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很多人道德經字都認不全,就敢說出來講道德經?獨行客思維2020-05-18 20:16:15

很正常哦,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上一千,五毒俱全。現在的自媒體氾濫,很多隨手拍吸引眼球的自拍但過目即忘的所謂娛樂搞笑都是幾萬點選率,還屬原創。一些知識類的對人對社會有益的沒有人看。也是,存在就是合理的,就象本山大叔與錢學森來出鏡PK點選率,這結果沒有懸念。還有一道理就是世上傻子多了騙子都不夠用了,誰還來批評騙子?都會說這聽眾成幾何率增長,要與時俱進趕緊廣招騙子來講課!

為啥很多人道德經字都認不全,就敢說出來講道德經?形意拳太極拳2020-05-18 20:49:53

道德經,道家的一家之言。

儒家因有歷代王朝的扶持吹捧,所以四書五經均有“正解”。

但是,道德經,至今沒有一個能夠得到社會普遍認可的正解。

那麼這個時候 ,也就不好確定道德經中的每一個字到底應該怎麼念才對,畢竟古文字中通假字是很多的。

即便真的唸錯了,對於一個沒有正解的東西,任何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百家爭鳴嗎。

另外,這個社會沽名釣譽的人很多,國學在我們國家很有市場,於是膽子大的就敢講。

就是這幾種情況吧。

人家有講的自由,聽眾有聽的自由。

講課,也是一種商品,其質量的好壞,要由市場決定,大浪淘沙。

為啥很多人道德經字都認不全,就敢說出來講道德經?本然堂講席2020-05-23 16:03:40

題主好!你好像誤會很深,下面結合經文,換個角度閒聊幾句,供參考。

【1、《道德經》講什麼?】

因經文就是老子實悟史傳道德聖教的文字彙報,故講的就是成聖之法,沒別的,如第81章把此意概說“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全文所有句義都可納入此中。需要注意,老子在經中暗示的“聖人”有兩類,不能混淆:(1)指心中的“聖人之念”,明確說這是矛盾(聖凡)的一極,必須滅除。如第3章說“(使民)不尚賢”,意思是要教育世人心中別生起聖賢之念,因為這是在矛盾立場上,將聖賢與凡夫相對立,破壞了“萬物平等,道德無形”的法則,應平等對待一切,心中無高下之想,不見有聖人和凡人,才是對的。(2)指一切世人,包括悟道者和未悟道,而不專指前者。為何?在悟道者眼裡,見一切都是見道德,無彼此、無矛盾、無對立、無差異,故也就不見“已悟和未悟”之別,不會認為“誰是聖人,誰是凡夫”。同理,老子已悟道,文說的聖人必定指一切人,而不特指悟道者。自古以來,世人多不懂老子所暗示的“人人本性皆聖”的教育出發點,習慣仰視經文和“聖人”這個詞,也就永遠不懂老子寫經的最深用意。可見,“誤解道家聖教”也是社會常態,謬者如海,濫說無邊,沒必要較真對錯。

【2、讀經的第一利益】

全經聖義洋洋灑灑,其實對所有讀者的最真實益只在第13章的一句裡,即“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而不是別句。為何?“欲”是身能,“有”是身迷,“矛盾”是身態,“無為”是身悟,故悟身為聖,昧身為凡。可見,覺悟自身的真相是老子聖教的第一義,經文所有句子其實都是註解此句。縱觀古今,幾人明白此隱教?誤解遍地,邪說如沙,也是古今常見。反之,只要圍繞“身害、身障、身誤、身累”之義去宣講經文的,都符合老子正說,與是否讀對字音毫無關係。人不悟身,必不悟道;人迷生死,必遠道德,都是肯定的。

【3、經文無說、無義和無字】

古今幾千年,該經象一團迷霧,困鎖著所有人,根本原因是卡在首章第一句的“道可道,非常道”上所致。因為不解何為“常道”,造成讀經無用,離教萬里。其實,老子在此暗示的真義是“經義不在文字、不在思維、不在言說”,只在“無慾、無為”的剎那覺悟上。換言之,老子在經文一開始就否定了文字、思想、言說所能及的“假道德”,認為真道德只能覺悟,是不可說、不可思、不可寫、不可表達和描述的。這裡隨便三例,以顯聖教:(1)第2章的“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確在講,作為聖教內容,道德是不可說、不可思、不可寫的。換言之,別把經文等同於真實聖教,真教只在心中的覺悟,與文字、言說無關。(2)第11章的“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明確在講悟道者說萬物時,只是表面利人,其實啥也沒說,以‘無’為用,才是真實。(3)第19章的“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明確在講悟道者沒有凡夫所謂的心念智慧,無利、無爭、無私、無我,當然也就“無說、無言、無求”,不會刻意幹什麼,包括不刻意寫經著書。換言之,不要以為老子象凡人一樣,在起心動念、挖空心思寫經,其實他寫的時候,心中無思、無想、無念,是無心狀態。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開啟自己圓滿的道智,寫成全經。也由此推理能知,人人只要無慾、無為、無心,入了“無”門,都可寫《道德經》,且寫的都一樣,不會有任何區別。反之,凡認為經文“寫了什麼、講了什麼”的,都是以盲導盲,未及經真。

【4、為何必須“無慾和無為”?】

老子在首章就暗示了答案,此另以三段文字宣示此教:(1)第3章的“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明確在講身體慾望常使人心亂,遠離道德,不覺萬物真理,故悟道必須無慾。(2)第12章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明確講本能慾望如牢獄,會反過來困擾人,變為永恆的痛苦,障礙悟道,故“欲與道”天然相敵,人不斷欲,無法覺道。(3)第29章的“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明確講“悟道=無為,迷道=有為”,有為必敗、必失、必禍,無為必勝、必得、必吉,故悟道必須無為。

【5、悟道者的特點】

沒有窮盡,通常概述為五個:(1)無慾,即無求、無私、無利、無爭,如第3章說“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既然教民無慾,能推知悟道者自己當然也是無慾的。(2)無言,即“不以言說為能事”去對待一切,平靜安詳,善觀自然,如第5章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3)無為,即做一切事都“無我、無身、無得”,如第37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則能推知悟道者也一定“無為”。(4)無形,即悟道者與凡人的外表永遠相同,區別只在心上,不能被輕易識別,如第41章說“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5)無心,即悟道者無思維、無念頭、無想象,沒有心理活動,如第49章說“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6、悟道者的真形】

本就無形,為方便教育世人,老子舉過很多例子,此說三事:(1)第13章說“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意思是聖人不以肉身為身,而以萬物為身,以道德為身。(2)第15章說“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意思是聖人不會被凡人識別。(3)第41章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意思是悟道後還要行道,沒有窮盡。(4)第47章說“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意思是聖人以“道”為智,以“無”為慧,能遍知一切,無所不曉。(5)第58章說“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意思是悟道者不居於矛盾之地,心常無極而在中,永恆自由。

總之,悟道者不提道德之名,不言道德之聖,不離道德之位,不矜道德之用。人也不可旁觀道德,不能旁觀“是否悟道”。為何?道德非言,不可說;道德非思,不可議;道德非文,不可寫。換言之,評價別人懂不懂道德,同樣無意義。既然說出來的都非真道德,還去計較什麼?本話題也是道家入門處,別輕易放過。

為啥很多人道德經字都認不全,就敢說出來講道德經?色即是空7102020-05-18 19:04:33

有人講總比沒人講強。我想有的人自認為明白了,比較浮躁,急於表達,但願能促進學習交流,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為啥很多人道德經字都認不全,就敢說出來講道德經?使用者41249995258722020-05-18 18:08:55

謝邀!這真不知道[捂臉]