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水車薪 ,杯盤狼籍 ,南轅北轍 ,玩物喪志 ,緩兵之計 ,百發百中 ,知己知彼 的主人公各是誰?tckw2013-06-19

杯水車薪

從前,有個樵夫砍柴回家,天氣炎熱,他推了滿滿的一車柴草來到一家茶館門前。在屋裡剛坐下喝了一會茶,就聽見外面有人高喊:“不好了,救火啊!柴車著火了!”樵夫立即起身,端起茶杯就衝了出去。他把茶杯裡的水向燃燒的柴車潑去。但絲毫不器起作用,火越來越大,最後柴車化為了灰燼。

成語發音:bēi shuǐ chē xīn

成語釋義: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決不了問題。

成語出處:《孟子·告子上》:“今之為人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成語示例:有新債未動毫分的,除了承許夏鼎三十兩外,大有~之狀。(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七十四回)

杯水車薪:形容力小,解決不了問題。

杯盤狼籍

詞 目 杯盤狼籍

發 音 bēi pán láng jí

釋 義 杯盤等放得亂七八糟。形容宴飲已畢或將畢時的情景。

出 處 見“杯盤狼藉”。

示 例 [美娘]醉眼朦朧,看見房中燈燭輝煌,~。

★《醒世恆言·賣油郎獨佔花魁》

南轅北轍

發音: nán yuán běi zhé

釋疑: 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處: 《戰國策·魏策四》:“猶至楚而北行也。”

示例: 你想這六條要求,與中央開出的六條款約,簡直是~,相差甚遠,有甚麼和議可言。(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六十八回)

【故事提要】南轅北轍的故事就出現在下面這篇中。人人都會嘲笑南轅北轍的荒唐,但真正荒唐的是幹了荒唐事的我們卻不自知自己也在南轅北轍。

【原文】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聞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頭塵不去,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於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

【譯文】魏王準備攻打邯鄲,季梁聽到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來,來不及舒展衣服皺摺,顧不得洗頭上的塵土,就忙著去謁見魏王,說:“今天我回來的時候,在大路上遇見一個人,正在向北面趕他的車,他告訴我說:‘我想到楚國去。’我說:‘您既然要到楚國去,為什麼往北走呢?’他說:‘我的馬好。’我說:‘馬雖然不錯,但是這也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說:‘我的路費多。’我說:‘路費即使多,但這不是去楚國的方向啊。’他又說:‘我的車伕善於趕車。’我最後說:‘這幾樣越好,反而會使您離楚國越遠!’如今大王的每一個行動都想建立霸業,每一個行動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國的強大,軍隊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鄲,以使土地擴充套件,名分尊貴,大王這樣的行動越多,那麼距離大王的事業無疑是越來越遠。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國去卻向北走的人一樣的嗎?”

【評析】季梁為了打動魏王,來了個現身說法,以自己的經歷,帶出了南轅北轍的故事,形象地說明了魏王的行動與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馳的道理。其實這個故事並不一定就發生在季梁身上,他之所以與自己的親身經歷相聯絡,是為了讓故事顯得生動和真實,從而更具有說服力。我們在說服他人時不妨也用這種說法,將一些故事、案例融入自己的親身經歷,這樣就更容易打動人。

以上史事,形成成語“北轅適楚”,後來在流傳過程中,人們習慣說作“南轅北轍”,並引申出另一個成語“背道而馳”,意義和“南轅北轍”相同。

“南轅北轍”這則成語的轅是車槓;轍是車輪在路上留下的痕跡。轅向南轍向北,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結果離目標越來越遠。

玩物喪志

玩物喪志 ( wán wù sàng zhì )

解 釋 常用來指醉心於玩賞某些事物或迷戀於一些有害的事情,就會喪失積極進取的志氣。

出 處 《尚書·旅獒》:“玩人喪德,玩物喪志。”

用 法 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示 例 道學家教人少作詩文,說是“~”,說是“害道”,那麼詩文成了廢話,這所謂詩文指表情的作品而言。(朱自清《論廢話》)

近義詞 不務正業

反義詞 業精於勤

英 文 riding a hobby saps one‘s will to make progress

典 故

朝歌淵源: 春秋時,朝歌曾是衛國都城,衛國的衛懿公特別喜歡鶴,整天與鶴為伴,喪失了進取之志,常常不理朝政。人們把衛懿公的行為稱作“玩物喪志”。

玩物喪志

春秋時,衛懿公是衛國的第十四代君主,衛懿公特別喜歡鶴,整天與鶴為伴,如痴如迷,喪失了進取之志,常常不理朝政、不問民情。他還讓鶴乘高階豪華的車子,比國家大臣所乘的還要高階,為了養鶴,每年耗費大量資財,引起大臣不滿,百姓怨聲載道。

公元前659年,北狄部落侵入國境,衛懿公命軍隊前去抵抗。將士們氣憤地說:“既然鶴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待遇,現在就讓它去打仗吧!”懿公沒辦法,只好親自帶兵出征,與狄人戰於滎澤,由於軍心不齊,結果戰敗而死。人們把衛懿公的行為稱作“玩物喪志”。古人有詩云:

曾聞古訓戒禽荒,一鶴誰知便喪邦。

滎澤當時遍磷火,可能騎鶴返仙鄉?

緩兵之計

發音 huǎn bīng zhī jì

釋義 延緩對方進攻的計策。指拖延時間,然後再想辦法。

出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九回:“孔明用緩兵之計,漸退漢中,都督何故懷疑,不早追之?”

示例 這樣辦不過是緩兵之計而已。

百發百中

詞 目 百發百中

發 音 bǎi fā bǎi zhòng

釋 義 1。每次都命中目標,形容射箭或射擊非常準。

2。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決不落空。

歇後語:靶場上的老黃忠

用 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補語;

近義詞 彈無虛發、百步穿楊、百無一失

反義詞 無的放矢、百不一存

燈 謎 弼;神槍手

出 處 《戰國策·西周策》:“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示 例 回見子牙,叩頭在地:“丞相妙計,~。”(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十六回)

“百發百中”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射一百次,中一百次,形容箭無虛發。泛指射擊技術高明,每發必中;也比喻對事惰的預料有充分把握,從不失算。

這個成語來源於《戰國策。西周策》,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蘇厲,是戰國時期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有一次,他聽說秦國大將白起將要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而大梁一旦被秦佔領,附近的西周王室就有危險。於是,蘇厲對周王說:“白起這幾年打敗過韓、趙等國,奪取了許多土地。現在他將要帶兵攻打大梁,大梁一旦被白起攻下,周王室危險了!您應當想辦法阻止白起出兵。” 於是周王派蘇厲前往秦國。蘇厲對白起說:“從前,楚國有一個名叫養由基的人,是一個射箭能手,他距離柳樹一百步放箭射擊,每箭都射中柳葉的中心,百發百中,左右看的人都說射得很好,可是一個過路的人卻說:‘這個人,可以教他該怎樣射了。’

養由基聽了這話,心裡很不舒服,就說:‘大家都說我射得好,你竟說可以教我射了,你為什麼不來替我射那柳葉呢!’

那個人說:‘我不能教你怎樣伸左臂屈右臂的射箭本領;不過你有沒有想過,你射柳葉百發百中,但是卻不善於休息,等一會疲倦了,一箭射不中,就會前功盡棄。’” 講完這段故事,蘇厲把話題拉回來說:“你已經打敗了韓、趙等國,取得了許多土地,功勞很大。現在,又要派你帶兵出關,經過西周王室的所在地去進攻大梁,如果這一仗不能取勝,就會前功盡棄。你不如說自己生病,不要出兵為好。”

白起聽了,笑著說:“我所向披靡,百戰百勝,怎麼會不能取勝呢?”

於是,他沒有被蘇厲說動,率兵攻打魏國,果然又大獲全勝,奪取了魏國的幾十座城池。

知己知彼

成語 知己知彼

發音 zhī jǐ zhī bǐ

解釋 原意是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瞭解透徹,打起仗來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泛指對雙方情況都很瞭解。

出處 《孫子·謀攻》:“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示例 對付敵人,一定要~,才能百戰百勝。 ★曲波《林海雪原》十一。

夢幻西遊門派技能

功效:使用後可以得知對方的當前氣血、魔法、五行屬性和憤怒值

使用條件:清明自在達到35級以上,如果在非戰鬥時使用,要求技能高於對方人物等級20級

消耗:80點魔法,非戰鬥時消耗300點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