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解之謎:八國聯軍是否使用過毒氣彈?王司徒軍武百科2021-01-09 21:45:44

我認為這是一種被後世媒體炒作的誤讀,坑人的東西。

八國聯軍侵華,指的是1900年時,英、美、法、德、奧、俄、日、意等國組成聯軍,對中國的一次武裝侵犯行為。

老佛爺等清廷高層被逼得一路西逃,留下北京、天津民眾為洋人屠戮侮辱,史稱“庚子國難”。

未解之謎:八國聯軍是否使用過毒氣彈?

在這場浩劫中,有一些清人的記錄文字中留下一個疑點,即“洋人在攻打天津時使用了毒氣彈,以致清軍無法抵擋,紛紛倒斃”。

在有些民間記敘中,我們能看到這樣關於毒氣彈的描寫。

比如《西巡迴鑾始末記》中這樣記載:

且因洋兵開放列低炮之故,各屍倒地者身無傷痕居多。蓋因列低炮系毒藥摻配而成,炮彈落地,即有綠氣冒出,鑽入鼻竅內者,即不自知殞命,甚至城破3點鐘後,洋兵猶見有華兵若干,擎槍倚牆,怒目而立,一若將欲開槍者,然及逼近視之,始知已中炮氣而斃,只以其身倚戧在牆,故未仆地。

很顯然,這段文字讓不少文學發明者如獲至寶,紛紛將這個名稱古怪的“列低炮”定義為毒氣彈。

以至於如今只要翻關於毒氣彈的發展史,中文網站上便是鋪天蓋地的《西巡迴鑾始末記》白話文翻譯。

比如我隨手找篇“問答”,作者不知哪裡摘抄出了如下回答:

當年的“萬國公法”明令禁止過使用一種叫作“列低炮”的武器,因為其 屠殺人類非常殘忍。然而,兩門列低炮卻經由英艦“阿爾及靈”號運載,於1900年7月 10日出現在天津港海岸,並在7月11日投入到戰鬥之中。

甚至在某“百科”裡,還堂而皇之的寫上了這種文字:

其實,曾有史料記載,並經考察和反覆求證,八國聯軍進攻天津時使用了毒氣彈,在總攻時用毒彈攻陷天津城,而且這一時間要早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同時得知,英軍在進攻天津時使用的“列低炮”(毒氣炮),在1899年開始的“英布戰爭”中,在南非東部的萊底斯戰場上,英軍就是使用這種炮毒死了很多士兵,加速了戰爭的勝利。據此推測,毒氣彈首次使用是在南非,而不是以前所說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很難想象,如此內容,居然讓人寫下“考察和反覆求證”這種文字,他們甚至連“列低炮”究竟是什麼都不知道。

事實究竟如何呢?

我認為,早期文稿純粹是愚昧無知又肝膽盡喪的封建書生們胡咧咧,後期則是地攤文學們故意生搬硬套造起鬨。

關於這個“列低炮”和毒氣彈的言論不應該蔓延得滿網都是。

未解之謎:八國聯軍是否使用過毒氣彈?

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毒氣彈,人們連能實用化的毒氣都不曾研發出來。

毒氣彈真正被實用化使用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候的事情,甚至因為使用的不成熟,發生了許多傷人害己的事故。

未解之謎:八國聯軍是否使用過毒氣彈?

在芥子氣、路易士氣出現之前,人們使用的還是最簡單的氯氣,我們今天給自來水消毒的就是這種東西,也就它能出現“綠色毒煙”。

但氯氣中毒絕非《西巡迴鑾始末記》中描述的那樣,“炮彈落地,即有綠氣冒出,鑽入鼻竅內者,即不自知殞命”,更不可能死後仍然“擎槍倚牆,怒目而立”。

且不說氯氣是否能透過炮彈大規模釋放,僅氯氣中毒就不可能“鑽入鼻竅內者,即不自知殞命”。

未解之謎:八國聯軍是否使用過毒氣彈?

氯氣中毒的反應相當大,人會劇烈的咳嗽,胸痛,據說有些士兵甚至能把肺臟咳出來;對結膜的刺激也相當大,所以人會眼痛、大量流淚。

總之你要明白,氯氣比催淚彈可勁兒大多了。

想無聲無息的吸進去就悄然送命?至少氯氣彈是做不到這點的,包括後來那些路易士氣、沙林毒氣、塔崩、梭曼,甚至現代毒劑之王VX都做不到。

哪怕直接抓個人,扎一針氰化鉀都不行,頂多讓他死得快,窒息痛苦還是存在的。

未解之謎:八國聯軍是否使用過毒氣彈?

況且,要達到戰術性的大規模殺敵,則毒氣的規模必須要大。

那麼,天津居民就不可能有人看到“炮彈落地,即有綠氣冒出”。

他們看到的場景則應該是“綠煙騰空,鋪天蓋地,隨風紛湧,覆地人皆窒息,兵士狂咳不止,遂猙獰倒地,面如不超生之惡鬼”。

未解之謎:八國聯軍是否使用過毒氣彈?

總之,1900年的八國聯軍根本沒有條件,也沒有必要去使用這些危險的東西,清人的描寫也多是胡亂猜疑,與後世任何毒氣彈都搭不上號。

所謂“列低炮”不過是英軍用苦味酸製成的新型炮彈罷了。

“列低炮”這個名稱就沒啥好說的,英軍當年新研發的苦味酸複合炸藥炮彈就叫“Lyddite”,是正兒八經的常規軍用炮彈。

未解之謎:八國聯軍是否使用過毒氣彈?

很大可能性是,苦味酸炮彈的威力超過了之前炸藥的威力,衝擊波更加劇烈,以至於讓許多清人看見“肌膚完好,七孔流血”的清軍屍體後,將之當成了毒氣所殺。

要麼就根本是以訛傳訛,把道聽途說的東西添油加醋描寫了下來,反正那年頭也沒人真能找洋人印證不是?

在1900年,列低炮是當年已經發展了好些年的新型爆炸藥,用於代替溼化火棉炸藥,即人們常稱呼的“黃色炸藥”。

未解之謎:八國聯軍是否使用過毒氣彈?

上圖.melinite炸藥填裝的1897式75mm野戰炮炮彈,李雲龍的“義大利炮”

苦味酸黃色炸藥由法國人從常用的黃色染料中發現,然後法國人尤金·圖爾平率先研發出了“壓入法”,製造出苦味酸和硝化棉的混合體炮彈,稱之為“Melinite”,即“麥寧炸藥”。

因為苦味酸染料在當時很普遍,法國人的發現很快引發了歐美各國的軍事研發風潮,英國、德國、義大利、奧地利等國都跟著研發出了自己的苦味酸炸藥。

除了英國的苦味酸炸彈叫“Lyddite”,當時各國苦味酸炸藥都有自己的名稱,法國人的叫“Melinite”,德國人的叫“Picrine”,義大利的叫“Eversite”,奧地利的叫“Ecrasite”、美國的叫“Emmensite”。

就連日本都在1891年由化學家下瀨雅允開發出了自己的苦味酸炸藥“下瀨火藥”,這種炮彈在1894年甲午戰爭中,讓北洋水師吃盡了虧。

未解之謎:八國聯軍是否使用過毒氣彈?

苦味酸炸藥最大的特點是敏感和燃燒,它能在炮彈剛接觸觸及點時就發生爆炸,然後會產生一種類似油狀的附著燃燒,伴以能造成窒息的濃煙。

北洋水師的失敗與下瀨火藥這種苦味酸炮彈也有關係,當北洋水師還在使用填沙子配重的實心穿甲彈時,日本炮艦卻採用了能劇烈爆炸燃燒的新型炮彈,它讓北洋軍艦不是四處火災,就是被毒煙籠罩,戰鬥力大減。

所以,儘管今天各種TNT或者新增RDX的高能猛炸藥已經代替了過去的苦味酸炸藥,但人們依然會在一些特種彈藥、艦載炮彈中留存苦味酸配方。

如果要李鴻章大人來寫見聞,對洋務和國際先進武器見多識廣的他,肯定不會寫出《西巡迴鑾始末記》這樣的鬼話。

清朝當年甚至在日本之前引進過苦味酸,1890年購買了3噸之多,但大清讓人耍了,洋人只告訴他們苦味酸炸藥很厲害,卻沒告訴他們鈍化技術。

洋人估計是想給大清下套,讓他們再購買一套機器裝置,但清朝人見苦味酸這麼危險,一碰就炸,居然誰都不敢碰了,扔著。

有大臣給光緒皇帝寫摺子,說只需買個機器就能生產,但光緒帝沒有迴應,人們便把這些危險得無法儲存的炸藥全埋地裡去了,再往後,也沒見什麼記載。

未解之謎:八國聯軍是否使用過毒氣彈?

所以,“列低炮”並不神秘,就是種被TNT淘汰的苦味酸炸藥罷了。

非要再說詳細點的話,“列低”是一種英國在布林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廣泛使用的高爆藥,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人使用了相當多的這種炸藥。

它以英格蘭南部的一個地區命名,英國人在該地區秘密進行了這種炸藥的初步試驗,它的主要成分是三硝基苯酚。

“Lyddite”,被人翻譯成了“列低炮彈”,然後又被宣揚成了毒氣彈,還言之鑿鑿的在中文論壇中四處傳播,實在是坑人太甚!

讓清朝躺下的,不正是那些不明所以的愚昧嗎?

未解之謎:八國聯軍是否使用過毒氣彈?AlexanderS2021-01-10 12:56:22

很多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是一戰之後才出現的,八國聯軍那時不太可能有那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