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物件是相似好還是互補好?

找物件是相似好還是互補好?

01

相似理論

有人說找物件就是尋找世界上的另一個“自己”。如果有一天你真的碰到了那個人,你會有一種莫名的熟悉感,似曾相識,彷彿舊友,除了前世之緣找不到別的解釋。你們如同一個靈魂的兩個肉身,你愛ta如同愛自己。影視劇中常有失散兄妹、姐弟一見鍾情的橋段,大概源於此因。

相似必然相惜。人以類聚,境遇相仿,志趣相投,三觀合,性格合,聊的來的人們很容易成為朋友,相反在某個方面差異較大的人們很難走到一起。相似的人們彼此認同,惺惺相惜,可以一起做事或玩耍,溝通順暢,無需解釋,話說一半對方即懂,即使眉目也可傳情。

如果是這樣的一男一女相遇,走到一起也是自然,很多明星組合、商界搭檔概是如此,甚至人們對“鳳凰傳奇”不是夫妻略感遺憾。情侶之間的通常矛盾如三觀不合,性格不合,話不投機,興趣不合,一個要看韓劇,一個要看美劇,一個要吃火鍋,一個要吃燒烤等,他們全可避免,想找矛盾都找不出來。

唯一的問題是:時間長了會不會覺得像在照鏡子,因為了解對方的方方面面而沒了好奇心,因為知道對方想說什麼對方也知道你想說什麼而沒了交流欲,因為熟悉對方的一舉一動而沒了一起玩耍的興致?

02

互補理論

有人說找物件就是尋找世界上自己失落的部分。每個人都不完美,都擁有一些東西而缺少另外一些東西,戀愛則是讓原本不完美的兩個人完美起來。我有左邊的翅膀,你有右邊的翅膀,我們抱在一起,就能振翅高翔。有的人之所以剩下可能就是因為自身已經完美,例如女人自己賺錢多多無需男人養活,男人約炮叫餐容易懶得費勁追誰。

互補必然相需。你有這個,就會少那個,就像看電視,你看一個臺,必然錯過另一個臺。城裡人喜歡農家樂,鄉下人憧憬天安門,北方人去三亞過冬,臺灣人到雪鄉看雪,大叔被蘿莉的活力吸引,蘿莉為大叔的閱歷著迷。

好奇心是人的本能,它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每個兒童都是十萬個為什麼。人與人之間的差距越大,好奇心就越強,這種好奇心和求索欲會將你牢牢吸住。富千金喜歡古惑仔,闊少爺專找灰姑娘,涉世未深的想看世間繁華,歷經滄桑的想坐旋轉木馬。

互補還表現在人格層次上。弗洛伊德把人格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本能的我,餓了想吃,困了想睡,見到美女想要。自我是現實的我,按照社會規範和道德準則行事。超我是超脫的我,已然超越了普通人的境界。本我就是身體裡的魔鬼,超我就是身體裡的神仙。人、仙、魔找同類都沒意思,換著找才有趣,例如七仙女與董永,白娘子與許仙。

03

結合理論

相似理論與互補理論各有其理,有人想找相似的,有人想找互補的,就如有人想找ta愛的,有人想找愛ta的。實際上一般人都不會這麼純粹,總是會被一些相似的地方所觸動,也會被一些互補的地方所吸引。單一的相似理論與互補理論看似都不夠完善,於是有了將二者相結合的理論。

第一,互補是初級需求,相似是高階需求。互補主要是生理層面,異性相吸是繁衍的基礎,男人如果自己有胸想必不會對女人的罩杯如此痴迷,同性戀亦有角色之分。而相似主要是精神層面,例如世界觀,生活方式,事業能力等。

第二,三觀相似,性格互補。三觀相似能保證共同的發展方向,避免重大分歧,性格互補有新鮮感,有意思。

第三,內在相似,外在互補。內在相似容易相惜和共鳴,外在互補可以互助和協作。

第四,短期相似,長期互補。短期交往的相處內容是聊、吃、玩,相似能讓你們聊到一塊,吃到一塊,玩到一塊。但是長期交往的相處內容變為生活和養家,互補就顯得更為重要。

第五,互補是另一種相似。例如男人是事業型,女人是家庭型,這是互補,實際上他們的內心都認為應當男主外女主內,這是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