒略曆作為基督教世界的歷法,並以此為根據計算基督教節日的日期,並規定春分日必須是3月21日。

儒略曆還沒有同天文週期完全吻合,平均每個歷制年,比太陽年長約12分鐘,即每128年便多出一天。

到13世紀時,差額已達8天,當年的天文學家向教會指出,曆法需要改革。可是,這個改歷問題卻使教會為難了整整3個世紀,都沒有解決。

到了16世紀,改歷問題才有了端倪。義大利的醫生兼天文學家李利厄斯花了10年時間研究出了新曆,他在1576年將改革方案提交羅馬教廷,經過許多學者(有天文學家、數學家,還有一些僧侶)討論,終於獲得教皇格里戈裡十三世批准。

1582年2月24日,格里戈裡釋出改歷的命令:從1582年10月15日起,所有基督教徒必須使用新曆——格里曆。這就是今天世界各國通行的“公曆”。

公曆是以一個“迴歸年”作為單位的。計365天5小時48分46秒。為了使用方便,就將365天定為一年,這就是“平年”。

迴歸年比平年多5小時48分46秒,這樣積上4年就有23小時15分4秒,約等於一天。所以每4年就要閏一天,這一天放在2月份,成為29天,這樣,那一年就有366天,叫做“閏年”。

但是,4年中累積起來的時間,經過4年閏一天後,就多閏了44分56秒,400年以後就會使歷年比迴歸年的時間多上3天。因此,在400年中應少閏3次。它規定:一個平年是365天,閏年是366天;凡是公元紀年數能被4除盡的是閏年;對於每世紀的第一年,雖能被4除盡,但不能被400整除的仍不作閏年。如1600~2000年間400年中,1700、1800、1900年等,就不算閏年;而1600、2000年就是閏年。這樣,在每400年中,原來該閏100次,減少了3次,共有97次閏年。

用這種辦法補救以後,每隔3000年,還有一天之差,就只要在3200年中減少一個閏年就行了。

在改歷時,在1582年中扣除已提前的10天,即把這年10月4日(星期四)的第2天(本應是10月5日),改為10月15日(星期五)。這樣一來,格里曆再次同太陽年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