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扔東西是讓很多家長頭疼的事情,孩子剛開始學習吃輔食,將勺子扔了一遍又一遍;孩子大一些了,情緒不好,也是經常一言不合就扔東西。

蒙特梭利說:孩子的動作發展與孩子的智力發展和生理成熟息息相關。 事實上,孩子在做出“扔”這個動作之前,他必須先意識到這個動作的存在。每一個動作,孩子都是先靠視覺觀察學習,然後開始模仿。

比如平常我們拿起東西,放在桌面上這樣簡單的動作。孩子們會想模仿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情。 這種模仿的動作,並不是機械化的重複,而是非常努力地學習,希望自己像一個成人一樣。

孩子“扔東西”,可能是在探索事物的因果關係和“客體永恆性”

比如孩子剛開始吃輔食時,“故意”將勺子一扔,讓成人去撿。當成人撿起來的時候,沒過一會,勺子又被孩子扔出去了,就這樣孩子樂此不疲,不斷重複扔的動作。

最開始的時候,把勺子扔出去這個動作可能是無意的,他突然發現:東西掉下去的時候會發出聲音,而且還會引來成人的一個直接的行為——撿起來。 孩子就會意識到自己的動作會引發一系列的連續反應。慢慢地,這可能會發展成為一種有意思的探索。

1、學習因果關係,我對世界可以做出何種影響?

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中提出:[1]孩子在4-7個月的時候,會開始理解一個重要的概念——因果關係。 這階段的孩子開始透過某個偶然的機會無意中理解了這個概念。他發現將某個東西在桌面上敲打,或者丟到地板上可以引發身邊觀眾的一連串反應。 包括有趣的表情、哀叫呻吟和其他導致物體重新出現或消失的反應。

他們會開始故意扔東西,就是為了讓你把東西撿起來。這其實也是孩子學習因果關係以及表達自身影響周圍環境能力的重要方式。 “看,我一扔,東西就掉下去了;我手一推,球就會滾動!我真能幹!”

2。學習客體恆存性,東西看不見不代表消失了。

4-5個月左右的孩子也會開始理解“客體恆存性”的存在——東西從桌子上扔下去,他們會尋找扔東西的軌跡。看不見不代表消失了,它仍然是存在的。 如果成人把“看不見”的勺子撿起來,孩子發現東西又回來了,會顯得很雀躍。 這和理解:媽媽出門了,看不見媽媽並不代表媽媽消失了,媽媽還是會回來(出現)的,是一樣的道理。

理解客體恆存對孩子的社交情感發展也是很重要的里程碑。

在“扔東西”的過程中,孩子精緻化動作技巧以及發展創造性動作

孩子在反覆扔東西的時候,會發現:扔不同的東西,需要不同的力氣;扔不同的東西,還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有一些東西輕輕一扔,就可以扔出去很遠,但是有一些卻不行(重與輕); 勺子“bang”地一聲掉地板上了,扔出去的東西時向下落,而不是向上飛(重力和地心引力); 積木扔出去會發出清脆的聲音。小球扔出去沒有太大的聲音卻會回彈(硬和軟)

他們會在“扔東西”的過程中,學習觀察,學習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學習自己與物品之間的空間關係,如何協調自己的身體做出動作,使物品動起來等等。。。。 當孩子的身體能成功地反映出心裡的想法時,孩子會感受到莫大的喜悅。

如果環境允許,他們會一直重複“扔”的動作,直到成功為止。 這些都是孩子發展的動作圖示。一旦他們明白這個動作的圖示,孩子會不斷繼續練習,努力改善他的動作,發展出更加精確、更有效的運動技巧。

孩子為什麼愛扔東西?扔東西的背後是搗蛋還是智力的發展

透過不斷地練習,動作會更精確有效 / 圖片來源:《發展心理學》第八版

在不斷的練習“扔”當中,孩子會用手思考,用手學習,發展自己的“運動計劃”。

在《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中這樣說:[2]6個月時,孩子以單調的方式向下扔東西。18個月時,“扔”的圖示已經變得更精細而具有創造性。他會把各種東西從臺階上向下滾,把一些東西拋向空中,把另外一些東西拋向牆壁讓他彈回來。輕輕放一些東西,重重放另一些東西。很快他不在用物體操作,而是在行動之前表現出思維的痕跡。

孩子在3歲之前是具體形象思維,他還並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因此他們需要重複大量的具體活動,從中總結經驗和學習。 在不斷的練習“扔”的過程當中,他們會明白扔什麼會導致什麼後果,我接下來要做什麼、不要做什麼。他們會開始發展邏輯思維、創造性的動作以及運動計劃。

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鬆開手指”,代表著智力發展和生理成熟的過程

孩子在出生之後,他會有一種內在的驅動力促使他們與環境互動,並透過自己的經驗發展各種動作。而能夠用手工作是我們與其他物種的最大區別。

1、最開始的時候,孩子的手是“抓得緊緊的”

因為工作和學習的要求,我曾經觀察過超過近300個小時的嬰幼兒的動作發展。 當我觀察新生兒的時候,發現嬰兒剛出生之後,他的第一個動作是抓握。任何東西比如小棍子、我們的手指放在孩子的手心裡,他們會本能的抓握,緊緊不放手——也就是“抓握反射”。

抓握反射,將手指或筆桿觸及嬰兒手心時,嬰兒馬上握緊不放,抓握的力量之大,足以承受嬰兒的體重,如藉此將嬰兒提升在空中可停留幾秒鐘。 [3]

孩子為什麼愛扔東西?扔東西的背後是搗蛋還是智力的發展

抓握反射

這種反射在第1個月增強,隨後逐漸減弱,到3-4個月的時候逐漸消失。因為孩子本能的抓握反射會被孩子自主性的動作所取代。

2。 慢慢地,孩子學習按照自己的意願“放開手”

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孩子把東西拿起來,又扔掉,不斷地要求父母將他扔掉的玩具撿回來,接著又扔掉。 這個過程就是孩子學習“按照自己的意願放開手指”。

如果這個技能得不到發展,那麼孩子很難獲得一雙靈巧的雙手。 抓握反射強調拇指和其他四個手指一起工作。這種反射會影響手指的精細運動能力,即每個手指的獨立運動。

“放開手指”是為之後出現的“鉗子”抓取能力做準備。而用拇指和其他手指一起撿起一個物體的能力是人類有別於其他動物的最顯著特徵。

3。 逐漸獲取更精緻的“鉗子抓握”能力,幫助走向獨立

人類是唯一一個物種,可以單手把大拇指觸碰到小指的。這意味著人類可以靈巧地單獨使用每一根手指。 在我觀察的幾個孩子裡,他們在10個月左右,可以發展出下面初步的大拇指與食指相對的“鉗子”抓取能力。

孩子在扔的過程中,可以使有目的的動作得到發展,學習控制自己的動作,讓自己的動作越來越精緻化。 慢慢的孩子學習有控制地拿取、放下物品,甚至用小手抓取黃豆粒大小的小物品。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心靈手巧”,意思就是做小手越靈活操控,我們的大腦神經通路建立更強壯; 而更強壯的神經通路,大腦又可以釋放精準的指令,讓我們做出更加精緻準確的動作。 而這些由孩子自主性控制的動作,可以讓孩子發展出“我做的到”的想法,發展自信心,促進獨立的發展。 他們可以運用這些動作照顧自己(比如將尿不溼扔進垃圾桶、自己五個手指頭抓住褲頭向上提以穿上褲子、左手握拉鍊頭固定,右手用三四個手指拉上拉鍊等等),這些動作都可以幫助孩子獲得生理上的獨立和精神上的自由。

這也是蒙特梭利說的:經過不斷改善自己的動作,幼兒從獨立活動中獲得喜悅。 看到這裡,你是否開始覺得其實孩子“扔東西”,也不完全是調皮搗蛋,他只是剛開始在學習和探索呢。

那麼我們就完全允許孩子隨便扔東西嗎?完全不給任何的限制嗎?其實不然。 作為教育工作者或者父母,玫瑤老師覺得我們一方面要看到孩子內在發展的自然規律,提供有益於孩子發展的生活環境和活動,還要平衡規則與約束。

引導不同年齡段不同情況的孩子正確“扔東西”

1。(5-7個月的孩子)

這個階段的孩子了,剛剛開始嘗試到“扔”的圖示帶來的喜悅,此時他們更多的是一種探索和學習。因此可以不需要禁止和呵斥孩子。 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吃輔食了,他們最常扔的東西是吃輔食環節中的勺子、輔食碗。

雖然說孩子只是在探索,但是扔食物和餐具可能並不是我們所期待的。 在蒙氏的理念裡,孩子吃輔食的頭幾餐,我們會給孩子提供適合孩子高度的輔食桌和輔食椅。(能獨坐的前提下) 這種輔食桌椅的特點就是低、矮。桌子的面板平而寬。可以很大程度避免孩子剛開始抓握餐具還不是很穩的時候,向下掉落在地板上發出響亮的聲音。

蒙特梭利把孩子的進食當作一件有儀式感的事情,認為進食不僅是補充營養的需求,同時孩子會學習餐桌上的禮儀和文化,同時學習在餐桌上如何與他人社交。 當孩子吃飽了之後可以自己起身離開,而不需要成人的協助將他抱起來。 孩子在這裡吃了幾次輔食之後,瞭解了餐桌上的禮儀和方式之後,就可以去到我們成人的餐桌上和成人一起進食了。

在我的觀察看來,用這樣方式過度的孩子,在餐桌上扔食物扔餐具的情況會好很多。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給這個階段的孩子提供材質各異的、大小不一球類玩具,讓孩子可以抓握並學習放手將它們滾動起來。 比如下面這張圖裡的球、圓柱型的搖鈴、兩個圓扣在一起的“兩圓相扣”(可自制)。

孩子為什麼愛扔東西?扔東西的背後是搗蛋還是智力的發展

黑白的布球裡可以縫製上小鈴鐺,滾動的時候還可以發出聲音,增強孩子的多感官探索。這類玩具的特點就是滾動時也不至於太遠,孩子夠一夠、爬一爬就可以拿得到,可以促進孩子爬行等自主性的動作。

2。(10個月/12個月-2歲左右的學步兒)

這個階段的孩子同樣可以創造一個可以引導孩子正確去“扔”的環境。 同時隨著他們體能的發展,可以有更多有趣的玩法,根據孩子的能力加入更多投入式(Infilare Activity)和套入式(Imbucare Activity)的方式和玩法。

1)投入式(Infilare Activity)

孩子為什麼愛扔東西?扔東西的背後是搗蛋還是智力的發展

2)套入式(Imbucare Activity)

孩子為什麼愛扔東西?扔東西的背後是搗蛋還是智力的發展

這種有上圖的套入橡皮筋,還有各種套圈、疊疊樂等套入式的玩具,都可以給到2歲前的孩子去體驗,而且這些都可以引導引導孩子將“扔”東西轉換到合適的動作上來,並且在過程中鍛鍊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精進發展動作的技能。

3。發洩式扔東西的情況

如果孩子經常出現發洩式扔東西這種情況的話,有可能是寶寶還不能夠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當他們感到生氣,憤怒,失望的時候也不知道怎麼用更好的方式的去表達,所以就會一言不合就扔扔扔。 這種情況,我們要關注孩子扔東西背後的原因,孩子是求表揚?求關注?需求沒有被滿足而生氣了?針對具體的情況具體分析。

我們可以給孩子提供一些可以用來扔的球、紙飛機等等。明確的告訴孩子哪些東西是不可扔的,易碎的、重的東西,不可以用來扔,因為扔了就會壞了,而且可以會傷害到自己和別人。給予孩子明確的限制和規則。

如果我們每次都能溫柔而堅定地告訴孩子,堅持規則,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明白我們的期望。他會知道哪些東西是可以扔的,而哪些不行。 我們不僅要看到孩子扔東西的行為,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孩子背後扔東西的原因。幫助孩子說出來、表達自己的感受,並引導到正確的方式上來。我們還要反思:我們的環境中,是否給予了孩子可以用自己的小手工作的機會和活動呢?

參考: [1] 美國兒科協會,第6版,定製版

[2] 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

[3] 周宗奎.現代兒童發展心理學.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