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週末的時間,看了一部紀錄片,78分鐘的《極簡主義:記錄生命中的重要事物》紀錄片中,由兩位極簡主義的男士宣傳自己寫的極簡主義書籍。紀錄片中,美國極簡主義者們的生活方式各具特色,有的把自己的所有物質濃縮到2個揹包、51件物品,隨時隨地揹著所有家當,全國各地去宣講自己的極簡主義;有的離開紐約200多平的大房子,縮減原本毛衣就100件的衣櫃,住進了定製的一個小木屋;有的在即將升任公司高管是毅然辭職,追求簡單的自己。

我是如何過上極簡生活的?

紀錄片中有意思的句子:

·

想像一下給生活做減法,更少的東西,更好的混亂,更少的壓力、債務和不滿,更少焦慮的生活。想像給生活做加法,更多的時間,更多有意義的關係,更多的成長,更多的貢獻和滿足。

·

我覺得對於如何讓自己幸福,我們有點困惑了。很多人認為獲取物質真的,是最重要的,他們期盼滿足每個出現的慾望,以某種方式合在一起,就是令人滿意的生活。從每天的生活來看,我們非常的物質。但從真正意義上來看,我們還不夠物質,我們需要真正的追求物質利益,就像是真的關心商品的物質性,而不是在我們的世界中,物質商品只是在象徵意義上非常重要。在身份制度中他們決定我們的位置,基於廣告或營銷說了什麼。

·

對於不是真正想要的東西,你永遠都得不到滿足。換句話說,深入下去,我們真的不想要更多的商品、玩具和車。我們想要的是它們帶給我們的,我們想要感覺完整。

極簡主義批判的是這個被消費主義裹挾的社會,鼓勵的是按照自己內心真實想法去生活的行為。

極簡主義對我來說是什麼呢?他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找尋更加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我是如何過上極簡生活的?

自己是如何過上極簡生活的

對於自己剛開始接觸極簡主義是在2015年底的時候,那時是大四,面臨著找工作以及即將搬離宿舍的情況。那個時候自己住的上床下桌的四人宿舍,每個人的位置都是塞得滿滿當當的,無地方可以塞了,就各種粘鉤各種掛。

大學四年,接觸到了花花世界,被淘寶上、朋友圈、同學的各種消費主義裹挾。無論是什麼東西,總要買來看看用用,如果不適合就塞到櫃子中。最後能塞的地方都塞了,不能塞的地方就再買一個大的行李箱子裝,大箱子裝不下了,就拿裝行李箱箱子的箱子裝。最後無論能裝還是不能裝的,角落中,桌子下面等等都是東西。

哇塞,我好富有呀,偶那麼多的東西。因為每個人都這樣,反而不覺得有什麼。

可慢慢地發現,宿舍中蟑螂多了起來,老鼠偶爾也會光顧。發現再這樣下去不行了,把自己的箱子整理一下。哇塞,那個嚇人呀,箱子裡面全是蟑螂,裡面的物品都被汙染了。可我捨不得扔呀,我就拿布擦一下,繼續保留著。

第二次再整理的時候,實在是不能用了,我只能捨棄掉。哪些東西現在回想起來,發現扔了就扔了,完全不受影響。

扔了一次東西后,再看回自己的活動空間,發現實在太亂了,可又無從下手,就上網看看有沒有教整理的影片,然後就接觸到了斷舍離。

看了斷舍離的影片和書籍後,我決心把自己的東西做一次整理。從衣服、鞋子、書籍、包包、雜物進行一輪的扔開始,衣服是把壓箱底沒有穿過或者只穿一次的,不合適的衣服整理出來兩大袋送到了學校的舊衣回收站去;不看的書籍送人;其他的被汙染的、放過期的、沒有用的、壞的全部都打包離開了宿舍,剩下的就是衣櫃的衣服少了一半,大箱子沒有存在的必要,靠牆的角落也空了出來。行李箱裝剩下的東西放在下櫃子裡。這些做好後,整個畫面感舒適了好多。

這是我人生第一次進行斷舍離,感覺整個人都輕鬆了不少。

我是如何過上極簡生活的?

第一次極簡主義後

後面出來工作後,每年搬一次家,東西也是越來越多,我是沒有辦法完全做到像紀錄片中的人一樣,只擁有100來件物品,我做的更多的是真的合適並且使用持久的我會買,已經買了的物品,我考慮更多的是如何能更好地用好它們。畢竟每件物品不僅僅只有一個用途,它們可能只是不符合這個用途而已。比如衣服,穿了一年多後,不合適穿了,自己不喜歡了,我可以把它做成掛飾,拿來裝小物品,或者做成墊子,都是可以的。

如果認為物品只是一個累贅或者負擔,那也是對它們的不友好。還有就是,我會遠離不合適的東西,我不是不消費主義者,我更多的是想讓自己成為理智的消費主義者,真的合適的我會買,而不會容易被廣告所迷惑。

我的物品佔大體積的一個是冰箱,一個是洗衣機,還有冬天的兩床被子(我超怕冷的),其餘的都是小物品。衣服一個24寸的行李箱,冬天有一件厚厚的外套,夠穿就行。

我對於極簡主義的理解是,我們所擁有的物質,要更加註重的應該是它的實用性以及價值性,如果只是為了一時的快樂並造成更多的困擾時,這樣反而更加不好了。

所以呀,無論是斷舍離,還是極簡主義,按照我的想活的的生活方式就是不被物質所束縛,不被消費主義綁架 ,做自己人生的主宰者。

你呢,有被物質所束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