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馬季毀了相聲,郭德綱又讓相聲活了過來”這種論調?lucky2020-03-03 09:14:04

沒有馬季老那一代人對相聲的勵志改革,相聲這玩意早就完蛋了。

事物不是一成不變的,在那個電視廣播是主力媒體、人民生活水平並不高的時代,相聲如果也用如今這一套小劇場那可吃不上飯。馬季老等一代相聲改革者讓相聲能登大雅之堂,利用廣播電視讓各地人民熟悉相聲,讓相聲演員在那個時代吃上了飯,讓相聲沒在那一代就絕戶,這就是功不可沒。

到了郭德老這一代,主流相聲圈子面對資訊時代的來臨表現得手足無措,試圖把網路和新媒體融入自己的作品,卻沒有讓相聲本身變成網路和新媒體的一部分,姜昆老師的網路笑話合集就是一個血淋淋的例子。畢竟,時代變了,相聲演員又開始面臨吃不上飯的窘境。

如何看待“馬季毀了相聲,郭德綱又讓相聲活了過來”這種論調?

但相聲的生命力是很強的,郭德老在新媒體的走紅讓很多人看到了這片藍海的活力,相聲演員再次找到了飯轍。甚至吸引了一批行業外力量加入,比如說北京著名大核桃(前)海青王自健,這樣的年輕人對相聲與時代接軌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說這一代人又一次救了相聲。

如今德雲社的粉圈路線方興未艾,一時無兩,粉絲們一個個都是殺七個宰八個門後頭還戳四十七個的主兒,看老藝術家們沒一個能和自己的角兒相比,動不動就覺得老一輩毀了相聲。

這也是相聲的自我發展,至於到最後是再一次救了相聲,還是把相聲壓死的最後一根稻草,我不妄加評價。

如何看待“馬季毀了相聲,郭德綱又讓相聲活了過來”這種論調?飛揚2020-03-06 10:34:42

請問,你是有多恨郭德綱?

不過知友比某些入口網站的網友理智多了,至少不會被無腦帶節奏。

你這個問題無任何價值,連踩一捧一的前戲都不願意玩下,開門就直眉瞪眼奔著引戰來,

無腦問題沒任何回答的慾望。

那只有先舉報為敬了。

如何看待“馬季毀了相聲,郭德綱又讓相聲活了過來”這種論調?夏花2020-11-16 10:23:20

沒有馬季的話……相聲五十來年以前就『斷流』了。

即便後來再回復,就都是『對口詞』味兒的了。

就這麼重要一人愣給定性成『毀了相聲』,實在是……

歸根到底也是時代悲劇的衍生結果。

如何看待“馬季毀了相聲,郭德綱又讓相聲活了過來”這種論調?愚俠2020-11-16 13:42:39

在一個人雲亦云、眾口鑠金的圈子裡,說幾句再普通不過的常識卻成了異類。

馬季和郭德綱,包括其他相聲演員,都沒有毀掉相聲。相聲能不能活過來,也不是僅靠一兩個人就能決定的。

隨著相聲在娛樂市場的發展,我們的身邊出現了越來越多關於以前相聲演員的怪謬言論,諸如馬季是“歌頌型相聲”代表人物、“馬季姜昆沒有相聲基本功”種種,純屬人云亦云無稽之談。

馬季確實創作表演了很多歌頌型相聲,譬如《友誼頌》、《新桃花源記》,但這些作品均出自於特定的年代,尤其是《友誼頌》,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查一查其背景資料,可以說沒有這些“歌頌型”相聲,恐怕相聲在當時就徹底滅絕了。我們靜下心來聽一聽這些作品,雖然有些時代侷限,可是它們並不是一味地歌功頌德,還是有許多藝術創作技巧和含金量在裡面的。這裡列舉一段馬季、唐傑忠/趙炎的《彬彬有禮》,是頌揚當時中日兩國人民友好關係的作品,但現在我們拿出來再看,絲毫不會覺得肉麻違和,反而還是會被逗笑。

比起“歌頌型作品”,馬季和姜昆的諷刺性作品更多,而且語言幽默、結構完整,諷刺得鞭辟入裡。比如馬季的《百吹圖》、《北京之最》、《多層飯店》、《特種病》、《一僕二主》、《富了之後》、《招聘》等等。這些相聲不是為了諷刺而諷刺,而是把諷刺建立在幽默合理的基礎之上。你要諷刺,首先你的東西必須是一段相聲,必須要逗樂觀眾,沒有創作基礎的諷刺無異於扯脖子罵街。

這裡著重說一下姜昆。近些年來以姜昆為代表的“主流相聲演員”們被妖魔化得太嚴重了,很多人不看他們的作品,只聽某些人別有用心的隻言片語就開始“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地對體制內的演員破口大罵。這兩年我整理收藏了一些經典相聲作品,整理到姜昆時,我發現姜昆有太多的作品難以取捨,因為佳作奇多。拋開《虎口遐想》、《特大新聞》、《電梯奇遇》、《如此照相》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不談,主旋律的《回眸望九》、《詩·歌與愛情》、《時間與青春》,市井生活類的《著急》、《琢磨》、《樓道曲》,純娛樂性的《學唱歌》、《家庭喜劇》,諷刺型的《是我不是我》、《嚴重警告》《想入非非》、《自我選擇》、《辭職以後》、《哺乳詩》、《霸王別姬》、《真實的謊言》、《捕風捉影》……可以這麼說,姜昆優秀作品的數量和整體質量,絕不亞於當今在世的任何一位相聲演員。不要雙標地把功績全都歸於梁左,是姜昆發掘與培養了梁左,而且姜昆在梁左之前,已經獨立創作出了很多優秀作品。二人合作之後,大多數作品也都是共同磨合完成的,不存在梁左寫好一段相聲,姜昆背完詞就上去演的情況。其他演員表演非自己創作的相聲受歡迎,為什麼到了姜昆這裡就有這麼多的非議呢,更何況作者欄裡通常都是“梁左、姜昆”啊?

對於郭德綱和德雲社,我真的是愛恨交加。2005年郭德綱在相聲界異軍突起,只要電視上播放郭德綱的相聲,我就會一點不落地看完。前幾年,所在的城市開了德雲社,我曾多次買票走進劇場。我個人把郭德綱分為了2010年以前和2010年以後。2010年以前的郭德綱可以稱得上是藝術大家,他把觀眾們都吸引到了相聲劇場裡,對於當時相聲的火熱,他無疑是立了頭功。但2010年以後的郭德綱,更像是一個披著“宗師”外衣的營銷專家。當然,說相聲掙錢理所應當,可是近年來的郭德綱在掌握了話語權和地位之後,越來越喜歡著書立說、偷換概念,大搞相聲飯圈化,而且他本人及徒弟們的作品也不再有什麼結構和創新。現在的粉絲們搶票去劇場,有幾個是奔著聽相聲去的呢?相聲搞飯圈化,無疑是飲鴆止渴,這是在透支相聲,憑藉飯圈化得到的,最終一定會加倍地失去。我們看現在劇場的節目單,天天《黃鶴樓》、《學聾啞》、《打燈謎》,再忠實的觀眾也有膩煩的一天。

很多人說高峰奔著藝術家的路子去了,不否認高峰對傳統相聲的駕馭能力和表演功底,但他基本沒什麼原創的新作品。不是在老段子里加幾個包袱就叫創作創新。現在很多年輕的“角兒”,他們的創作能力甚至不如天津年逾古稀的劉俊傑先生。另外,什麼是相聲基本功?相聲基本功絕不只是打板背貫口哼哼幾句太平歌詞那麼簡單,基本功還應該包括對人物的塑造,對作品的掌握理解。只靠耍賤賣腐倫理哏,短時期內可能會揚名賺錢,但一直走這條路,必會被撞得頭破血流。若干年以後,觀眾能不能想起你,不是取決於你有多少粉絲,上了多少回熱搜,而是看你有沒有屬於自己的好作品。

馬季也好,姜昆也好,郭德綱也好,他們都是會被記錄在中國相聲史上的人物,他們的初心都是為了讓相聲更好。無論他們過去、現在抑或是將來做了什麼,我們都不應該忘記,那些年他們帶給我們的歡聲笑語,他們也曾為相聲行業耕作不息。

如何看待“馬季毀了相聲,郭德綱又讓相聲活了過來”這種論調?顧言2021-05-08 19:35:25

所謂歌頌型相聲,對演員的要求太高了,真能把這種題材給人講笑了很難。馬季先生恰好個人能力強,創作能力強,所以在這個上面趟出一條路來。我聽過一段《海燕》,講年輕姑娘打破傳統觀念出海的故事,那就是宣傳我國的婦女政策和工作,很有可能是上面的任務。故事很自然,包袱很有意思。不過我都能想到讓那些能力不行的演員去春晚上弄個這個題材能弄成多尬。

大批演員覺得這個好糊弄,就喊假大空的話,把人逗笑倒不重要了,所以搞得越來越沒意思,參考現在的大部分小品吧。

所以不能說馬季先生把相聲毀了,人家是給相聲開拓了一種新的題材,添產業的好事。但是演員學藝不精,藝術水平達不到,想走近路,才導致慢慢不行了。

再說郭老師,同樣也是個人能力強,但是最重要的是個人超前的思想。零幾年的時候就能混跡論壇,能借助網路傳播作品,弄出了最鐵的粉絲群體,應該算是中國現代飯圈教父人物了。仔細想想郭老師說的話

“觀眾愛看,你怎麼都是對的。要是不順眼,怎麼看你都煩。”

和飯圈說的

“哥哥那麼努力,我們就愛哥哥,不愛看滾。”

那不是一個道理,都是人家玩剩下的。所以也難怪德雲社能發展成這樣。

相聲活了麼?應該說現在這麼火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相聲,火的人大部分不是真靠相聲水平。那些天天罵街罵德雲社的“資深觀眾”也沒法讓相聲火起來,一堆人圈地自萌而已。我是賺你這十個人的錢還是賺外面一萬人的錢?人家十幾年前早就想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