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機單元形式對音質的影響是決定性的嗎?木彥orz2017-11-27 22:16:12

動圈、圈鐵、動鐵不存在哪種方式比哪個好,每種都有做的好的耳機的和做的不好的,得看具體型號,沒法一概而論。

耳機單元形式對音質的影響是決定性的嗎?知乎使用者2017-11-27 22:19:05

揚聲器單元的形式只是影響音質的一方面,是基礎和根基,關鍵聲音好不好還得看調教匹配。至於影響的因素,技術細節很多很多,根本講不完,還得具體分析。

圈鐵只是一種試圖結合動鐵特點和動圈特點的形式,並不存在比單一型別單元形式更先進的說法,音箱上就特別多這種案例,打個不對的比喻就好像一輛汽車,用的傳統內燃機,一個飛機用的渦噴發動機,他們各有各的特點和優劣,當你試圖給汽車加上渦噴發動機的想結合內燃機中低速時候的高效能和平順,再加上渦噴的高推重比、大推力,這時候就很看調教匹配的水平了。結合的不好,車毀人亡,結合的好,事半功倍。

覺得動鐵低頻差,低頻脆、聲音硬的肯定是沒聽過什麼好設計的動鐵,沒見過什麼動鐵單元的。比如說聲揚37qp007m,中低頻的素質和失真表現極其爆表,可以讓一堆動圈汗顏。動鐵耳塞只要設計得好完全可以在素質和聽感層面上讓一堆動圈耳塞汗顏。

耳機單元形式對音質的影響是決定性的嗎?

耳機單元形式對音質的影響是決定性的嗎?知乎使用者2017-11-30 18:10:18

耳機評測文,能少看就儘量少看。

得分,能不去管,就不去管。

買耳機,能試聽,就儘量去試聽,多試聽,多比較,慢慢選,自己聽著舒服才是真。

決定音質的因素,太多了,從音源,到播放器,到放大器,再到終端。

而且,人耳的響應都是不一致的,所以有些耳機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所以我以前盲狙的時候,都是去看跟我聽音觀差不多的,聽音型別差不多的人,寫的評測作為我盲狙的參考。不過現在這耳機圈,水文多到我聽音觀都快被摧毀了,所以忽悠出一堆萌新開口就是解析聲場下潛,至於聽什麼音樂,怎麼好聽,不存在的。我只要解析聲場下潛,我只要音質。

不過回到耳機單元這個問題上。耳機的單元形式,單元型號,結構,對音質的影響是決定性的,單元的硬引數和硬素質決定了這個耳機音訊引數的上限。但是,好聽與否,還得看後期透過腔體,擴散,阻尼,衰減等調音手段來決定他是一個什麼風格的耳機。比如說,HD580和HD600用的同一個單元,但是他們的聲音是有差別的,所以,硬素質不能決定聽感如何。

耳機這個東西吧,就是個聽音樂的器材,聽得開心,聽著好聽,這是重點。

耳機單元形式對音質的影響是決定性的嗎?十六夜千星2018-04-05 20:04:49

少看評分,少看槍文,多試聽——這個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非要搞明白一二三的話先從力學和電路入手,然後把模電數電電動力學學一學,能免疫不少忽悠。簡單來說:

如果把整個耳機當成理想模型的話大致可以可以分成這麼幾個部分:傳輸線,諧振腔,起振器或者叫換能器,實際上我們只關心起振器的頻寬,效率,還有特性曲線,不同的設計只不過在這幾個方面取捨,沒有誰比誰絕對優勢(雖然我不怎麼愛聽大部分動鐵),諧振腔分前後,這個是影響大部分耳機聲學特性的,具體我不熟,只能跟你瞎逼逼什麼選模啊,共振放大啊,什麼波導啊阻尼濾波啊blabla的,傳輸線我更不熟悉了,最多跟你逼逼趨膚效應,當然等你搞懂了文中出現的所有名詞以後你再也不會被槍手騙了,甚至覺得他們很可憐

耳機單元形式對音質的影響是決定性的嗎?申昊驥2018-10-11 04:15:25

一隻耳機,如果只是非常非常單純的說振膜對於聲音的影響的話,我可以告訴你,需要兼而有之以下3點:

振膜越大越好,同時越輕越好,同時諧波共振越少越好。

大意味著聲場自然,輕意味著瞬態優秀解析好,諧波共振少意味著乾淨,透明度高。

然後我們來看看主流技術。

動鐵,佔著振膜輕,卻是振膜最小的。所以它不但聲場不好,而且頻段也窄,被迫用多單元來解決,但分頻、混響等多方面的問題能解決個7788,卻解決不了最關鍵的問題,聲場的自然性。但動鐵的優勢是換能比高,一般的移動端能推個7788,用來做移動很好。

動圈,全尺寸大耳機佔著還不錯的振膜面積,但動圈是點受力(電磁圈待著走),所以大就要剛度好,剛度好久重,不然一點打擊振膜不就碎了嗎?所以動圈的振膜大小和輕薄之間是個矛盾體。現在頂級動圈都依賴新材料,來儘量輕的提高振膜的硬度。動圈就是大口徑耳塞,也比動鐵的振膜面積大不少,所以相對自然。動圈諧波共振也很足,並不乾淨,有點堵。動圈好就好在,中庸,換能比也不錯。

靜電和平板統一說,這個技術的優點非常大。因為它是面受力,所以振膜可以在做到非常大的情況下,保持非常輕薄(振膜不承受力度),沒有諧波。但是問題也有,結項空,同時低頻不自然。這個和他的振膜短行程,和蒸饃過薄有關係。同時最大的問題,換能比非常非常的低,極其難以驅動,移動都是鬧著玩的,在家裡平板是用大推力耳放或者功放,靜電是專用放。

好,3個技術具體怎麼換能的自己查去吧,科普複製我就不幹了。

對你小白來說,技術不重要,重要的是,用這個技術實現沒振膜所需的3個屬性上的水平。當然除了核心的振膜之外,還有腔體設計和換能設計這2個環節,但振膜是最關鍵的。

另外小白最好知道最牛逼的耳機是什麼,當今世界上最牛逼的耳機有4個,所謂3大系統,1只耳機。他們是森海奧菲斯系統(靜電),STAX歐米茄T2系統(靜電),索尼R10系統(動圈),STAX009/009S(靜電)。3只靜電,一隻動圈。其中歐米茄擁有最大的90mm直徑圓形振膜,同時其振膜輕如保鮮膜一般,R10,當年穎以為傲的生物振膜技術,破天荒的將動圈振膜製作到了60MM直徑。(其實R10在解析上並不能和其他3個比,但索尼當年調音加分很多,順便吐槽,索尼歷史上做個2個很牛逼的耳機,R10和010,但是之後就變成騙錢和鬧著玩的,現在的索尼完全是騙錢貨色)

所以懂了嗎,技術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在大振膜下,還能保持輕薄,這樣才能在極度自然的聲場下獲得極好的瞬態和解析,同時依靠靜電技術消除諧波能獲得極其乾淨的背景。

至於動鐵,不好意思,這東西在移動端有點用,但他微小的振膜決定了他沒有自然可言,而且靠量取勝的堆砌單元也無法銜接好,圈鐵一樣。這些都是移動端換能比必須提高所帶來的妥協而已,不要以為和頂級耳機有什麼關係。

最後一點,腔體這個東西,不要誇大,800的腔體很假,聲場會空,頂級靜電現在不做太複雜的腔體,倒是R10腔體因為是封閉的,所以比較複雜。應該來說振膜優秀了,腔體才有可能錦上添花。

PS:雖然很多玩家現在都玩塞子,而且這幫忽悠起來都是一套一套的,什麼圈鐵啦,什麼多單元啦,什麼定製啦,什麼混合驅動啦。耳機這個東西,起源在上世紀30年代,黃金於上世紀90年代,耳機圈最頂級的4大,現在任你動圈動鐵圈鐵混合驅動定製,隨你搞,也沒法企及到頂級大耳的高度。順便一說,這裡面009S單耳機是3W,剩下來的系統都是20W級別往上。所以別看這些花哨技術了,就一個單純的不能再單純的90MM直徑,1微米厚度,靜電振膜的歐米茄(現在5-6W人民幣不知道收的到不)外加T2專用靜電放(20-30W)。吊打世界上所有多單元,所有定製耳塞,就是那麼簡單。可能你要問,怎麼個吊打法。我這麼告訴你,就一條,靜電的聲音漂浮於耳機之外,空氣之中,如箱子一樣。你移動的塞子飄飄看,當然我不會告訴你,靜電有比動鐵更好的解析,因為他90MM的振膜照樣比動鐵的那一隻小鐵片更加薄,更加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