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縣衙坐落於平遙古城中心,始建於北魏,定型於元明清,中國儲存下來最早的建築在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軸對稱佈局,南北軸線長二百餘米,東西寬一百餘米,佔地26000餘平方米。平遙縣衙作為中國現有儲存完整的四大古衙之一,也是全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縣衙。縣衙整個建築群主從有序,錯落有致,結構合理,是一個有機的整體,2004年5月19日,第十一世班禪蒞臨縣衙考察時欣然提詞:“平遙縣衙 古衙之最”。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縣衙大門外隔道相對原有一照壁,本系循民俗所建,所以照壁以南稱為“照壁南街”。縣衙大門外右側有“申明亭”,原修於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洪武五年(1372),明太祖朱元璋詔令全國各州、縣修申明亭,凡民間婚姻、田產、地基、鬥毆等糾紛,須先在申明亭由各里長調解,調解無效者方可具狀擊鼓。實際上申明亭就是一個民事調解處。申明亭的設立也是明朝初年對訴訟程式的一項改革,解決了千百年來縣太爺被民事糾紛所困,無法脫身去整治、發展一縣之政治、經濟、文化等大業的陋習。大門廊下架設登聞鼓,立於洪武初年,百姓可擊鼓上聞,申訴冤屈。大門外東原有“彰癉亭”一處,初建於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現已恢復。是彰善癉惡、端正社會道德風化之所。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縣衙的第二道門叫“儀門”,顧名思義即“禮儀之門”,建於明萬曆四十七年,是一座強化禮制的建築物。中國自古就是一個禮儀之邦,按照儒家倫理,社會各階層的人各有自己的位置,禮制是絲毫馬虎不得的。在衙署中出入門庭也必須遵循“禮制”,儀門通常是關閉不開的,只有在知縣上任,恭迎上賓,或者有重大慶典活動時才可以開啟,以示隆重。儀門兩側有東西兩個角門,東為上首,故東角門稱為“人門”,也叫“喜門”,是供知縣平常出入的,而西角門則稱為“鬼門”,也叫“絕門”,通常也是關閉不開的,只有在提審人犯,押解死囚赴刑才開,且死囚必須走鬼門。

儀門是縣衙署中最為高大雄偉的一座門,立於兩層三級臺階之上,青牆灰瓦,烏梁朱門,上有黃銅大釘,足以顯示其威嚴莊重之儀。由於官府均為紅漆大門,於是朱門便成為官府的代名詞,成為封建上流社會的象徵,儀門門外有聯曰:

門外四時春和風甘雨 案內三尺法烈日嚴霜

此聯透過對比反襯出衙門內外氛圍的天壤之別。“四時春”“和風甘雨”意味著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若沒有“案內三尺法”、“烈日嚴霜”、‘’除暴安良‘’又怎會有百姓的安居樂業?

儀門內側也懸一聯曰:

百載煙雲歸咫尺 一暑風雨話滄桑

此聯以煙雲、風雨比喻世道變遷,官海沉浮,告訴我們透過對縣衙的研究,可以小見大,透視到我國古代社會的社會風貌。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在平遙古城的古縣衙大堂前,遊客每天都會看到這樣的表演,一位“縣令”操著抑揚頓挫的北方音腔升堂斷案,“和諧社會”、“雙規”等現代熱詞不時“穿越”到表演現場,引得圍觀群眾鬨然大笑。那幹練睿智的斷案技巧、抽絲剝繭式的縝密推理,令人為之擊節歎服。儘管這樣的情景時常變換,但清政為民、懲惡揚善卻是每場表演不變的主題。縣太爺升堂表演已成為當地弘揚廉政文化、開展廉政教育的有效形式。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平遙縣衙大堂上書“親民堂”坐北朝南,高聳威嚴,在建築上是縣衙署中最為宏偉的,在職能上也是最為重要的,全縣所有的大案、要案、命案都要在這裡審理,大堂為五楹廳堂,中間為三楹公堂,公堂楹柱上懸有一聯曰:

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一縣之長,官雖不大,但畢竟是一方百姓所仰仗的父母官。因此,知縣的優劣直接影響黎民百姓存亡,關係國家興衰。所以,歷代朝廷十分重視縣官的任命選擇,官員的任用,有著十分嚴格的規定。首先,是“別流品”,即官員必須出身清白,凡娼、優、隸、子孫均不準入仕;其次,是“觀聲音”,即品貌端正,言談流利,身體健康。此外,還有“核事故”“論資考”“定期限”“密迴避”“驗文憑”等。每一條都嚴之又嚴,從中不難看出封建統治者製法的嚴密性。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大堂內,正中屏風上繪有山水朝陽圖,山正、水清、日明,即“清正廉明”,這與宮閣上方所懸匾額“明鏡高懸”可謂異曲同工,意即告訴百姓本知縣辦案公正、廉明。“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這正是身為一任知縣所應有的品格和氣度。

屏前高出地面約一尺的地方稱作“臺”,臺上四根柱子圍成的空間稱作“官閣”,是知縣審案時所在的地方,由於官閣四面通風,冬天斷案時,通常在臺上的案下放一火爐,以供知縣取暖,所以官閣又稱為“暖閣”。案上通常置文房四寶、令籤筒、驚堂木等升堂用品。案的旁邊有一木架,上置官印及委任狀。官閣頂蓬上繪有三十六仙鶴朝日圖,象徵皇權一統,四海歸一。

大堂內東西兩側分別是錢糧庫和武備庫,戶房收集的田賦丁銀除上交外,地方還要留存一部分,供地方日常開支及災荒年間賑災濟荒,這些開支銀兩及帳冊均存放在錢糧庫,由縣丞負責,其職能相當於今天的財務室,西側的武備庫,是存放升堂時所用的刑具和部分兵器。以及縣衙所有兵器刑具清單的地方,平常典吏負責管理。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二堂與大堂由一道院門隔開,這道院門稱作“宅門”,宅門是通入內宅的咽喉之地,兩旁設有“門子房”,是看門人的住所,“門子”日夜輪流值班,閒人免進。門子房既是傳達室,也是保衛科。門子雖地位低賤,但卻是知縣親信,知縣手中有權,難免有人情相求,但若想見知縣,必須由門子通稟,門子雖然年俸僅有六兩,但許多來訪者為求方便,常對其行行賄賂,否則,在這裡就吃了閉門羹,連知縣的面都見不上,就別提辦事了。正所謂“縣官不如現管”,這就是現代人所講的“走門子”的歷史淵源。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穿過宅門,有一道屏門,由四扇轉扇門組成。跟儀門一樣,只有在重大慶典活動時才開,平時用於擋隔人們視線,屏門上原先繪有秦叔寶,尉遲恭二門神像以鎮宅避邪。

穿過屏門便是二堂,二堂外懸一聯。曰:

與百姓有緣才來到此 期寸心無愧不負斯民

其意不言自明,但值得注意的是下聯的“愧”字少一點,而“民”字多一點,意即對百姓要少一點“愧”,巧妙的寓意是中國文字所特有的,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人交流思想,表達感情的一個特點——含蓄。

二堂是知縣的日常辦公室,知縣每天除上午升大堂理事外,多在二堂辦公,處理日常公務,個別召見下級,小範圍研究工作。除此之外,多數的民事案件也常在這裡審理。這是因為民事案件的審理不需要大堂的森嚴氣氛。

二堂正中屏風上繪有“松鶴延年圖”,這與大堂的“山水朝陽圖”相比,無疑多了幾分生活氣息,案上的令籤也與大堂不同,只有黑色而沒有紅色,表明在二堂一般不判處死刑,屏風上方懸有匾額“思補堂”,原稱“退思堂”,均為退思補過之意。知縣坐在堂上,抬頭便可見對面屏門上所懸“天理、國法、人情”六個大字,這六個字提醒知縣斷案時要權衡三者,做到合法,合理又合情。

明清時期,民刑案件的審理是分開的,刑事案件在大堂審理,民事案件則在二堂。在二堂斷案時,知縣通常是給原、被告講一些三綱五常之類的內容,用這些封建倫理道德來教育他們,從而達到化解糾紛的目的,一般很少動用刑罰,除非當事人執迷不悟,頑固不化,單靠說教不能解決問題才用刑。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穿過二堂,便到了知縣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內宅,內宅所懸匾額為“勤慎堂”,這是由於古代作為一個好知縣的標準是清正、勤快、謹慎,“清”字是為官之本,是眾所周知的身為一官的基本準則,所以不需寫出來,加之,清初大興文字獄,“清”字又是國號,所以後人慎用“清”字。由於一些涉密的案件也在內宅審理,故老百姓也稱為“三堂”。內宅所懸楹聯為:

治賦有常經勿施小恩忘大體 馭官無製法但存公道去私情

意思說做官有做官的原則,不要為了一些小恩小惠忘了基本原則,要“存公道去私情”。雖然匾額中“勤慎堂”將“清”字略去,但在這副對聯中卻含蓄地表達了這一點,可見“清”是身為一官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忘卻的。

明清兩代,知縣須在500裡以外異地當官,朝廷制度森嚴,知縣不許攜帶家眷,知縣家屬也不許來探望,加之交通不便,知縣一年四季辛勞在任上。只有每年臘月二十至次年正月二十為封印期,為知縣的一個月假期,知縣方可以回家,由縣丞、主簿、典吏等處理縣衙日常事務。

內宅東西廂房為客房,有上級蒞臨或同窗同科誼友來訪,可做留宿之所。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大仙樓

柴米油鹽醬醋茶,除卻神仙少不得;

孝悌忠信禮義廉,無有銅錢可做來。

大仙樓是縣衙中軸線上的最後一進院落,始建年代在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曆史,是縣衙中儲存下來唯一的元代建築。樓下正房是典型的北方建築窯洞,冬暖夏涼,是知縣吃飯的餐廳。柴、米、油、鹽、醬、醋、茶,是除了神仙之外,每個凡夫俗子都離不了的生活必需品。而孝、悌、忠、信、禮、義、廉是宋代理學家、思想家朱熹提出的“朱子八德”,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是沒有銅錢也是可以做來的。此聯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豐富的道德倫理標準,使人可親可敬可守可循。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大仙樓上供奉著守印大仙,據民間傳說,守印大仙就是狐仙,知縣為求得仕途平安,將其奉為“守印大仙”虔誠供奉於此。大仙樓外的楹聯是:

名場似奕無同局吏道如詩有別裁

做官尤如下棋,要勤動腦,慎動手,一著不慎,滿盤皆輸,一勤一慎,這也正是內宅“勤慎堂”匾中所蘊含的為官之道。“奕無同局”“詩有別裁”,即“治賦無常經”為官者必須能夠駕馭各種不同的局面,無製法可循。可以看出做官也是一門學問,需用心去體會其中的奧妙。

大仙樓下東屋是衙署的廚房,根據漢族居所建築風水學‘’坎主震燦巽門‘’,都把廚房建在東面。西房是炊管人員的住房。正房是北方的特色建築窯,窯冬暖夏涼,這裡是知縣用餐的地方。正窯門外懸掛一聯,曰:

柴米油鹽醬醋茶除卻神仙少不得 孝悌忠信禮義廉無有銅錢可做來

柴米油鹽醬醋茶是除了神仙每一個凡夫俗子所離不了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朱子八德‘’是宋代理學家、思想家朱熹提出的做人的基本品德。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站籠

根據犯人的身高,量身定做。將頭固定在籠子頂部,犯人只能在籠中站立。若是得罪了三班衙役,給你身上綁塊石頭,就要了命了;若是買通衙役,給你頭部墊塊棉花,腳底塞些木板,頂多是落個頸椎病。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木驢車。

古代犯人被定刑之後,有重大社會影響,引起人民公憤的,會被拉出去遊街示眾,木驢即是拉犯人的工具,女性使用的縣衙沒有陳列,男性使用的是在木驢背上釘滿釘子。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檻車

尊卑有序,當官或者有功名的人犯了法,用的車也和普通百姓的不一樣。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中國人有全世界最聰明的腦袋,用在科學技術方面,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用在整人治人方面,可驚天地,泣鬼神。

平遙縣衙裡陳列的幾件刑具,就是中國古代負能量的翹楚,且不說古人真的用這玩意整人,只現代人看一看,就能讓你毛骨悚然。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男枷。

在各影視劇中常用,看著醒目,其實比起其他刑具,還是最輕的。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金瓜

看了以上那些刑具,重刑犯人一定會主動要求:還是給我來個痛快的吧。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宮刑

即“丈夫割其勢,女子閉於宮”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刑釘

不過就是古代普通的鐵釘,但用來折磨人也是夠陰森的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鍘刀

今天農村用來鍘草的刀具,古代是用來殺人的。《包青天》中的龍頭鍘,虎頭鍘,狗頭鍘,就是這種刀的升級版。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腳鐐

你印象中的腳鐐手銬是什麼樣子的?你能想象100多斤重的腳鐐是什麼概念麼?看看下面這副圖就明白了。給誰戴上也跑不了,打個綁腿天天練練,說不定你就是下一個飛毛腿。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花廳

花蔭晝靜聞鶯語,廳落春閒有燕泥。

此聯借景抒懷,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反映了為官者的精神追求:教化百姓,安居樂業,如縣衙沒有獄訟,縣令就可整天在花蔭下或廳堂裡聽著乳燕呢喃。

平遙縣署還有“事以利人皆德業,言能益世即文章”等楹聯。這些楹聯貫穿了天下為公,以民為本,公生明、廉生威等理念,是平遙古城深邃文化內涵的縮影。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糧廳

萬事莫苛求,只要大家共守此法;

一心惟清白,期與斯民相見以天。

百姓盼望官員們親民清政,萬事不要苛求。只有百姓遵紀守法,官員清正廉潔,社會發展才能呈現繁榮之景。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酇侯廟戲臺

酇侯擬律魏相爭諫擬爭系國家天下,包公升堂海瑞罷官升罷念百姓黎民。 此聯讚揚了漢朝蕭何、唐朝魏徵、宋朝包公、海瑞等四位名臣一心為國家、為百姓謀利益的崇高品格,他們以國家以百姓為天,時刻把國家和人民放在第一位,是國家的賢良之臣,為官員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對聯所傳達的見賢思齊、崇尚良賢、伸張正義、主持公道、揚善懲惡的為官之道,對當下為官者來說,仍有借鑑意義。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獻廳

不求當道稱能吏,願共斯民做好人。

聯中“不求”就是不奢求,“願”就是祈願。上聯大意是,不去刻意追求上司賞給“能吏”的光環;下聯的大意是,只想做一個受到百姓擁護愛戴的好人。此聯表達的意思是,做官不奢求能有多高名聲,只要為百姓做點實事,百姓能認為是好人就可以了。

供奉的是漢高祖劉邦的開國丞相蕭何,劉邦封蕭何是酇侯,所以這裡也稱“酇侯廟”。蕭何廟正中供蕭何,左張良,右韓信,左文右武,漢初三傑,為西漢王朝的建立下了漢馬功勞。這裡供蕭何主要是讓知縣效法蕭何,精忠報國。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風雅臺:戲臺的匾額《風雅臺》於清道光二十七年平遙知縣德蔭在戲臺復修時所立,古代修廟宇,都有戲臺相對,意在供神唱戲,保佑一方平安。

楹聯:

贊侯擬律魏相爭諫擬爭系國家天下 包公升堂海瑞罷官升罷念百姓黎民

獻亭

獻亭:是知縣僚屬跪拜贊阝侯時陳設祭品之所,也是觀戲亭

楹聯:

不求當道稱能吏 願共斯民做好人

“能吏”是指才華,“好人”是指品行,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傳統重視“修德”的思想。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土地祠

憑此衷一秉虛公,不近利,不好名,勤勤懇懇,但求無愧所知,無負所學;

願斯民共行直道,莫吝財,莫滋訟,渾渾樸樸,庶得各安其業,各遂其生。 土地祠設於衙署之中,反映了中國漢民族長期以農業經濟為主應運而生的宗教文化。“土地爺”簡稱“土地”,又稱“土神”、“福德正神”。在漢民族的信仰中,“土地爺”為地方守護神。此聯藉助土地廟楹聯,表達了知縣對廉政、勤政的追求,表達了知縣期望百姓平安、幸福的美好希望。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正中供奉的是土地爺,最基層的神,保佑一方水土平安的。

各位可以看到土地祠的格局跟酇侯廟的格局是一樣的,對面也是戲臺,唱給土地爺聽戲的。但這戲臺下有一通道修的很低,講究人在神前不得不低頭,是對土地爺的尊敬。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過了戲臺可看到鐘樓,是報時辰的,晨鐘暮鼓,相對應的還有鼓樓,但是鼓樓給破壞掉了,還沒有恢復起來。

“觀風樓”也叫“風水樓”,上下兩層,供縣太爺登高遠眺、視看街景的地方。“觀風樓”在衙門東側,西側原有一戲樓,也叫“樂樓”,尚未恢復。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

“一座古縣衙,半部官文化”,平遙縣衙作為國內現有儲存完整的四大古衙之一,同樣稱奇的是,據考證,清代在晉商昌達興盛的百餘年間沒有出現過一任貪官,當地繁盛的商業文明孕育了特有的官場文化。邁入這座滄桑古衙,從大堂聯“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到二堂匾額“天理國法人情”,再到糧廳聯“萬事莫苛求只要大家共守此法;一心惟清白期與斯民相見以天”,隨處可見的楹聯匾額以獨特的視角詮釋了當時執政者對官吏的道德操守要求和為官者的自勉,蘊含著樸素的民本思想,貫穿著清官情結。作為古代基層政權的活標本,縣衙中的一些建築飾物上的廉政典故,譬如“公生明、廉生威”官箴,“異地任職”迴避制度,“申明亭”、“癉彰廳”調解民訟和教化民風的功能,清代雍正時期的“養廉銀”制度等無不折射出一個時期廉政文化的特有魅力,極具積極的鏡鑑價值。在任期間以“五不”(不題詞,不受禮,不吃請,不剪綵,不批條子)著稱的朱鎔基總理2002年4月駐足古縣衙“破例”題詞,對平遙縣衙所蘊含厚重的廉政文化大加褒獎。

平遙縣衙-中國現存規模最完整的古縣衙_遊玩攻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