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門變慫包,在家小霸王,是性格原因還是家庭互動出了問題?

我們開始居家隔離生活啦,謝謝大家這幾天的關心。一切都還挺順利的,特別感謝所有的防疫工作人員,真的特別辛苦,回頭和大家分享。

很多海外朋友在詢問我們回國的經歷,我就先簡單寫了一份心得,昨天發微博了,大家也可以進入公號回覆

回家

,就能看到。

=====

前段時間有位朋友留言說,孩子在家嘴皮子可厲害了,經常可以把大人說得一愣一愣的,可是一出門就秒慫,啥事都謙讓,而且是毫無原則的謙讓。

我正好和我們團隊的想想媽媽聊起這件事,她說她孩子也有這個趨勢,家裡倒也是不橫,但出門就異常乖。

遊樂場公用的玩具,只要有其他小朋友來玩,即使她正在玩,也是第一時間給其他小朋友。

不管“窩裡橫不橫”,“外面慫”這件事到底是怎麼回事?今天就來聊一聊。

1

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

“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這是對“外面慫”的一句話總結。

具體來說,有這樣幾個原因。

1、家庭環境規則不清明

這尤其針對家庭“小霸王”,這類孩子你仔細觀察會發現,

他們並不是對誰都“霸道”,而是會“看人下菜碟”。

媽媽說了不允許現在看電視,孩子立馬躺地上大哭,然後爺爺奶奶來營救了,立馬能看電視;

孩子對媽媽說一些不尊重的話語,媽媽包括全家都不會認真教育,反而哈哈大笑,覺得挺逗。

這樣的家庭環境看似對孩子挺松,但其實是在剝奪孩子正常的社交能力,創造了一個“唯我獨尊”的假象。

孩子很明白的,自己可以霸道的物件是選擇性的,於是他們出門遇到不確定的人,就會秒慫。

他內心明白,對方不會像爸媽那樣無條件妥協。

很經常的,在外壓抑的情緒或者受到的氣,就會反過來在家裡更加頤指氣使。

家裡人的毫無原則妥協,又進一步加強了孩子在外的能力弱,從而進入了一個壞迴圈。

孩子出門變慫包,在家小霸王,是性格原因還是家庭互動出了問題?

2、社交能力弱

大家仔細回想,我們的孩子從出生開始到2歲左右,都是更加習慣和大人互動的,尤其是熟悉的養護人,之後才會慢慢開始對其他小朋友感興趣。

心理學家有個解釋是說,

這是低齡孩子的自保行為,相對於其他孩子互動中的不確定,他們知道和成人互動的反饋基本上都是確定的。

比如,孩子去拿成人正在玩的玩具,大機率成人就會給孩子,甚至還會陪著孩子一起玩。

但孩子如果去拿其他孩子的玩具,基本上就會出現不肯給、起衝突等各種不確定性。

但隨著孩子慢慢長大,

社交能力增強

了,他們就不再害怕同齡孩子社交的“不確定性”,相反反而會享受這樣的探險過程。

這是孩子心理空間的伸展,和大運動發展一樣,從走到跑跳,不斷地提高。

但如果你發現孩子3、4歲以後,似乎仍然只能在家和成人互動,出門就完全“不行”了,那麼就需要審視孩子的社交能力是否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孩子出門變慫包,在家小霸王,是性格原因還是家庭互動出了問題?

3、家裡有個大版的“外面慫”

另外還有一個很大的可能性就是,家裡人,尤其是孩子的媽媽,或者經常帶孩子的那個人,就是成人版的“家裡橫、外面慫”。

這一點其實在生活中很常見,媽媽在外處處明理、不爭不搶、“老實人”一個。但問題是,她並不是真的不在意,而那些“不舒服”回家後就會發洩在自己的隊友身上。

這種社交模式裡的“兩面派”,也會影響孩子。

讓他形成一個錯誤認知,誤以為社互動動就是該這樣,家裡不需要客客氣氣,但出門就要客客氣氣。

孩子出門變慫包,在家小霸王,是性格原因還是家庭互動出了問題?

2

真實、正常的家庭環境

如果要我給這類孩子建議,第一條就是提供一個

真實、正常的家庭環境

經常會收到類似的提問:孩子下手不知輕重,總是把我打痛,和他講道理說了好幾遍還是這樣,怎麼引導?

我經常回復的第一點就是,先實話實說,告訴孩子你的感受啊。你被打了,痛嗎?是不是不舒服?是不是不開心?

真實、正常的家庭環境。

我們現在都在學習科學育兒,於是孩子出現任何問題,我們想到的都是“怎麼做”才是正確完美的,而唯獨缺失了

在思考怎麼引導和教育之前,告訴孩子人類真實正常的情緒反饋,是非常重要的。

可是當孩子進入社會後,他們得到的別人反饋就是很真實直接的。

孩子去打別人,哪怕不小心的,很大可能就是會被回打,或者對方就會大哭告狀;

孩子去搶別人玩具,很大可能是被搶回、被打,而不是循循善誘的。

讓孩子看到我們真實的感受。

孩子出門變慫包,在家小霸王,是性格原因還是家庭互動出了問題?

3

這麼說並不是不要教育引導了,而是記得,先把真實的反饋讓孩子看到,然後再進行復盤。

第二點有一點點老生常談了,但的確非常重要。

首先,父母先改變自己,不要在外和顏悅色,回家後都是暴脾氣,不好好溝通。

家庭榜樣力量

家庭榜樣力量

這些其實都是有益的,因為在家哭我們還能陪著,幫助孩子梳理情緒,回顧事情,覆盤成長。

要知道出了家門進入社會,不是每一場哭我們都能陪著。

家庭榜樣力量

看到這裡,肯定有朋友會說,太難了,家裡有了老人後,啥原則都要被打破的。

我這裡仍然要強調一點,

我一直覺得,最差的家庭教育環境並不是成員之間的育兒理念不一致,而是大家互相不尊重。

孩子3、4歲後,其實是知好歹的。他們對於成長、獨立、有力量的渴望是無比強大的。

而誰能給他們好招,真正幫助他們獨立解決麻煩,他們就會更“聽”誰的話。

孩子出門變慫包,在家小霸王,是性格原因還是家庭互動出了問題?

因此,別把精力花在和老人爭論,“爸媽,你們這麼做不對,你們應該XXX”;而是

其次,學會堅持原則,拒絕孩子,讓他們體會一點失落感,體會大哭。

剛剛你大哭,奶奶立馬就給你冰淇淋了,但你想一想哦,到了幼兒園,老師要求大家先上課,你不肯偏要玩,那時你即使躺倒大哭,

那麼真正的愛孩子,就是在走出家門之前,幫助他們學會如何面對哭。

這時,最該做的是什麼呢?你可以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說明為啥就是現在想要玩。然後和老師討論,商量一個大家都覺得可以接受的方案。

你剛剛玩的太興奮了,打到了爺爺。爺爺嘻嘻哈哈覺得沒關係,但媽媽卻堅持你要道歉。你知道為什麼嗎?

因為爺爺特別特別愛你,所以就原諒了你。但你如果在外面玩,也這樣打到其他小朋友,他們可不一定就像爺爺那樣第一時間原諒你了。

不要去改變老人,而是去影響孩子。

所以如果打到別人了,即使對方不在意,我們也需要道歉。同樣的,如果你被其他人打了,那麼我們也可以表達出自己的不舒服。

多花時間和孩子覆盤。

“外面慫”的本質是這個孩子很怕在外被其他孩子這樣對待,而且他清楚,他得不到在家的偏愛。

孩子出門變慫包,在家小霸王,是性格原因還是家庭互動出了問題?

4

大家也不會同意的。老師和小夥伴們反而會覺得你在影響大家。

最後,也是提醒大家,除了學習上面的引導方式,也要

沒人願意和總讓自己受傷的孩子玩,這樣下去,和你玩的人就會越來越少了,不是嗎?

小D是個慢熱的孩子,我上面提到的這些引導方法一直在用,但仍然會發現,小D並不是100%都敢於為自己發聲,捍衛利益的。

我之前不太理解,總覺得是不是自己引導哪裡還沒做到位。5歲後的小D表達更加精準到位了,我為此和她聊過,也就解決了我長久以來的疑惑。

小D告訴過我的一些話:

我並不在意啊,他也不是故意的

我看得出他當時比我更想玩這個玩具吧,所以就先讓他玩了沒關係吧,我不在意

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社互動動沒有絕對標準,每個人都是在探索自己舒服的度。

就好比我也是這樣,有一些問題我真的不計較,也沒往心裡去,但如果從第三方視角來看,也許我就是“慫”。

但這些該讓孩子知道的社交原則、換位思考,我們都需要儘早地告訴孩子。

這些話看似是在解決孩子“窩裡橫”,其實更是在解決“外面慫”。

(是不是和我們育兒很像,我們只有知道了對的是什麼,我們才有選擇權)。

孩子出門變慫包,在家小霸王,是性格原因還是家庭互動出了問題?

這裡也是提醒大家,孩子4、5歲後已經是個獨立的人了,別總用我們的標準來評判他們的行為,不妨多和他們聊聊。

尊重性格的差異性

尊重性格的差異性

公號一天只能發一條訊息,很多內容我都第一時間隨手分享到了微博上了。我們落地後,先被帶到了隔離酒店,第二天等到核酸檢測結果陰性後,才被允許回家,進行居家14天的隔離(想了解心得的,可以進入公號回覆 回家)

搬運幾張微博發的照片分享大家啊,一切都好,謝謝大家的牽掛。

孩子出門變慫包,在家小霸王,是性格原因還是家庭互動出了問題?

孩子出門變慫包,在家小霸王,是性格原因還是家庭互動出了問題?

孩子出門變慫包,在家小霸王,是性格原因還是家庭互動出了問題?

孩子出門變慫包,在家小霸王,是性格原因還是家庭互動出了問題?

最近開通了影片號,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找我來玩。

孩子出門變慫包,在家小霸王,是性格原因還是家庭互動出了問題?

尊重性格的差異性

尊重每個孩子的性格差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