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學名著安娜 卡列尼娜...寫的是什麼意思一片葉子445 推薦於2016-12-02

我個人覺得這部不錯的名著。

安娜是俄國上流社會的迷人貴婦,這種賢妻良母類的女人,讓人感到一種慈祥的安寧。但是,她接下來與渥倫斯基邂逅之後的事情,以及她最後走的極端,讓人感到深深憐憫。

她是一個懦弱的,一直在勸慰自己的人,認為自己沒有任何過錯,是一種沒有羞恥感的人。在社交界,她是一種美麗的,慈祥的,任何人都喜歡的形象,可是,當她瘋狂之後,為愛情所忙碌,以名譽和兒女為代價的這種行為,讓人困惑和不解。

在這場與列文、吉蒂、卡列寧、渥倫斯基等人的多角戀與各自婚姻的愛情的對比下,安娜無疑是可憐的,她選擇獨自承擔了無望愛情的全部後果。列文無疑是成功的。他在婚姻的道路上,窘迫,失落過。但是經過蛻變,與自己心愛之人喜結良緣,並接有了一個可愛的孩子,米佳。而安娜與渥倫斯基婚外情,是最讓人所不齒的。他們有了在自己罪惡的結合下的犧牲品:女兒安妮。

其實,最後害死安娜的,不是別人,是安娜自己。她走上了條極端的路,沒有自制力其實是種可怕的東西。嘴上說著,我可以壓抑一切的感情,可是心中卻不這麼想。是安娜的心口不一害了自己。明明是來促成渥倫斯基與吉蒂的婚事,卻將自己搭了進去。表面上,壓抑著,那真實,又是什麼?因為自己成為了導火索,所以引發了後來的一切。渥倫斯基的逐漸冷淡和拋棄,卡列寧的漸漸折磨、後來的卡爾塔索夫夫人的公開羞辱以及文章最後她的臥軌自殺。一切的前因後果,都在於此,都在於她的不安於本分,心中的自制力不高。這是一場悲劇,由她親手導演,演員最後全部走光之後,又由她自己,最後終結。

這部以死亡而收場的戲劇性悲劇,卻成就了安娜·卡列寧娜的形象。這種對自己婚姻不貞,背叛家庭,拋棄自己的兒子,又擔心被自己的兒子看不起的女人,是被世人所厭惡和不恥的。私通在上流社會並不少見,可是少見的是,安娜·卡列寧娜的勇於承認,雖然最後得到的結果是被上流社會拋棄。但是,在這種列夫·托爾斯泰近乎苛刻的描寫下,安娜·卡列寧娜的缺點,也正是她的閃光點所在。這突出了一個叛逆的女人,和敢於與現實社會對抗的形象。這句話有褒有貶吧,可是誰又去管她呢?在婚姻中,上流社會對待不貞夫妻的懲罰是不同的,而丈夫近乎變態的寬恕,對安娜產生了一種精神上的折磨和無形的壓抑感。安娜在別人眼裡是怯懦的,但是,她的真正的形象,卻是光輝的,作為一個對比人物,她最後的往鐵軌上的一臥,成就了她的勇敢,反叛的精神女性。也許正如現在的人所說:自殺的人,是勇敢的,因為,很少有人有勇氣去自殺。

“真不愧是個卑賤的女人,連選擇的死法都是那麼卑賤。”公爵夫人鄙視的說。其實我認為不然,她並沒有權利去評判,真正的評論權,是掌握在當事人的手中。

安娜·卡列寧娜,總體來說,是一個怯弱而又勇敢的人。可以說,最後的臥軌,不是她的本意,她想要站起來,卻無能為力。

選擇一個人揹負所有,她看淡了世俗。她的丈夫卡列寧,要的只不過是臉面和名譽,渥倫斯基喜歡追求新鮮等等甚至更多。一個人承擔下因為背叛而帶來的一切後果,帶著絕望的那顆心,那可反叛的種子,是否,就是在這個時候,留在了這裡?

外國文學名著安娜 卡列尼娜...寫的是什麼意思素年back 2012-04-10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爾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長篇小說,創作於 1873—1877年。作品由兩條既平行又相互聯絡的線索構成:一條是安娜與卡列寧、渥倫斯基之間的家庭、婚姻和愛情糾葛;一條是列文和吉娣的愛情生活及列文進行的莊園改革。安娜是一個上流社會的貴婦人,年輕漂亮,追求個性解放和愛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卻是一個性情冷漠的“官僚機器 ”。一次在車站上,安娜和年輕軍官渥倫斯基邂逅,後者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終安娜墮入情網,毅然拋夫別子和渥倫斯基同居。但對兒子的思念和周圍環境的壓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漸發現渥倫斯基並非一個專情的理想人物。在相繼失去兒子和精神上最後一根支柱 ——渥倫斯基後,經過一次和渥倫斯基的口角,安娜發現自己再也無法在這個虛偽的社會中生活下去,絕望之餘,她選擇了臥軌自殺。小說揭露了 19世紀六七十年代俄羅斯上流社會的醜惡與虛偽,同時也表達了作者處在社會轉型期時所進行的複雜的道德探索和思想探索。

外國文學名著安娜 卡列尼娜...寫的是什麼意思zz60606060 2012-04-10

寫的是一個女人跟幾個男人的悲催故事。

外國文學名著安娜 卡列尼娜...寫的是什麼意思繞指柔DD 2012-04-10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爾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長篇小說,創作於 1873—1877年。

作品由兩條既平行又相互聯絡的線索構成:一條是安娜與卡列寧、渥倫斯基之間的家庭、婚姻和愛情糾葛;一條是列文和吉娣的愛情生活及列文進行的莊園改革。

安娜是一個上流社會的貴婦人,年輕漂亮,追求個性解放和愛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卻是一個性情冷漠的“官僚機器 ”。一次在車站上,安娜和年輕軍官渥倫斯基邂逅,後者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終安娜墮入情網,毅然拋夫別子和渥倫斯基同居。

但對兒子的思念和周圍環境的壓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漸發現渥倫斯基並非一個專情的理想人物。在相繼失去兒子和精神上最後一根支柱 ——渥倫斯基後,經過一次和渥倫斯基的口角,安娜發現自己再也無法在這個虛偽的社會中生活下去,絕望之餘,她選擇了臥軌自殺。

小說揭露了 19世紀六七十年代俄羅斯上流社會的醜惡與虛偽,同時也表達了作者處在社會轉型期時所進行的複雜的道德探索和思想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