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大家不願相信,無論環境如何,總有人會堅守善的微光,哪怕逼死了自己,也不願向惡投降?

在《陳情令》裡,他就是魏嬰。

像很多答案裡說的那樣,魏嬰的人生裡確實有許多善的種子:

早逝的父母給了他幸福的明媚底色,母親要他牢記快樂,忘卻仇恨。

被江家收養後,江宗主是他精神上的父親,塑造了他堅持正義,不可為而為之的理想追求;

江澄是他的兄弟手足,是他與正道世界,仙門百家最直接的聯絡;

師姐是他情感上的母親,是他私人世界裡最柔軟最溫暖的部分,即使全世界與他為敵,只要還有師姐,就還有依賴和留戀;

藍湛是他的是非原則,只要有藍湛出來阻攔,無論對錯,都不能違背自己的良知。

但是,蘇涉瑤妹的人生中就沒有善意嗎?

藍湛為了救蘇涉,以身犯仙,甚至被溫旭打斷了腿,奪走陰鐵,押上岐山。瑤妹也對蘇涉親切有加,善待如上賓。他能開宗立派,也少不了門客的信賴與支援。

瑤妹的母親悉心教導瑤妹,聶大雖有惡語,但對瑤妹也完全信任過。藍大對瑤妹更是十幾年不變,全力支援。

其實,說到底,總歸是作惡容易,行善為難罷了。

善需要有共情的能力。

魯迅有名言說“人和人的悲喜並不相通”,能做到這點是非常難的。

魏嬰有許多眼淚,為江家遭遇不幸而流,為江澄痛失金丹而流,為師姐失去依靠而流,為溫寧無惡受死而流。所以,他怎能不竭盡全力庇護江氏姐弟周全?怎能不離經叛道劫救溫氏餘孽?他的惻隱之心就是,我曾經遭遇過的不幸讓我對世間的不幸不能視若無睹,充耳不聞,袖手旁觀。江澄說他有英雄病,是對魏嬰深深的誤解。如果說江氏滅門之前,魏嬰救人,有逞強好勇的因素,在江氏滅門之後,驅使魏嬰伸出援手的是世間慘痛和自己內心深處對不幸的強烈共鳴。

善需要有堅定的信念。

行善並不會因為你做的是好事,就自然容易起來。

“願我魏嬰一生鋤奸扶弱,無愧於心。”

魏嬰行的善,是在寒潭洞發現陰鐵,主動請纓,願與藍湛一起冒大風險。魏嬰行的善,是在玄武洞,與藍湛一起阻擋玄武,助百家小夥伴逃出生天。魏嬰行的最大的善,是忍辱負重,割捨身份,拋棄親友,艱難創業,苦苦經營換來的溫氏眾人的生存成果。

無論自己處境如何,代價大小,都能堅守信念,絕不低頭。

魏嬰遭遇百般不幸仍然堅守靈魂中的痛苦與高貴,正是現實中我們的遭遇與理想。在既定的命運中至死抵抗,就像孫悟空大鬧天宮,回花果山反而揚起了齊天大聖的旗幟;北宋的好漢們砸碎了羈押自己的枷鎖,聚集在梁山上掛上了替天行道的招牌。

仙門百家圍剿,師姐遭逢不幸,死斬斷了他與現世的情感聯絡。

但當江澄提劍刺來的時候,魏嬰欣慰一笑,他知道,死在江澄劍下,也算為師姐報仇,死得其所。閉上眼,準備引頸就戮。

魏嬰靈魂的高貴在此展現無遺,即使這個世界怎樣苛待於我,即使我遭遇怎樣的打擊與毀滅,但是我依然不推脫,不躲避,我領受我該當的罪過與懲罰。

江澄情緒激動,一擊不中,拔劍時鋒芒一轉,眼看要傷到藍湛。魏嬰連忙掙脫藍湛的手,任自己跌落懸崖。不能再連累藍湛,不能再使藍湛受到傷害,哪怕將死之時,也要力所能及地保護心愛的人,這份悽然卻美好的感情,值得說爛的那句“生活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

不用再苦苦追問,生活曾經怎樣苛待於我。善惡的選擇權,永遠都在自己手中。

以上,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與所有堅守良知的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