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海上絲路,萬千非遺瑰寶”,這座有歷史的城市,充滿著歷史沉積給予的文化,成為全國唯一擁有聯合國三大類“非遺”專案的城市,民間遺存著眾多別具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妝糕人、木偶頭、漆線雕、竹編、補籃等。

這些凝聚著老祖宗智慧的傳統手藝,讓我們兒時的記憶五彩繽紛。卻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街尾的鐵匠鋪早已拆遷變成了高樓大廈;那個喜歡邊幹活邊和人嘮嗑的補鍋匠人很多年前就被子女接去了大城市;居住的那條老街上,再也找不到刮鬍、修面、挖耳和按摩一整套的剃頭師傅傳統服務。

讓人念念不忘的小時候,那些老手藝,變成了回憶,許多年後,也許這些手藝會慢慢被人遺忘。

漸行漸遠的傳統技藝

妝糕人

還記得那些年的“妝糕人”嗎? 小時候村裡的戲臺處、老人會旁邊經常有“妝糕人”來,特別是節日或者村裡請戲班子的時候,“妝糕人”行走於咱厝的鄉間小巷,揹著一身行頭,吸引了許多孩童。

泉州“妝糕人”源於中原漢族的“捏麵人”,是以糧食為主要創作原料的民間傳統藝術。

泉州那些正在消失的老手藝

“妝糕人”以傳統大米粉、糯米粉、調色素、蠟油等為原料,經過祖傳工藝加工,配製成為五顏六色的糯米糰,以搓、捏、團、挑、揉、壓、按、擦、撥等多種捏塑手法,再借助刀、梳子、剪刀等工具,經過製作,塑成高約10釐米的“妝糕人”, 最後用竹籤豎穿,可以舉著或插著。

眠床漆雕畫

漆工藝起源於髹漆,是髹飾、繪畫、雕刻相結合的工藝。雕漆又名漆雕, 可分為副紅、剔犀、剔彩、堆紅、款彩等。雕漆趨向寫實,刀工圓潤細膩,裝飾圖案頗具特色,圖案主要以花卉鳥禽、山水人物為主,當然還有民間傳說故事。

傳統閩南人的“眠床”是家裡的主要傢俱,因此髹飾“眠床”成為了油漆匠的主要活兒。

泉州那些正在消失的老手藝

錫雕

對於老泉州人來說,錫器是日常居家的生活用品,也是重要的禮器、祭器,大戶人家一般置有“房內九件”和“廳堂九件”,諸如斗燈、果盒、花瓶、酒壺等,極盡典雅華麗。

相傳在清末錫業鼎盛時期,僅泉州的打錫街就有三、四十家打錫作坊,製作日常家居的生活用品和禮器、祭器,這也是這條市區商業街的得名由來。如今錫器早已從人們的日常生活淡出,錫雕行業自然隨之沒落,儘管打錫街的名號得以保留,昔日錫業的輝煌卻再難覓蹤影。

“連發錫鋪”已經是傳奇,它的傳奇還在繼續:它是泉州的最後一家錫鋪,但這不會是一個哀傷的故事。

通草畫、補籃、打鐵、鋦瓷

,隨著文化生態的演變、市場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傳統手工藝都逐漸被機械化取代,機器提高了生產效率也減去了那些冗繁的製作工序,讓日常生活變得更加便利,老輩傳承的手藝漸行漸遠,甚至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雖然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這些傳統手工藝被替換,似乎在情理之中,但手工工藝充滿著手工藝人在文化的傳承所付出的心血,潛隱於物件上的溫情與靈魂,是難以在流水線複製的商品上嗅到、觸控到。

手藝人常說:“我不做也許就再也沒人做了,可能這就是一個承諾,給自己的承諾,給傳統文化的承諾”。

聽之,總令人潸然淚下。

更多傳統技藝請移步華夏匠人微信公眾號:品匠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