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媽媽是否“廢掉”,就看她下班後的2小時

作者:韓老白(富書籤約作者)

一個媽媽是否“廢掉”,就看她下班後的2小時

下班後2小時,職場媽媽在做什麼?

最近《找到你》熱播,職場媽媽成了熱點。

整個電影裡,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保姆孫芳,對著無心陪伴孩子的律師李捷,聲嘶力竭地喊道:“你根本不配當媽。”

一個媽媽是否“廢掉”,就看她下班後的2小時

這句話太戳心了。

時代對女人過於苛刻,讓職場媽媽們進退維谷,總覺得自己欠孩子一句“對不起”。

不過,別急著對孩子道歉。今天想和職場媽媽們聊聊,下班後的2小時,你在做什麼?

大概是回到家就開始陪娃。

一邊在看著他,一邊刷著朋友圈、抖音、微博。只要娃不鬧,就天下太平。或者陪著孩子時,想著明天要穿什麼衣服呢,一心兩用到了王者境界。

當遇到熊孩子搗亂時,職場媽媽們難免會很委屈:“我下班後就一直陪著你!你怎麼就不會體諒我呢?”

其實,孩子們更委屈。

就算下班後,媽媽還是沒把心思放在自己身上。

哪怕媽媽就在跟前,他們也越來越像一個孤兒。

有個詞一直很火,叫

喪偶式育兒

。那麼,對孩子來說,媽媽的三心二意,便像是“

留守式陪伴

”。

有一句話叫:“我們怎麼過一天,就怎麼過一生。”

這在親子關係中也一樣,下班後的2小時,媽媽怎麼陪伴孩子,孩子也會怎麼過自己的一生。成長中有越多的不安和孤獨,長大後就有越多的放縱和痛苦。

一位研究兒童心理30年的老師告訴我,從事教育多年,他發現幾乎所有令大人頭疼的兒童問題,比如沉迷遊戲、暴力、黏人等,都有同一個源頭:缺失的陪伴。

另一句話讓我感觸很深:“如果你希望孩子好,那就花一半的錢,花2倍的時間好好陪伴。”

陪伴,和陪著不一樣。一字之差,千差萬別。

#FormatImgID_5##FormatImgID_6#

一個媽媽是否“廢掉”,就看她下班後的2小時

孩子80%的生活,媽媽只是出現而已

朋友的孩子5歲了,她很苦惱地告訴我:

有了孩子後,我特意換了個輕鬆的工作,希望可以多陪陪他。現在每天一有空待在一起。可是,他越長大,越和我不親了。

對此我絲毫不意外。

她經常帶著孩子參加朋友聚會,某次恰逢我在場,有一個細節記得很清楚:孩子正在餐廳的遊樂場中,玩的不亦樂乎,時不時叫她:“媽媽,快過來。”

“媽媽你陪我玩呀。”“媽媽,你快看我厲害不?”

一個媽媽是否“廢掉”,就看她下班後的2小時

即使那時朋友閒得很,大多數也只是敷衍地擺擺手,說:“媽媽在這看著呢。你自己好好玩呀。”然後繼續刷手機。

一個媽媽是否“廢掉”,就看她下班後的2小時

當時我能感受到,孩子眼中的期待瞬間滅了。

其實兒童的內心比大人敏感多了。我們是否投入真心,他們清清楚楚。

媽媽的“假陪伴”,比缺席更糟糕。

因為在他們眼裡,這是媽媽在對自己說:“你並不重要,所以即使和你在一起,我也可以同時忙其他事情。”

久而久之,隱形的陪伴,造成了孩子眼裡的隱形媽媽。媽媽,也成為一個“廢掉”的功能。

一個媽媽是否“廢掉”,就看她下班後的2小時

孩子不需要和你沒完沒了地待一起。

他們所需要的只是某時某刻,你的眼裡、心裡只有他。總是缺乏愛和關注的孩子,甚至會用特殊手段,來博得關注。比如,故意頂嘴、搞破壞、引起矛盾。

兒童心理學奠基之作《孩子挑戰》中,有一個案例:6歲的博比,在媽媽忙家務時,總用一隻腳踢桌子。

“別踢了,博比。”第一次媽媽怒吼道。可是博比聳聳肩,沒一會兒又開始了。

“博比,我說了,不要在製造噪音了。”媽媽再次呵斥他,他又安靜了,可是沒過兩分鐘又繼續。

這一次媽媽火大了,打了博比一巴掌:“叫你不要再踢了。你為什麼總幹讓我生氣的事呢?你就不能安安靜靜地坐著麼?”

這看似是一場調皮的鬧劇,但是背後卻藏著孩子的小心思。

他們是天生的觀察家,媽媽的反應讓博比覺得:“我一踢,媽媽就轉過來看我,就100%關注我,所以我要繼續踢。”

因此即使媽媽吼叫,他也覺得無比成功。可以預見的是,如果沒有得到真正的關注,鬧劇只會不斷地迴圈。

可孩子多可憐,不惜用傷害自己的方式,求得一份關注。其實他們要的只是一點真正的在乎。

正如書上說“孩子對歸屬感有強烈的需求。”成年人也是如此。

許多人在感情生活中心生困惑,不懂得如何表達愛。這往往是因為童年中,缺少溫柔親密的具體體驗。

而爸爸媽媽認真陪伴他們的時光,會刻印在記憶中,教會他們愛和被愛,在艱難時給予自己力量。

#FormatImgID_15##FormatImgID_16#

一個媽媽是否“廢掉”,就看她下班後的2小時

最高階的陪伴,是專注和相愛

我看過2種教育方式,堪稱高質量陪伴的代表。

一個是猶太家庭的“海沃塔”教育,一個是臺灣家庭教育的“123”法則。

“海沃塔”教育,是扎克伯克極為推崇的教育方式,可以說是猶太經營精英家庭的親子交流模式。

具體就是在週末安息日,家長和孩子會在餐桌上進行頭腦風暴。

父母不要求孩子“好好吃飯”,孩子則和父母自由自在地談論任何話題。

他們和中國式飯桌上的區別在於,孩子和父母之間,並不是有一句沒一句的搭話,而是針對某一事件發表觀點,有來有回,思維碰撞。

臺灣家庭教育“123”法則,實則更簡單。所謂的“123”,就是每天1次、每次20分鐘、父母選擇和孩子做3件事的任意一種。這三件事分別是一起讀書、一起玩遊戲、一起聊天。事實證明,20分鐘的全心互動,比長時間地膩在一起效果好太多。

兩種教育方式也在告訴我們,什麼是好的陪伴?它的核心就在於投入、傾聽和反饋。

沒有用心的傾聽,和全情的反饋,即使是24小時也是空洞匱乏。

不過,比三心二意的陪伴,更可怕的是什麼呢?是下班後的媽媽,帶著滿肚子的牢騷,不斷的埋怨和苛責爸爸,父母之間的家庭大戰一觸即發。

這時即使兩個人近在眼前,孩子也會覺得和父母越來越遠。他會忍不住問自己:“我的出生,是不是一個錯誤呢?”

一對互相傷害的父母的殺傷力,遠大於一個孤獨的童年。

夫妻間的和諧陪伴,重要性不亞於媽媽對孩子的陪伴。孩子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然後充盈成內心的安全感,這是專屬於一家人的良性陪伴。

一個媽媽是否“廢掉”,就看她下班後的2小時

一個媽媽是否“廢掉”,就看她下班後的2小時

用心的陪伴,是孩子成長的底氣

被譽為“矽谷最有影響力的女人”的Facebook首席運營Sheryl Sandberg,一生成功,卻經歷喪夫之痛。那段時間她積極陪伴孩子,用文字對抗創傷,最終出版了自傳《向前一步》。

她在書中說,自己最大的優點不是工作能力,而是“常常第一時間趕回家吃晚餐,並保證儘可能多地回家吃晚餐”。

一家人會在晚餐時,聊聊當天發生的所有事。週末時,也全情陪伴孩子。雖然有時免不了偷偷溜到洗手間發郵件。

陪伴孩子的差別,不在於2小時、24小時的時間長短,而在於你的陪伴質量。

在於你有多少時間是放下手機、放下工作、放下繁瑣的世事,認真地關注眼前的孩子,真誠地接納和讚賞,全心地融入他的世界。

所以職場媽媽們,別用陪伴時間的長短,來彌補陪伴質量上偷懶。

媽媽們很辛苦,白天要應對複雜的工作,下班要面對搗亂的孩子,真的身心疲憊。但是,一日為母親,就沒有捷徑可以走。

作家龍應臺說過:“

父母是有保質期。小孩兒是上帝給我們的禮物,當你不珍惜的時候,上帝就把這份甜蜜的禮物收回了

。”

孩子們不貪心,下班後只需要你用2個小時,或者少一點,只要30分鐘。

拋開一切雜念,陪這個小小的人兒,共度一段親密的時光就夠了。

一家人用心相伴的日子,終會在孩子心裡生根發芽。幾十年後的某一天,依然會記起爸爸媽媽溫暖的陪伴

未來,即使前路荊棘,他也已經擁有足夠的底氣,成為一個真正勇敢的大人。

一個媽媽是否“廢掉”,就看她下班後的2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